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活动需要设计才能提升“人气”

时间:2022-04-06 02:19:43

教研活动需要设计才能提升“人气”

摘 要:教研活动是提高教学活力的有效方法,但许多教研活动存在相同的弊病――现场气氛冷清沉闷,缺乏人气,效果不佳。如何让教研活动真正“活”起来,富有“人气”呢?

关键词:教研;活动设计;人气

以往在教研活动之前,教研组长都会对如何开展教研、教研中将要谈论哪些问题有一个大致的估计和思考。但这些思考一般都是初步的、粗浅的、不完整的,更没有以文字形式予以表现,也缺乏系统流程的体系与组织架构。这就需要教研组长事前有一个设计,对教研对象、内容、可能发生的问题、如何回应问题、如何总结等都要有全面的思考和衡量,尤其是对教研目标的设定、教研问题的设定以及每个教研环节的设定都要仔细斟酌,使这个设计成为有效教研活动必备的文本。

一、设计教研活动的意义

1.“设计”能提醒教研组长对组内的教师予以关注

教研活动要求教研组长对组内成员结构、近期发展经验进行剖析。这就需要教研组长平时关注组内的每一位教师,对他们的教学特征、教学经验、教学能力有客观的了解和认识。

2.“设计”能促使教研组长在教研中的提问能力有所提高

活动设计中要“有针对性地提问”。这就要求组长在教研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教师有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分析、提问;这就需要组长在教研前要事先了解每位教师的现状,之后进一步思考这种现状所对应的认知需求是什么?新手教师存在的问题是什么?青年教师想要获得什么?有经验的教师又想要有哪一方面的提升?为保证在教研中能给予他们因人而异的“养料”,教研组长就要在教研前对教师的客观现状有详尽分析,以便在作针对性的小结时给予有效的理论补充,这种思考是一种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充实自我的良好方法。

3.“设计”能促进教研组长在教研中回应能力的提高

教研活动过程中需要组长对教师的问题有恰当的回应,帮助教师解决他们教学上的困惑。正因为在教研活动开始前,教研组长对每位教师的需求和现存问题都有了事先充足的理论准备,因此他才能够在活动中做到游刃有余:在组员处于茫然时,能够有力地领导团队,指引方向,并提示教师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而在大家遇到困难时,为教师拓宽思路,提供支持策略――解答老师心中的困惑;在大家意见分歧时,给教师提供参考性的信息――获得他们想要的东西。有了这样的专业引领,才能使教研踏上成功之路。

4.“设计”更有助于推动教研活动的组织开展

问题的预设对教研组成员的发展而言,有助于教师在成功的经验中凝结生长点;有助于教师不同层次专业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师理论学习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师教学实施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教师教研能力的提高。这些问题的预设对教研组发展而言,有助于在现实问题中探寻突破点;有助于在教育理论中寻觅支撑点;有助于在教育发展趋势中捕捉拓展点。

时下,“预设”与“生成”这两个词语被频繁使用,是研究教育教学过程及评价的一个标尺。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教研活动设计”实际上是组长对教研的一种预设。“预设”与“生成”是教研实施过程中的两个要素,两者是相对而言的,相辅相成、辩证统一。预设在前,操作在后,活动操作以设计的预设为前提。组长的预设具有导向作用,精心的预设能为有效的教研打下基础,为教研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可能。

通常进行的教研活动为什么总是“人气”不足?因为大多采取的是“例会式”的教研活动。这种例会式的教研活动虽然有形式,但是没有实际内容,当然教研的人气一点儿也不会有。

二、如何组织教研活动

1.让不同的声音激发人气

笔者曾经参加过一所学校的一次“高效愉悦课堂研讨”活动,主持人是学校的教务处主任。首先他对“愉悦课堂”的“讲法”进行了强调,要求老师们做到: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还不会的不讲。这样“讲”,课堂教学才能收获效率,有效率的课堂才会高效,学生才能感觉到愉悦……他的讲话有声有色,有情有理,但参加教研活动的老师们却“表情冷漠”,似乎是充耳未闻,导致教研活动现场一点儿人气也没有。大家本想今天的教研活动会如以往的活动一样,在领导的“讲话”中开场,然后在大家的“冷漠”中结束。但是,那位教务处主任讲完话后鼓励大家对“高效愉悦课堂”表达自己不同的意见。老师们有了发言的机会,于是都来了“精神”。有的老师提出:学生的基础不同,学习状况不同,同样的问题有的学生能学会,有的学生学不会,这时候老师是讲还是不讲?同样的问题,老师讲了有的学生就会了,有的学生还是不会,这时候老师讲不讲?我认为课堂教学中的“讲”不能呆板地固定成“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还不会的不讲”,而是要灵活地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分层次地讲才行……

这位老师的话音还没有落,现场已经“火爆”起来,大家的言语此起彼伏。教务处主任顺势引导,让“质疑”“争辩”的声音不断地发出来,教研活动的气氛真正热烈起来。正是在这种热烈的观点交锋中,大家对“高效愉悦课堂”进行了多角度的辩证,利用这种教学模式指导教学的思路更加明晰。

设想一下:如果教研活动总能允许教师表达不同的声音,教师们参而生厌的教研活动就会成为辩论展示的舞台,而且欲罢不能,现场人气就会高涨,教学效果也会丰富多彩。

2.让有价值的主题凝聚人气

教研活动没有主题,或是有主题但主题缺乏价值是大多数学校教研活动过程中的常态。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研组长应当制定出一系列主题明确、价值突出的教研主题,供教研活动使用。比如,“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办法”这一主题,教师们教研时对于这个主题是“有招的现招,没招的学招”,教师之间的交流主动顺畅,有利于凝聚人气。再比如,根据素质教育的新要求,拟定“作业的设计和布置策略”作为教研活动主题,让老师们通过教研活动提供思路和做法。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教研主题,因为素质教育对于学生的作业“量”虽然有“时间要求”,但“时间量”又是非常模糊不好把握的,如何让作业模糊的“时间量”更加具体?教师们对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充满期待,教研活动因为这个有价值的期待而充满人气。

有主题、有价值的教研活动能满足教师的实际教学需求,能引导他们走出教学困境。参与这样的教研活动,大家带着解决问题的渴望而来,带着交流经验的诚意而来,这会有力地促成教研活动热烈而有效地展开。

3.让成果展示延伸人气

教研活动结束了,但解决问题的过程不能结束――教研活动的研讨成果要体现在活动后的教学实践中。也就是说教研活动不能仅为“研”而“研”,而应该是为“教”而“研”,活动结束后,教师能不能用在教研活动中得到的“经验”或者“法则”等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才是教研活动有效性的具体体现。

为了引导教师将教研活动研讨的结论有效地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学校要特别重视教研活动结束后的人气延伸,如可以创办校内教研刊物、展示教研实践成果,教师们还可以用“撰文”的方式继续提出自己的意见或是实践感受、继续关注“最新”的教研状态等……同时把这些做法对每一位教师进行量化(注:不必过于量化,不制定硬性指标和强化质的评价),做为激励性措施,这样,教师的“后教研”人气仍旧源源不绝。

这样的成果展示拓展了教研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一次的教研活动主题都能继续跟进教学实践的进程并延伸开来,只要教学是持续的,教研就会持续下来。

(作者单位 张艳:吉林市第十三中学 王金波:蛟河市第十中学)

上一篇:浅谈优化复习课课堂结构 下一篇:原型理论视角下英语一般过去时态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