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来自遥远侗寨的声音

时间:2022-04-06 04:05:03

侗族(侗语作 Gaeml)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居住区主要在贵州、湖南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交界处,湖北恩施也有部分的侗族。侗族的名称来自“溪洞”,这是当地人传统的行政单位,今天当地还有许多地名叫“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这些地方的居民统称为侗族。

黔东南侗寨 流传至今的文化瑰宝

侗族喜欢依山傍水落寨,寨前有溪流,寨边有古树,寨后有青山。侗族人民用双手开发了秀丽的山区;用汗水浇灌了富饶的宝地;用智慧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鼓楼、风雨桥是侗家建筑的典型代表,侗族擅长石木建筑,鼓楼、风雨桥是其建筑艺术的结晶。鼓楼为木质结构,以榫头穿合,不用铁钉。有3层、5层以至15层,呈4面、6面或8面,飞阁重檐,形如宝塔,巍峨壮观,是族姓或村寨标志,也是公众集会的议事场所。

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黑青色多用于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于夏季,紫色多用于节日。女裙不分季节,多用黑色。侗族服饰讲究色彩配合,通常以一种颜色为主,类比色为辅,再用对比性颜色作为装饰。主次分明,色调明快而恬静,柔和而娴雅。在侗寨里,有的人还穿自制的草鞋,真是简单又环保,看着老人做草鞋,其实还是蛮有意思的。

侗族人民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古树、巨石、水井、桥梁均属崇拜对象,受到汉族的影响,侗族信仰一部分汉族的神。由于独特的民族信仰,侗族的节日与汉族有所不同,以春节、祭牛神(农历四月初八或六月初六)、吃新节(农历七月间)较为普遍。有些地区还有在10月或11月过侗年。但是由于民族之间的交往,侗族还有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节日期间,侗族男女身着盛装,头戴银饰,跳起歌舞,举起酒杯,一起庆祝。

榕江大利侗寨 世上声调最多的语言

贵州省黔东南州榕江县栽麻乡大利村,于大利溪畔深山幽谷中。冬暖夏凉,宜人居,青山古寨,翠竹碧绿,鸟语花香。村内石板古道阡陌相连,青瓦木楼鳞次栉比,500年树龄的古楠木和老榕树数十株。晾禾谷仓无数,立在荷塘稻田之上,既美观,又防火。一条小溪从寨中穿过,5座风雨桥横卧于溪上,村中年轻男女谈情说爱,上了年纪的老人纳凉闲谈,都是在这座桥上,这里也是著名的“侗族大歌之乡”。

“大利”这个名字不知道是不是侗语的音译,但在汉族来说是个好名字,大吉大利,发财如意。侗语和苗语至今在黔东南的这些村寨还是很普及的。上了岁数的阿婆甚至不会说普通话,也听不懂普通话。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而现今的侗语是以贵州榕江话为标准音,声母有32个,韵母有56个,声调舒声9个,促声6个。侗语的声调之多,演变之大,全球罕见,据说是目前为止,世界上声调最多的语言,不难联想,悠长婉转、缠绵悱恻,又不失雄壮豪迈的多声部千人侗族大歌为何拥有震撼人心的魅力,当然源于这个声调颇为丰富的语言,大利侗寨,便在榕江,可以说这里是黔东南的侗族“普通话”。传说侗族从前是有文字的,掌握在巫师手中。究竟是怎么失传的不得而知。是为了把千年的秘密保留在心底?或是先祖为了隐居深山避祸?现在的侗族文字,是1958年民族调查、考察时期,语言专家根据侗语发音用拉丁文拼写而成的,不少村寨也零星能看到用汉字表达的侗族语音的词汇。

“嘎”(歌谣)、“垒”(原始宗教祭词)和“暖”(神话传说)是侗族早期的文学形式,和汉族的女娲造人、藏族的猕猴变人传说一样,侗族也有自己的人类起源传说,《洪水滔天》《开天辟地》在民间有广泛传播。《洪水滔天》和很多民族传说中都有类似记载,甚至诺亚方舟的故事也与之不谋而合,无论是哪一个版本,都是世纪大劫难,最后剩下幸运的人,他们结合繁衍,成了我们的祖先。侗族还有长篇史诗,叫作《祖公之歌》,有歌颂侗族古代女英雄的史诗《萨岁之歌》,还有大量玩山歌、劝世歌、叙事歌、儿童歌、表现爱情生活歌、男欢女爱我只喜欢你一个歌、姑娘你一定要嫁给我不要理会隔壁张三彪歌、妹妹你真是我心中的女神歌……玩笑归玩笑,情歌永远都是生活的主旋律。

侗族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有“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之美誉。侗族诗歌的韵律严谨,题材广泛,情调健康明朗,比喻生动活泼。侗族民间舞蹈,有“哆耶”、芦笙舞和舞龙、舞狮等。“哆耶”

是群众性的集体歌舞,或男或女,彼此互相牵手搭肩,围成圆圈,边走边唱。

侗族民歌在其演唱形式上,有“嘎”“耶”“款”的区别,“嘎”是独唱或二人二声部重唱,“耶”是集体合唱,“款”则是只诵不歌的“款词”。在侗族民间,既能唱歌又能编歌的人是受到尊敬的,被称为“歌师”。《歌师传》是侗族民歌中一部重要作品,全歌116行,叙述了历史上的14位歌师以及他们的19部作品。

侗族有一部民间叙事长诗叫作《珠郎与娘美》,作品的题材来自民间传说,故事讲的是一对青年恋人,男的叫珠郎,女的叫娘美,为了摆脱包办婚姻,他们携手私奔,翻越了99个山梁,过了99条河,远走他乡安了家。结果当地有恶霸地主霸占了娘美,杀害了珠郎,还诬陷珠郎是奸细。娘美为了给丈夫报仇,以愿嫁为诱饵,骗取了地主信任,后来找到机会,手刃仇人,报了仇。最后背上心上人珠郎的遗体,重返故土。这是一部直到今天搬上荧幕也绝无任何不妥的爱情故事。《珠郎与娘美》的故事在侗族地区的流传过程中出现了多种译文,民间叙事长诗是在流传中由侗族民间歌师们加工完成的。1921年,侗族戏师梁绍华又将《珠郎与娘美》创作改编成同名侗戏。(据贵州省民间事务委员会、贵州省民间艺术研究会编印的《侗族文学资料第二集:侗族叙事诗》,石宗庆记译、龙玉威意译,1985.7)

从江七星侗寨 古老的生育文化和稻禾文化

黔东南的从江县的“七星侗寨”位于丙妹镇东北面,由銮里、银良、平求、高增、岜扒、占里、小黄等7个侗族村寨和园区核心区组成,刚好连成一个北斗七星的模样。七星侗寨的打造是否合理,其实是值得商榷的。首先七星之名最完整的记载,始见于汉代纬书,是不是侗族文化的遗产值得讨论。而位于北斗星第一颗的天枢星作为北斗的斗身,汉文献称其为魁(斗身为前四颗,都被称为魁星)。学子崇拜魁星,又被叫作文曲星,范进中了举人之后,他老丈人恭维他便说姑爷是文曲星下凡。《黄老经》说它是“阳明星之魂神”,道教中北斗天枢宫为贪狼星君。占里古村和其他几个古老的侗寨连成七星,是否能在侗族的文化上和传承上解释得通,是一个严肃的问题。我回来的这些天,无论用任何方式都查不到关于侗族历史的记述,或是当地百姓关于北斗或是七星侗寨的传说,只有当地政府网站有几个简单的叙述。

从江是黔东南的门户,与广西三江、融水、环江相连,省内与黎平、榕江、荔波等县毗邻。乃是桂北和黔东南的要地。占里侗寨的名片,是在农耕文明地区少有的生育文化。直到前一段时间,开放二孩还引起了热烈的关注。而这个依靠农耕生活的深山里的少数民族组成的自然村落,竟然自己就解决了这个“天下第一难”的问题,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计划生育第一村。占里奇绝,有两件,一件神秘,一件不神秘。一件让说,一件一般不说。

话说不神秘的这件事儿,之所以不神秘,我看还是因为人聪明,俗称“情商高”。占里的祖先姓吴,兄弟俩叫吴占和吴里,逃难到山清水秀之地,取各自一字作为地名。不久便逐渐形成了一个自然村落。直到有一天,人多地少,因为资源不足,开始有纷争、矛盾,情商超高的寨老们对乡亲们说了一句通俗易懂的话:“一棵树上一窝雀,多一窝就挨饿。”然后指定寨规,只有拥有30担粮食的家庭,才允许要孩子;达到50担,才能要第二个孩子。如有不遵守,逐出寨门。我想,这个规则在百年前的制定,一定是掀起了巨大的波澜。但由于群众坚持贯彻了寨老的管理方针,于是解决了资源枯竭、人地矛盾的问题。

再来说说神秘的不让说的那件事儿。一家只能生俩,多少有点遗憾,有儿子的想闺女,生闺女的想儿子,怎么办。一男一女吧。闹着玩呢?你说生啥就生啥?我说了不算,他们自己说了算。村里有两口井,被称为男井和女井。专家说一口弱碱,一口弱酸,加上祖传换花草调配的秘制药,占里98%的人家,都是一个儿子一个女儿。这个药师,变成了核心的传奇,然而传女不传男,严禁外传,使得生育的秘密愈加让外人感到神奇,外人总想用各种方式窥探究竟。神奇的故事,保留在这里就好。说真的,这方子要传出来,还不乱了套?

来到黔东南几日,天天阴天,唯有在占里的田间突然出现一道阳光。我没有跟队前去村里乱逛,而是爬上了村头的稻田里。眼前的景象,才是我所感兴趣的农耕文化。准确地说,叫稻作文化。

旅游看的就是原生态,感受的就是文化,再没有比稻、禾文化更为原生态的了,因为这个文化的根源就是人要吃饭。我们的老祖宗,从会播种水稻的那一天起,就开启了延续几千年的稻作文化。黔东南是稻作文化的传承、延续之地,是原生态耕作方式的保留之地。为此我查了一些学术文章,讲得比较复杂:勤劳、勇敢、善良的群众,从生产生活中积累经验,水稻在脱粒的难度上被分为禾和谷。其中又把能在田间用谷斗脱粒的籼稻和糯稻统一称为谷;把不易脱粒,只能用镰刀摘穗的,称为禾。所以,禾是非常顽强、非常叛逆的水稻品种。禾也分为籼和粳,粳中分为粘和糯,这种糯禾被称为香禾糯,世界特种稻,“糯种之王”。其实“禾”这个字,在汉语里解释为嘉谷,2月开始生长,8月成熟,处四季之中,得阴阳之和。所以禾是谷类植物的统称。这段话的核心表达是,黔东南的侗族人家有最好吃的大米饭,好吃到什么程度?传说有不少苗家和侗家的年轻人,外出打工几年,实在忍受不了外面难吃的米饭,而跑回家种田。

农闲之余,斗牛是侗寨人民的娱乐项目之一。对比青年男女的情歌传爱,斗牛是一项老少皆宜的项目,届时老少咸集,人山人海,欢声四起,锣鼓喧天,铁炮震动山谷。

在这里,另一个稻作文化的表现就是谷子连穗一起摘,摘了晾晒在晾禾谷仓上,现吃现舂米,别处还真没见过。晾禾谷仓不在自己家,在村中的水塘之上,为的是防火。侗族大哥说房子着了火可以再盖,粮食没了是要饿死人的。因地制宜地保留口粮,也是先民的智慧之一。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梅尧臣当年讽刺不劳而获者,恐怕字面上我们人人要惭愧。来旅游的朋友,没有几个能说出稻、禾的差别,也没有几个认得出榕树、楠木。这次来到侗寨也算不虚此行,总算长了些见识。

上一篇:高尿酸给健康带来新隐患 下一篇:做一位真正的“肌肉型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