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领学生在文本中走个来回

时间:2022-04-06 03:02:07

带领学生在文本中走个来回

一篇文章就是一处风景,一座宫殿,张志公先生曾主张“教师要带着学生从文章中走个来回。”很显然,这里的来回是指“既要走进文本,又要走出文本”。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实现与文本的对话,继而在对话的基础上走出文本,实现对文本的超越呢?下面,笔者凭自己在日常学习与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积累,肤浅地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走进文本――披文入情,感悟体验

第一,教师要善于通过自悟解读文本

教师自身对文本的解读有怎样的高度,就会引领学生登上怎样的高度。而现在仍有许多教师习惯于搬用教参上对文本的理解,用“一元”压制“多元”,或不对文本作深入的解读,对学生的多元感悟缺失引领。没有高屋建瓴,哪来“走进文本”的质量?我们应该抛开教参,自己先读上几遍课文,静思默想,对文本作深入的解读。教师深入解读文本,大体要做到四个“深入”:一是深入理解文本内涵;二是深入领会文本中心;三是深入把握文本特征;四是深入揣摩编者意图。文本解读到位,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自有质量。

第二,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语文课姓“语”,这就要求我们必然关注语文课的“语文性”,关注语言文字的内在意蕴。语文课应引导学生“到课文中走一个来回,要充分有效地读书,要抠词抠句,细细品味”。

第三,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能够独立地与文本进行对话。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对话不断深入的过程。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前提是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对文本进行充分自主的、个性化的解读。读务须充分,那种只读一、两遍课文,便让学生大发议论,大谈独特感受的做法,只会以偏概全、言不及意。学生只有在教师的引领下,充分阅读,静思默想,读出文字背后的声音,课堂也才能高质量的“走进文本”。

第四,让学生充分品读文本

语文就像一杯酒,越品越有滋味儿。通过语言文字的细嚼慢咽,主旨的整体感知,把人文精神传递给学生。我们要遵循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从学生的阅读心理出发,根据教材本身特点设计教法,思考整合教学环节,力求“针针见血”。在具体教学中,让学生初读感知大意,了解语言表层意思后,就要让学生披文入情,学习语言,揣摩与品味语言,强化语感训练。

学生走进文本,离不开老师的恰当引导。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一是要坚持由扶到放,而且在扶的过程中,时时不要忘记放手。二是要坚持举“一”反“三”,而且要重在引导学生反“三”。只有做到这两点,教师才算真正发挥了主导作用,训练也才能真正奏效,才能使所学的东西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

二、走出文本――美读成诵,内化运用

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还得再走出来,即运用阅读中学到的言语图式、言语规律及积累的文体言语,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并在运用中进一步掌握言语的规律。

走出文本金点子一:美读成诵

叶老曾说:“好文章是读出来的,美文尤需美读。”在教学中,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在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体验、发现、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并用声情并茂的朗读表达美、创造美。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努力做到:

给学生美读的时间和空间。既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读进去,又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读出来。

给学生比较揣摩的时间和空间。既要给足时间,让学生对那些语感因素很强的标点、字词、句子或段落进行比较揣摩,又要把这种选择语感因素点的权力也还给学生。

给学生触发贯通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对某些语感点有所触发、有所贯通,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像。

给学生欣赏评价的时间和空间。

走出文本金点子二:内化运用,积累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既要善于引领孩子们深入地品悟语言、辨析语言,还要鼓励他们在说和写中内化和运用,实现在语言学习中滋养言语生命,从而获得言语能力的磨炼和提高。学生学习语言,从理解到运用是语言学习过程中一次质的飞跃,必须花大力气才能实现。从“能理解”的“消极语言”外化为“会运用”的“积极语言”,这种活用语言的实践,使学生真正理解了文中的语言,并逐步把这些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在具体教学中,一般可运用言语的重组、扩展、补白、转换、迁移、仿写、延伸等。

总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既要带领学生披文入情,感悟体验,在揣摩和解读中走进文本,还要让学生美读成诵,内化运用,在积累和借鉴中走出文本。这样才能真正克服文本阅读的“易进难出”现象,让语文阅读教学尽显风采!

上一篇:哲理点染 意与象通 下一篇:哲思禅理:把一张薄纸扔过河去?如何掌控一粒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