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龛手镜》同符叠体字例释

时间:2022-04-05 03:10:29

摘要:本文选取《龙龛手镜》中的“同符叠体字”作为研究的对象,在前贤对“叠文”的研究基础上,试图对近千年来已失传的佛学经典中的俗字和异体字的某些字进行阐释。

关键词:龙龛手镜;同符叠体字

中图分类号:H10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9-0192-01

《龙龛手镜》是释行均为识别手写佛经疑难俗字,从当时手写佛经中采集字料编写而成的一部字典,所以其中有很多在今天看来不易识别的疑难字。其收录文字大多形体怪异,难以辨识。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曾说:“此书俗谬怪妄,不可究诘,全不知形声偏旁之谊,又转写讹乱,徒淆心目,转滋俗惑,直是废书,不可用也”[、转引自潘重规《龙龛手鉴及其引用古文之研究》],反映了该书字形繁难的特点。

一、《龙龛手镜》所收同符叠体字

从甲骨文到现行汉字,都有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部件构成的字存在。许慎的《说文解字》对此类字有比较一致的训释体例,是最早系统整理此类字的著作。虽然这一类字对于中国汉字总数来说,比重不大,但是对汉字的构形研究有很大的价值。

关于此类字,历来有很多不同的说法。自清代王筠最早使用“叠文”的说法开始,其后学者各立名说,不下数十种。诸般命名的内涵大体是相同的,都是各位学者在说解“六书”和分析会意字结构的过程中提出来的,细微的差异来源于对个别汉字的构造类型的看法不同。比如殷寄明在《〈说文解字〉精读》一书中强烈要求把“珏()”从此类字的行列剔除出去,认定它是个象形字。而姚孝遂、高亨、杨树达等学者却又不约而同地将“珏”字归入此类字的队伍。同样的情况也存在于“晶”“羽”“竹”“三”“”等字,学者对其归属均有不同意见。鉴于目前对这一类字名称不统一和定义模糊的现状,我们提出“同符叠体字”这一概念,指汉字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的符号构成的叠体字。

本文所使用的《龙龛手镜》为中华书局影印的高丽版本(1985年),该书收字二万六千四百三十余字,每字下详列正体、俗体、通俗体、古体、今字、或体以及误体,并作音义注释。《龙龛手镜》收有大量俗字,这些俗字大都不见其前的字书、韵书;后代的一些字书如《改并四声篇海》《字汇》《字汇补》所收俗字也多源于此。近年来,已有一些专家学者开始关注或致力于此书的整理研究工作,并发表了一些专着和论文,成果颇丰。但是对于《龙龛手镜》中的同符叠体字,却少有述及。一方面是由于一些学者的批评与否定,《龙龛手镜》以其“俗谬怪妄”而几百年遭受鄙弃。另一方面是因为人们对《龙龛手镜》的研究基本上只是限于整理敦煌出土文献层面上,对其本身还缺少深入研究。目前研究同符叠体字的学者大多关注《说文》,对《龙龛手镜》所收同符叠体字缺少相应的讨论与考释。本文以《说文》为参照,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择取《龙龛手镜》中所收未见于《说文》的某些同符叠体字做简单阐释。比之《说文》,《龙龛手镜》所收同符叠体字略有增加,也有改异,除了俗字外,也有很多是文字讹变的结果。

二、同符叠体字例释

(一)、、h、

《龙龛手镜•口部》:“,音雷”,疑即“雷”字。《重订六书通•平声》:“雷,古文作。”《集韵》:“雷古作。” 《龙龛手镜•田部》:“,古文,郎回反。”夏竦《古文四声韵•灰韵》:“雷,《说文》作。”“”与“”、“”、“”字形近似,“”当为“”、“”之讹变。又《龙龛手镜•雨部》:“h,皮证反,雷大声也。” 《龙龛手镜•雨部》:“,蒲进反,雷声也。”h、均为“雷”的三叠、四叠字,与“”构形相类,故“”即《说文》讹变之形,与“”形似。

(二)、、

《龙龛手镜•杂部》:“,古文,丁年反。”《字汇•八部》:“,俗颠字,与颠同。扬雄《罩菽馏稹贰太上曜德,其次曜兵,德兵俱,靡不悴荒。’”敦煌卷子中的斯4662《和菩萨戒文》:“诸菩萨,莫邪淫,邪淫?到罪根深。”(册六,页223)由“颠”到“”,恐是“颠”的右旁受左旁影响而同化为“”。“”和“”或与此字类似,《龙龛手镜•骨部》:“,古文,音体”,“体”的右半声旁受到左旁的影响而写作“”,有时“体”也写作“”。同样的情况也见于其它俗字,如“辅”的俗字有作“”形。《龙龛手镜•口部》:“,俗,音号。”《说文》对“号”的解释是“痛声也,从口在@上。”所以“”可以看作是复写“号”字形而成的同符叠体字。然《字汇•口部》:“,音号,义同。”“号”在《说文》中的解释是“呼也,从号从虎”,与“号”义不同。因此,我们也可以认为《龙龛手镜》所收的“”字与“”“”等字相类,是“号”的右旁受“号”同化,而写作“”。

(三)m、、

《龙龛手镜•止部》:“m,如水反”,其义不详。《字汇•心部》:“唬如累切。”“m”与“弧钡亩烈粝嗤;从形体上看,“止”与“心”草写近似,相混用的情况较为常见,如“耻”与“耻”。由于“m”与“弧弊中蜗嘟,故“m”疑即“弧弊帧!读龛手镜•山部》:“,俗,所急反”,其义不详。我们在《龙龛手镜》中发现,“”与“m”常混用,如:《龙龛手镜•土部》的“”和“”;《龙龛手镜•疒部》的“”和“”;另外,《龙龛手镜•月部》收有“”、“”和“”,均为“脑”之俗体。所以,我们可以推测,《龙龛手镜》所收的同符叠体字“m”和“”即《说文》中的“弧弊侄镄醋中巍

(四)、、^、

《龙龛手镜•力部》:“,古文从字。”又《龙龛手镜•刀部》:“,音从。”“从”不仅是音,也是指明“从”即“”、“”之正字。王念孙在《广雅疏证》中指出:“凡隶书从力从刀之字,往往讹溷。”这一规律在《龙龛手镜》中很明显。《龙龛手镜•刀部》和《龙龛手镜•力部》往往会收同一个字的不同异体。如:《龙龛手镜•刀部》:“^,音叶,同力也。”《龙龛手镜•力部》:“担音叶,同力也。”《汉语大字典》:“,同从。”引《集韵•钟韵》:“从,古作。”在《说文》中,“从”与“从”是两个不同的字,《说文•从部》:“从,相听也。从二人。”又:“从,随行也。从u、从,从亦声。”所以,《龙龛手镜》中:“,古文从字。”写作“,古文从字”更好,这样更加容易看出“”和“从”之间的字形关系。

(五)、

《龙龛手镜•杂部》:“,音若。与弱同。”在的基础上进一步楷化为,和均为“弱”的俗字。《唐钞文选集注汇存》第一册潘正叔《赠河阳一首》:“冠步鼎铉,既立宰三河。”“冠”即“弱冠”。作为“弱”的俗字,也可以从佛经中得到证明。如: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三:“危脆,下诠岁反。《广雅》:‘脆,也’”

(六)、

《龙龛手镜•彐部》:“,音多。”《龙龛手镜•杂部》:“,音多。”《字学指南》:“,同多。”据此可以断定,《龙龛手镜》所收的同符叠体字“”和“”即为“多”字的俗写形式。张涌泉考证:汉代前后“刍”旁隶变有作“”形的, 如汉《孔庙碑》“邹”左部、《韩敕碑》“驺”字右部皆作此形。清顾蔼吉《隶辨》于《孔庙碑》例下注云:“诸碑从刍之字或省作”。六朝前后进而又有省变作“”形的,如《魏敬史君碑》《齐高修寺碑》“邹”字左部皆或作“”。所以,“”还是“刍”的俗体。“刍”的简化字为“刍”,宋王观国《学林》卷九“趣趋”条下云:“俗书趋为趋,盖惮点画之多,而变刍而刍。又如变邹为邹、变R为,如此类无意义,不可循袭。”综合来看,大概可以推测:“”是“多”的俗体,同时也是“刍”的省写体,进一步符号化为“刍”。

三、结语

以上分析大致可以看出《龙龛手镜》所收同符叠体字的来源主要是讹变,也有类化的影响。自甲骨文到现行汉字,同符叠体字大量存在,且多来源于俗体或讹变字形,我们选择《龙龛手镜》作为研究的材料,是因为《龙龛手镜》中保留了许多近千年来已失传的佛学经典中唐、宋以前的俗字和异体字。唐、宋以前,文字流变别是佛学字书的流传中,“俗字”广泛流行,《龙龛手镜》针对当时正、俗字体斑杂的现状,将俗字和异体方言,依次编入偏旁部首,为我们解读唐、宋以前“俗”字与正体字区别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对比《龙龛手镜》和《说文》,考察《说文》时代没有出现的同符叠体字,将同符叠体字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文字发展演变的轨迹。

参考文献:

[1]殷寄明.〈说文解字〉精读[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2).

[2]郑贤章.〈龙龛手镜〉俗字丛考[J].古汉语研究,2004(1).

上一篇:论中国画的诗书画印 下一篇:浅析汉字“人”的文化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