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思考

时间:2022-04-06 03:49:36

关于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思考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以及教育需求多样化的发展,高校之间的竞争愈加剧烈,高校之间的竞争实质是核心竞争力的竞争,高校的发展在于如何培育及提升核心竞争力。高校核心竞争力是高校以其资源和能力为基础,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组织管理、精神文化、社会影响等要素的既有优势和潜在优势进行战略整合,在不断完善和升级过程中形成的支撑高校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竞争能力,高校核心竞争力是高校内部核心要素形成的一种合力优势。

一、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特点

1. 独特性

它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精髓,体现的是“相对优势”或“比较优势”,它是高校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区别于竞争对手的且不易被对手轻易模仿的、深深打上学校特殊烙印的、显示其独特竞争优势的特质,是靠不断的学习、积累和创造,经过漫长过程而逐步建立和形成的独特能力。成功的高校往往在科研能力、应用能力、教学能力、培训能力等某些关键技能上具有显著优势。

2. 价值性

体现在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教学、科研等服务,以满足学生和家庭的教育需求和兴趣爱好,帮助其实现投资高等教育回报率的期望,满足社会对高级专门人才、咨询服务、科技产品等的需求。这种价值性需要通过社会检验予以认可,认可的标准认包括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学生在其职业生涯中所能获得的价值回报,以及高校的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大学文化等的评价结果。

3. 整合性

它不仅仅是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的能力显示,更是高校内部各种因索相互整合、协调、交融、互补而成的整体竞争力。高校核心竞争力是对高校分散在各个方面的竞争力(培养人才能力、学科建设能力、科研能力等)进行优化组合、协调后,在综合竞争力基础上形成的一、两种占主导地位的核心能力。

4. 动态延展性

高校作为处于社会大环境中的一个系统,要有前瞻意识,准确预测系统内外部变化,适时推动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和发展,实现核心竞争力的升级转换,并且能够不断向横向和纵向延伸,延展辐射到高校的学科建设、教学、培养人才、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等一系列活动环节上,促使高校不断与时俱进,调整与保持自身优势,满足用户的需求,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二、高校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

1. 办学方向模糊

很多高校都以“国际知名”、“国际高水平”、“国内领先”为发展目标,认为只要引进优秀人才,有了出色的学科带头人,就可以带动学科发展并达到行业领先的水平,有了若干个这样的学科,学校就可以成为国内乃至国际知名的学校。高校在确立自身办学方向和办学目标时,应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条件,找准位置,明确在一定时期内学校的发展目标、类型、层次、办学形式、服务面向等。许多学校对自身的条件估计不足,对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缺少理性分析和梳理,没有做出科学的判断,对自己所处区域的环境、社会需求没有进行调研,从而未能找准切人点,导致办学方向与目标偏离。

2. 衡量标准偏差

一些高校以申报硕士点、博士点的多少、考研比例的高低来衡量教学水平,以能否招来学生来衡量学科存在的价值,以规模、效益来衡量办学的水平,以应付评估和改校名来衡量学校的实力。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确定发展方向及衡量标准,高校有科研型、应用型、培训型等,不应盲目追求“精英教育”。有些学科是基础性的、有些学科需要长期的发展并不能在短期带来明显利益、有些学科的潜在价值并不被多数人认识等等,所以不能简单地、一刀切地衡量某学科价值。学校办学水平及实力应以培养出学生能力的高低作为标准。

3. 缺乏自身特色

很多高校都在追求“高水平”、“研究型”或“教学科研型”、“综合性”、“国际化”,使得原有优势和特色逐渐丧失。高校应该全面剖析和审视自身条件,找准特色基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办学特色目标体系,根据学校所处的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状况,有选择地借鉴其他院校的经验,来确立办学特色。学校办学特色定位主要应在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学科特点、专业方向、教学体系和管理体制及服务面向等方面进行定位,形成相辅相成的目标群。

三、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路径

1.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等教育的产品是科研成果,以及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其中专业能力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包括适应能力、生存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领导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在体育、文艺、美术、音乐、舞蹈、语言、等方面的特长与品位。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包括三个关键方面:

(1)要在能力培养结构上突出“专长”的特色。随着社会发展及多学科交叉融合,社会已越来越青睐既在各个方面都有一定能力,又在某一个方面出类拔萃的复合专长型人才,即“业有所精” 的通才。高校要以培养复合专长能力的人才为目标,围绕地方经济特点(优势资源、特色产业),紧紧抓住地方人才的需求,培养出具备各种基本能力和某些专业特色能力的学生。

(2)在知识传授结构上突出合理性。合理的知识结构,就是既有精深的专门知识,又有广博的知识面,具有事业发展实际需要的最合理、最优化的知识体系。要在增强学生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基础上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通过科学的课程体系,把文化科学知识体系、能力培养体系和素质教育体系有机结合起来,使知识、能力、素质三大功能协调融合。

(3)重视素质培养质量。现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能力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素质。要有朴实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为祖国和民族的振兴而拼搏的激情和抱负,有正确的理想和信念。要掌握一些科学文化知识,具有一定的能力,如:自学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要具有健康的身体,以及坚强的意志品质和承受挫折的能力。要心怀坦荡,陶冶情操,学会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2. 多方面促进提升核心竞争力

高校核心竞争力作为一个多层面、多要素、多元化的复杂系统,从本质上来看,其存在于高校精神、高校制度和学科成长机制等三个方面,从内在构成上看,它是一种超越竞争对手并长期发挥核心作用的综合能力,主要由文化力、学习力、创新力和管理力等要素组成。高校要从文化力、学习力、创新力和管理力抓起,促进这些“力”的相互作用,糅合成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全面提升办学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1)增强学习力。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是知识,学习是获得知识的方式,没有学习力就没有竞争力,选择学习就是选择进步,提高学习力就是增强生命力、创造力和竞争力,因此,学习是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途径,而学习力是核心竞争力的核心。高校为核心竞争力而作的努力应集中到创建学习型组织,提升组织学习力层面,组织学习力的构成要素包括:个人学习力、知识吸收能力、知识传播能力和团队学习力。个人学习力是组织学习力的基础,组织学习力是个人学习力的整合;知识吸收能力是组织从内部和外部获取知识并加以存储的能力,有效的组织学习要求有较高的知识吸收能力;知识传播能力是组织在其各部门与成员中间传播知识的能力,在组织内传播知识可以降低创造性学习的成本;团队学习力是团体成员互相配合、整体搭配与实现共同目标的能力,团队学习力是个人学习力的集中表现,也是组织学习力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学习型组织要求组织能进行团队学习,成员之间互不设防,畅所欲言地分享各自的经验与技能,实现团队的知识共享。

提升教师学习力。高校除了采用优惠政策吸纳知识型人才之外,还要不断按照需要再造教师,注重对内部教师进行业务素质培训,积极为教师塑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教师能够不断拓展知识、技能,提升素质,完善心智模式,实现自我学习、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

提升学生学习力。在教育过程中,遵循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人格内化三位一体的观念指导,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学会与他人团结与合作,学会承受挫折与失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学习毅力与学习创新能力。

(2)增强文化力。高校文化是高校人在长期办学中形成的历史积淀、创新品格、价值取向等精神和物质成果的总和,其贯穿并渗透于大学的各个方面,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师生的思想和行为。高校的使命要求高校具有独立的精神、品格、理想,不断完善自身的价值体系,以发挥文化的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之功能。高校要弘扬尊重科学、尊重人才,崇尚学术、独立自主,追求真理、兼容并包的精神,引领高校人自强不息、追求卓越,进而增强高校文化力。文化力是高校人在特定的环境中长期熏陶和积淀的结果,虽属隐性资源,不能迁移和仿照,但其作为高校软实力的组成部分,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不断增强高校人的凝聚力,挖掘高校人的潜能,激励高校人朝着共同的目标奋斗不息。

(3)增强创新力。高校创新力是指高校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各种创新资源,通过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创新、管理创新等各种创新活动,产出高水平科研创新成果,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科研、创新领域的综合能力。

(4)增强管理力。高校管理是指高校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优化组合和综合利用,高校管理力直接决定着其管理效益乃至办学能力。高校管理力是协调和运用各方资源,并使之充分发挥作用和确保办学目标实现的机制和能力。提高高校管理力的关键是管理机制创新,因为管理机制创新不仅对高校功能具有保障作用,而且对高校自主创新与科学发展有着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俊玲: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提升的路径与策略[J].教育与职业,2009(18)

[2]丁 雷:浅谈高校核心竞争力[J].法制与社会,2009(4)

[3]郑超欣:高校核心竞争力及其提升的必然选择[J].教育与职业,2007(35)

[4]胡宜挺:高校核心竞争力评价与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8(8)

上一篇:城市化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下一篇: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