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毒型菌痢的诊断与治疗

时间:2022-04-06 10:36:12

中毒型菌痢的诊断与治疗

[中图分类号]R595.7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4208(2008)02-0018-02

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称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简称菌痢。凡急性菌痢,有严重全身中毒症状,并伴有呼吸循环衰竭者,称之为急性菌痢中毒型或称中毒型菌痢(fulminant dysentery)。本型菌痢发病急,变化快,病情重,如不及时抢救,有较高死亡率。我院采用以山莨菪碱(654-2)为主的综合治疗,病死率可降至1%以下。

1 流行病学

发病高峰季节与急性菌痢一致,为七、八、九月。年龄以2~7岁多见,1岁以下罕见。无明显性别差异,但60岁以上毒痢患者,女性多于男性。其余流行病特点同急性菌痢。

2 临床表现

中毒症状多发生于病程前24 h。中毒症状重而消化道症状轻。除急性菌痢表现外,突出症状有高热,体温40 ℃以上,偶见体温不升。面色灰白或紫绀,精神萎靡、嗜睡、躁动、谵妄、昏迷。根据微循环障碍突出的部位不同而分为四型①脑型:以脑微循环障碍为主,占毒痢的大部分。多见于1~7岁儿童,14岁以上罕见。早期表现为头痛、呕吐、全身肌张力增强,肢体发紧,阵阵抽动乃至惊厥,血压升高,呼吸节律不整、暂停,严重时双吸气、抽泣样呼吸。极少有瞳孔或眼底改变。②休克型:以全身内脏微循环障碍为主。多见于15岁以上成人,可见四肢凉,表情淡漠但神志清楚,血压低,脉压差小,心率快,尿少,成人尿量少于25~30 ml/h,儿童、婴儿分别小于20 ml/h及10 ml/h。少数表现为高排低阻型休克,面色正常,四肢末稍暖,尿量少或正常。呼吸急促为本型突出症状。本型常发生于原有肝硬化等慢性消耗性疾病者,预后差。③肺型:以肺微循环障碍为主。又称休克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发生率低,病死率高。常发生于病程第16~24 h、继脑型或休克型之后的恢复阶段出现,但也可在病初闪电般出现。表现为急性进行性吸气性呼吸困难,一般吸氧不能缓解的低氧血症。症状重而体征轻,晚期肺部有干湿音。④混合型:具有上述两型或两型以上临床表现者。

并发症:常见并发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有时可见高血糖,心律失常,中毒性心肌炎,心肌梗死。偶见类白血病反应,败血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腹膜炎,痢疾样肝炎等。

3 实验室检查

3.1 血像 末梢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轻中度升高。

3.2 粪便常规 肉眼观察大便性状为脓血便、脓样便、粘液便、粘液血便、血便等。显微镜检查见有大量红细胞、白细胞、吞噬细胞。

3.3 粪便细菌检查 培养法,PCR法,增菌乳胶凝集法、荧光抗体染色法等。查大便志贺菌阳性。

3.4 血生化检查 血pH值下降,二氧化碳结合力下降,血钾、钠、钙、镁下降。血糖升高,血胰岛素、C肽、皮质醇升高,其升高程度与病情危重程度一致,常可提示预后。死亡病例出现儿茶酚胺极度升高、必要时查心肌酶谱,做有关DIC检查。

3.5 血气分析 疑为肺型者,必须作血气动态观察。早期表现为氧分压低,二氧化碳分压也低,pH值高。晚期二氧化碳分压高,pH值低。

3.6 心电图检查 可有心律失常,心率快,P-R间期延长,ST-T下降。老年病人必须常规查心电图,有时可发现症状不明显的心肌梗死并发症。

3.7 肺部X线检查 肺型毒痢的肺透明度降低,有网状影或点片状影。晚期呈现“白肺”。

3.8 微循环检查 甲襞及球结膜微循环检查,见管袢数减少,血流速度慢,红细胞聚集。

4 诊断步骤

根据流行病及临床资料,可初步诊断为感染性腹泻。大便痢疾菌培养阳性或其他方法检查细菌阳性,即可确诊为菌痢。凡急性菌痢,有严重全身中毒症状,并伴有下列表现之一者,即可诊断为中毒型菌痢:①呼吸衰竭(脑型);②循环衰竭(休克型);③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型)。

5 鉴别诊断

5.1 高热惊厥 单纯高热致惊厥,临床比较常见,需与中毒型菌痢脑型鉴别。高热惊厥多发生于6月龄至3岁儿童,3岁以上较少,9岁以上罕见。有高热惊厥史,在一次热病中,仅发作一次,连续二次以上者少。多发生于发热前12 h,发作时体温39℃以上,惊厥后数分钟神态恢复清楚,面色正常,四肢放松。

5.2 乙型脑炎 起病较毒痢缓和,很少在24 h内达高峰。除神志精神改变外,还伴有颈硬、喷射状呕吐等脑膜炎表现,经流动灌肠取大便,查大便常规正常。

5.3 脱水休克 脱水所致的低血容量休克和毒痢休克型不一样,前者休克出现较晚,常发生于病程24 h后,休克前有严重吐泻症状,脱水表现严重而中毒状较轻,如有明显口渴、尿少、皮肤弹性差,但不一定高热。

5.4 肺炎 毒痢肺型需与肺炎鉴别。前者起病更急(以小时计算),肺炎起病较缓(以天计算)。肺炎时呼吸表浅,有明显咳嗽及肺部体征。血气分析,氧分压下降,同时二氧化碳分压上升。

5.5 脑型疟疾 脑型疟疾多来自高疟地区,如非洲、拉美等热带国家或国内云南、海南、贵州等地。高热伴明显意识障碍而无腹泻。需要反复作厚血片查疟原虫,反复查大便常规。

5.6 重度中暑 重度中暑多见于老年体弱者,在高温环境下发病,突起高热,伴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5.7 各种其他原因的休克 如肠穿孔腹膜炎、宫外孕破裂、败血症等导致的休克,均可伴有腹泻或腹痛,应注意和毒痢休克型鉴别。

6 治疗

本型病势凶险,应尽早诊断及时采取综合治疗措施抢救。

6.1 一般治疗 由于病情变化迅速,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血压、脉搏、呼吸、瞳孔及神志变化,并做好护理工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6.2 尽快应用有效抗生素静脉滴注可选用环丙沙星0.2~0.4 g静滴2次/d,也可用氧氟沙星静滴,病情稳定后改为口服;必要可选用头孢菌素静滴,如头孢塞肟4~6 g/d分2次静滴。

6.3 对症治疗 由于高热易致惊厥,加重脑缺氧和脑水肿。所以应争取短时间内将体温降至37 ℃以下,可视病情给予复方氨基比林肌注。物理降温(如冰帽,酒精擦浴),效果不明显者可采用亚冬眠疗法:氯丙嗪及异丙嗪各1~2 mg/kg,肌注;先2~4 h注射1次,稳后4~6 h,共3~4次,冬眠时间不超过12~24 h,反复惊厥者可用安定,水合氯醛或苯巴比妥钠。

6.3.1 休克型 积极抗休克治疗①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以晶体液为主,先晶体液后胶体液,晶胶结合,晶体液主要是2∶1液或平衡盐及低分子右旋糖酐(儿童10~15 mg/kg,成人500 ml),同时给5%碳酸氢钠3~5 ml/kg纠正酸中毒,待休克好转继续输液维持。②血管活性药物:在扩容的基础上应用血管扩张剂如山莨菪碱,以解除血管痉挛,成人每次10~60 mg,儿童每次1~2 mg/kg静脉滴注,1次/5~15 min,待面色转红,四肢转暖及血压回升后可减少次数或停用。如血压仍不回升,可用多巴胺,酚妥拉明等升压药。③升压强心:经过以上措施,周围循环不好转,血压仍不稳定者可用多巴胺增强心肌收缩力,降低外周阻力,改善组织血供及升压作用,剂量为10~20 mg加入5%葡萄糖液100 ml内静滴。如有心力衰竭或肺水肿者可用西地兰,50%葡萄糖静注。

6.3.2 脑型 ①治疗脑水肿:20%甘露醇脱水,每次1~2 g/kg,快速静脉推入,每6~8 h重复1次,同时要控制进液量和防止因脱水而导致的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及时应用血管扩张剂改善血管痉挛,并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②防止呼吸衰竭: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若出现呼吸衰竭,可给予可拉明、洛贝林等呼吸兴奋剂,必要时可应用人工呼吸机或气管切开。

参考文献

[1]斯崇文,田庚善.现代传染病治疗学[M].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98:306-307.

[2]彭文伟.细菌性痢疾现代感染性疾病与传染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2433-2445.

[3]梁春杰.中毒性菌痢62例临床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1997,(5):332.

(收稿日期:2007-11-03)

上一篇:有机磷农药中毒中间期综合症的诊断与治疗 下一篇:影响阿托品化判断的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