营造开放课堂 共享和谐语文

时间:2022-04-06 05:15:56

营造开放课堂 共享和谐语文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实施开放式教学,即以学生为本,确立创新形式,整合教学内容,构建多元、立体的作业体系,实施发展性评价,促进师生共成长,让和谐之花在开放式语文课堂中尽情绽放。

关键词:开放课堂;和谐语文;形式;内容;作业;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4-031-2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教学要以兴趣为先导,打破常规的课堂教学,让语文和儿童生活相联,和火热的社会结合,把生活融入课堂,让课堂走向生活。这就要求我们开放语文课堂,即把全体学生置于开放、动态的学习环境中,为他们提供更多获取知识的背景、场所、途径,使之在与社会、媒体和他人的多向互动中提高认识、丰富感情、积累经验,最终实现“教师点拨启迪,学生自我发展”的目的。因此,实施开放性教学,让学生在和谐中成长成为最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寻求和谐――教学形式开放

(一)从教学内容实际出发,实施“大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师生共同拥有的小世界。若只是让学生接受由知识组成的符号,那么它是枯燥而乏味的。只有开放它,使之成为“大课堂”,才能如叶斓说的那样“焕发课堂的活力”。如让学生做社会调查、查阅资料,一方面开阔视野,创造性地获取知识;另一方面建立书本与现实间的联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学习的价值,并通过社会化、生活化的方式学到有用的语文。再如教学《秋游》时,我就将学生带到野外,领到乡间,让他们在大自然中领略秋天的魅力,在玩耍中体会游玩的乐趣。然后再引导他们充分地朗读课文,品味语言文字的奇妙,真正在美中学、趣中学、玩中学。如此开放的课堂,学生“活”了,一次次亲身的生活体验,是他们在教室里无法感受到的。

(二)从学生实际出发,组织“小团体”教学

“小团体”,是指在班级内组成的各种形式的同伴团体,互帮互助,它可以是教师组织划分的固定小组,也可以是在课堂上的临时合作小组,还可以是学生自组的学习小队。由于“志趣相投”,他们讨论问题的兴趣更浓厚,讨论也更激烈,有效地张扬个性,同时有了充分表现自己的空间和时间,对每个问题的理解也更细致、深入。

课外,我还引导学生随时随地学语文、用语文,让他们体会生活中时时处处有语文,从而有效地开发语文学习的空间。如指导学生收看电视,丰富课外知识;带学生观察自然,积累写作素材;组织日常对话,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等。总之,在教学中要从实际出发,打破传统的教学形式,构建开放、多维的学习体系,让学生在民主、愉悦、活力的氛围下不断发展。

二、体验和谐――教学内容开放

(一)自主选择,活用教材

兴趣是人对认识和活动需要的情绪表现,是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我在上《石榴》时,让学生带喜欢的一种水果进课堂,课文结束后,让学生通过五官体验法,摸一摸,闻一闻,看一看,尝一尝模仿课文的写法来介绍一种水果。同学们兴趣盎然,发言踊跃,整堂课效果显著。

(二)联系生活,开发教材

《课标》指出,各地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课程资源,教师要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开放性教学一定要把教学带向社会,引向生活,为学生运用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提供广阔空间。如写作《家乡的特产》时,课前让学生收集镇江特产资料,课上举行“特产推介会”,学生设摊向“游人”和“顾客”推荐镇江特产,把学到的语文知识和形成的能力,在几乎真实的生活场景中运用,提高能力。另外,开发教材还有许多形式,如写游记,带学生去公园找春天;学到“为人民服务”的课文,带孩子去社区亲身服务等。

(三)实践活动,拓展教材

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开展活动也是拓展教学内容的有效途径。它以课堂为基础,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为一体,将学生的视野从课内引向课外。如《只有一个地球》中有一作业是要求学生写一则倡议书。指导学生时,我便开展了“学校是我家,环境靠大家”主题活动,引导学生以校内环境为研究内容,调查分析校内环境的现状及形成原因,并提出整改意见,然后再指导学生写成倡议书。这样,活动的有效进行不仅避免了学生写作时无病,还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自由组建朗诵、书法、写作等课外兴趣小组,参观访问、演课本剧、开故事会,或帮助学生利用媒体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通过“开放”课堂,为学生思维创设更广阔的空间,激发其创新意识。

三、关注和谐的情感体验――作业体系开放

(一)自办“语文小报”

中高年级,学生可制作语文小报,谈学语文的体会、趣事,也可以转载经典文章。在每月一次的小报展评中,学生广泛地阅读书籍、查阅资料,积极地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发现、感悟编进自办小报中去。通过摘抄、编排、设计,将艺术美、语文美有机融合,真正体会到创造美与欣赏美的快乐。

(二)开辟“语文杂坛”

每逢节假日,我还设计:收看新闻节目,记录自己最关注的国家大事;观看动画片,学习巧妙配音,进行录音访谈;观察大自然中的某种现象,制作卡片;了解某种产品的性能、用途,学写产品说明书、广告语……这样的“语文杂坛”既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了才干,又使学生感到学习语文是一件十分有用、有趣的事情。

(三)自创“习作集锦”

1.有读者的循环日记本

我班共20位学生,将其分为四组,每组的五名同学选题、构思、写作,轮流写日记,后面的同学欣赏、点评后再自己写。这本有“读者”的循环日记,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轮到自己时,往往把自己几天来的见闻和感受浓缩在一则日记里,无形中经历了一个精心构思的过程,从而写得更精、更深。

2.家校互动的板报稿集

我在板报栏设置了“美文轩”,让教师和家长成为习作的教学资源。看到自己和伙伴们的美文出现在板报中,学生们喜悦,家长们也分外激动,写下教育孩子的经验及对孩子的殷切希望。板报稿在家庭中传阅,学生、家长及时点评。在互动欣赏中,学生争做生活的有心人,家长也被孩子的童心、童趣感动,鼓励孩子在和谐、自信的氛围中坚持下去。有了教师、家长的真诚参与,学生的写作热情高涨,在一次次修改中作文水平也飞速提高。三方良性循环,共享习作的美丽瞬间。

开放式作业体系的形成,变机械重复为灵活多变,变单一的知识复习为知、能、创的综合训练,从中学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只有把作业延伸到现实生活,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才能发展多元智能,成为他们的内需所在。

四、达成和谐――教学评价开放

传统的教学评价,教师是权威,阻碍了学生评价能力的发展,因此,要开放评价,应从不同的方面与角度展开。学生自评、生生互评、生对师评价、师对生评价,既可以使学生站在不同的位置来评价自己和别人,又可以增强自身的辨别能力。从学生的不同需要出发,体现评价主题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

(一)满足基本需要的“小奖品活动”

儿童往往为得到教师的认可而学习,因此,教师是重要的学习动力源。我们要侧重于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而非仅仅结果。奖励那些经过努力有进步的人,建立他们成功的信心。在作业上粘贴小标志,一朵花表示有进步,一颗红星代表有创意,再加上各种激励式评语,如你的想象力丰富,你的见解好独特,你的语感不错,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满足中等需要的“小助理活动”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往往都很喜欢接近老师,并以帮助老师为荣。“小助理活动”就旨在增进师生了解,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教师可请每天上课表现好的学生担任小助理。课前两分钟,请他们带大家念古诗,进行知识问答等。通过接触,不少家长也向我反映,孩子当了小助理后很荣耀,学语文自觉了,在家主动读背。可见,这样的评价形式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满足心理需求。

(三)满足高级需要的“小老师活动”

这是对学生精神上的最高奖励,是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如“争当小老师”,根据各自特长,进行朗读展示、场面表演、习作我来评等活动,通过自评、学生互评、教师、家长评,最后胜出的冠军,就封为“小老师”。学生小阳,本来学习成绩一般,但她挺机灵的,还很有表演天分,颇有点“蜡笔小新”的味道。有一次,在班级举行的《三借芭蕉扇》课本剧表演中,她得了最佳女演员奖,自然是一位“小老师”了。从那以后,她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还代表学校参加区阅读能力大赛获得二等奖,现在她的语文成绩已名列前茅。总之,多样、立体的评价方式,架起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友谊桥梁,全面促进了孩子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海强.关于开放式语文教学模式初探[N].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08).

[2]孙春成.语文课堂立体教学模式[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08).

[3]耿红卫.和谐语文教育建构论[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上一篇:在印度:发明,是省出来的! 下一篇:论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现状与改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