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环境教学资源的民歌音乐教学探究

时间:2022-04-06 01:36:36

基于地理环境教学资源的民歌音乐教学探究

摘 要: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提倡学科综合”,即通过多学科渗透将与音乐相联系的人文内容呈现给学生,以此来获得个体和谐全面的发展。本文分析了基于地理环境教学资源的音乐教学意义,探讨了不同风格民歌基于地理资源的教学应用,践行了综合学科教学的教法实践。

关键词:中国民歌 区域特色 地理环境 引导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c)-0245-01

随着音乐教学的发展,音乐教学具有了较以往更为突出的丰富性、广博性与兼容性,笔者在给学生上高中音乐欣赏第二单元腔调情韵―― 多彩的民歌时,在分析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时,和学生共同探讨了影响民歌风格的地理因素。在分析民歌音乐风格时,广泛收集、精心筛选,挖掘民歌中的地理因素,对于音乐课堂教学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1 高亢的西北腔

西北民歌是指流行在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的民歌。其中以“信天游”和“花儿”最具代表性。

“信天游”是流行在陕西、甘肃、宁夏的一种山歌。它常常在同一旋律反复演唱多段歌词,因此在民间就有“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就无法解忧愁”的说法,其旋律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节奏自由,旋律高亢辽阔、起伏较大的;另一种是节奏工整、结构严谨、旋律平稳、表达感情较为细腻的。陕北民歌受到地域和文化的影响比较深,尤其是受到黄土高原独特的地理位置、生活方式的影响,“信天游”的个性特点十分明显。如:陕北民歌《脚夫调》,是“信天游”的代表性曲目,主要流行于绥德、米脂一带。脚夫们常年赶着牲口行走在黄土高原的沟、壑、峁、墚,在寂寞无助之中,借歌抒怀、消愁解闷。歌词表现了脚夫们为了生活抛妻离子、背井离乡、流落在外的寂寞、无奈,以及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复杂心情,也从另一种角度表达了脚夫们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陕北的《信天游》高亢、粗矿,无论是表达喜、怒、哀、乐的哪一种感情,在音乐表现中大都讲求音域宽广、音调高亢、旋律跌宕,给人一种勇敢、坚韧、绝不折腰、不可征服的精神力量,那是因为陕北那一道道山、一道道梁、一道道沟,还有那无边无际广漠荒凉的黄土地所造就的。

“花儿”是由于长期的多民族文化交融而产生的歌种,主要流行在青海、甘肃、宁夏的一种山歌。它的特点是:旋律高亢悠长,多用假声或真假声结合的方法演唱。中外闻名的曲目有《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青海的“花儿”。歌词寓意深刻,富于哲理性。它的旋律高亢悠扬、开阔起伏、舒展自由、显得大气磅礴。

2 独特的民族风

2.1 蒙古族民歌

内蒙古高原是是我国最平坦的高原,典型的温带草原环境,很多地方是一望无边的大草原,青青的草原自古就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之说,蓝天、白云、马儿、牛羊、姑娘,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这样的辽阔壮美的草原环境自然蕴育出了优美动人的音乐,蒙古族民歌的体裁众多,其中以“长调、短调”最具代表性。

早在一千多年前,蒙古族的祖先走出额尔古纳河两岸山林地带向蒙古高原迁徙,生产方式也随之从狩猎业转变为畜牧业,长调这一新的民歌形式便产生、发展了起来。长调歌曲多流行于内蒙古牧区。它的旋律舒展悠长,节奏自由,句幅宽大,字少腔长,不少乐句都有一个长长的拖音,富有浓郁的草原气息。演唱时,声音洪亮饱满、多颤音及上滑音,唱起来豪放不羁,一泻千里。伴奏以马头琴为主,有时配用笛子和三弦等。长调歌曲《辽阔的草原》全曲只上下两个对偶乐句旋律,但却热情奔放,达到形象和意境、人和自然的完美统一,同样给人以辽阔、豪放的阳刚之美。

由中蒙两国联合申请的蒙古长调民歌2005年11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长调艺术交流研究会旨在保护、抢救、传承和发展蒙古长调艺术。2006年,中蒙两国启动了“保护长调十年计划”。

“短调”主要流行在西部、南部半农半牧区,其特点是结构规整、节奏整齐、句幅较短窄,字多腔少,具有叙述性的特征。叙事性和抒情性结合,是短调民歌的一大特色。著名的短调民歌有《森吉德马》《小黄马》等。

2.2 新疆民歌

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促使新疆民歌内容上多涉及天山、骏马、雪莲、骆驼、和吐鲁番等,新疆各族民歌的旋律优美动听,节奏活泼鲜明,结构规整对称,情绪热烈欢快,他们能歌善舞,有“歌舞之乡”的美称。主要伴奏乐器有手鼓、冬不拉、热瓦甫、铁鼓等。民歌《阿拉木罕》《达板城的姑娘》《送我一朵玫瑰花》等都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听着这些音乐,令听者仿佛置身于天山碧野,葡萄架下,不由闻乐起舞。

新疆自古是多个国家、民族文化的交汇之地。文化选择与变迁频繁,民族文化万花筒般绚烂,丰富了民族音乐的色彩,增强了音乐的表现能力,发展和拓宽了民歌的传统,造就了新疆民歌的异域(多为伊斯兰)风格,新疆的音乐给人留下的印象有着火焰山的热力,冰川融水的清冽,天山雪莲的明媚。

2.3 藏族民歌

藏族人民主要居住在我国青藏高原以及甘肃、四川、云南等省。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为适应高原上稀薄的空气,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呼吸功能发达,肺活量大。特定的地理环境使这一地区的民歌特点是音域宽广、节奏自由、旋律起伏较大且悠长高亢。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劳动歌曲,包括山歌、牧歌,内容是赞美山川、河流和歌颂生产劳动的,节奏鲜明,与劳动动作紧密配合,有的则较为自由;一种是生活歌曲,主要是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歌唱对人、对事、对生活的爱憎之感。爱情歌曲中有的深情,有的开阔自由。

歌曲《青藏高原》旋律深情而高亢,表达了对青藏高原的无限神往和极力赞颂。一句起腔:“呀啦索哎―― ”民族风格的确立,地域、地理的规范,特定环境、特定情感的处理都在短短一个乐句中体现出来,手法之简练,处理之巧妙,表达之得当,绝好地达到了作者所要的一种境界。可谓先声夺人,夺人先声。这一乐句是为这首歌曲的引子。整首歌曲的旋律写作极富民歌风味,起伏大,松驰舒展高扬,清新优美。每个乐句都有闪光之处,都是那样地有味道,让人回味无穷。

3 结语

总之,地理对音乐课堂的作用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深切的认识到:对于难以理解的音乐风格特征的分析,地理环境的分析就是“催化剂”;对于枯燥乏味的音乐风格特征分析,地理环境的分析就是“兴奋剂”;主要是大家利用已学的地理知识去分析音乐风格,既温习了地理知识,又学到了新的知识,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教司.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 苗晶.中国民歌基础知识讲述[J].中国音乐教育,1995(1):23.

[3] 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 王耀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区划研究综述[J].音乐研究,2003(4):64-70.

上一篇:高校在构建社会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分析 下一篇:小学体育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