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内蒙古自治区的二元经济结构

时间:2022-04-05 09:58:51

浅析内蒙古自治区的二元经济结构

一、内蒙古自治区的二元经济结构现状

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工业和技术落后传统农业同时并存的经济结构。即在农业发展还比较落后的情况下,跨越式发展进行了工业化,优先建立了现代工业部门。二元经济结构是许多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难题,中国也不例外。为了保证中国的经济在未来能够可持续发展,也为了实现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针对各个地区的特点逐步加以研究解决。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在飞速发展,二元经济结构所引发的问题日益凸显,这将影响着内蒙古经济的正常运行。

内蒙古自治区的生产总值在逐年提升,且非农业部门占主导因素,而农业部门产值提升幅度不大,整个内蒙古的经济增长水平都主要由第二第三产业来带动,这说明内蒙古的农业水平落后。内蒙古的劳动力水平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非农业部门的劳动增长速度快于农业部门,且已赶超了农业部门的劳动力数量,但两者的数量水平基本一致。但仅仅通过这两组数据的对比我们仅可以解释内蒙古地区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发展存在着差距。

根据刘易斯的理论,我们通常用比较劳动生产率、 二元对比系数、二元反差指数这三个指标来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的二元结构程度。首先,我们先看比较劳动生产率,从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可以得知从1980年到1990年内蒙古自治区的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但是从1990年到2013年就开始逐年下降,这说明内蒙古农业部门生产发展不稳定,而非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一直处在一个不断波动的状态,从1980年到1990年处于下降的趋势,从1990年到1999年在1.5左右浮动,从2000年到2013年围绕在1.8波动,这说明内蒙古的第二、三产业结构仍有待调整和提高。其次,从内蒙古自治区的二元对比系数分析,二元对比系数越大,说明二元经济结构越弱,发展中国家的二元对比系数通常为0.31―0.45,发达国家一般为0.52―0.86。内蒙古从1980年到1995年二元经济结构出现了减弱的趋势,但从1996到2013年二元经济结构有加重的态势。最后我们看一下二元反差系数,二元反差系数和二元经济结构呈正比,通过计算分析内蒙古自治区的二元经济结构在一开始向减缓的方向进行,但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长的加速,二元反差系数非但没有降低,反而一直处于增长的状态,大概在0.4左右波动。可见内蒙古自治区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二元经济结构。

二、内蒙古自治区二元经济结构产生的原因

(一)农业现代化水平低

内蒙古自治区尽管土地肥沃,但是其农业生产方面的科技含量不高、产量低、品质逐年下滑、以粗放经营的方式为主。目前,内蒙古许多地方由于资金短缺和生产力水平低下,且农业生产没有政府指导和组织,也经常跟不上市场规律的需求。其次,由于农业广种薄收、粗放经营,使人力、物力、技术力量投入高度分散,不仅使农产品单产水平低,而且也极易受到极端气候的影响。这些都是农业现代化水平过低所造成的,导致农村的收入波动较大,使其与城市的收入水平存在差距,两极分化严重,极易造成社会问题。

(二)农村地区劳动力素质低下

根据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舒尔茨的著名观点:“经济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质量,而不是自然资源的丰瘠或资本存量的多寡。”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但是由于农村普遍存在的是低素质的劳动力因而导致了低层次产业结构,而目前内蒙古的产业结构正处于调整阶段,农村地区关于新兴产业的高素质人才短缺,因此产业结构长期停留于低层次,造成低素质劳动力的恶性循环。在发展的劳动力市场上,表现出彻底的 “马太效应”。致使农村的发展举步维艰,难以发展新兴产业,长期处于落后的产业结构状态。

(三)产业结构偏离程度过高

产业结构偏离程度是指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不对称状态。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越不对称,两者的偏离度越大,产业结构效益越低。

内蒙古自治区大量的劳动力集中在第一产业,形成巨大的剩余,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后劲不足,可见内蒙古总体产业结构演进绩效不显著,城市化进程不充分,不能解决农村中存在过量的劳动力的问题,同时也制约着第三产业的发展,致使二元经济结构进一步恶化。

(四)户籍制度导致城乡分割

由于我国城乡居民存在着两种身份,居民也相应的区分为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而依附于户籍制度的就业、教育、保障等歧视性就业政策, 歧视性社会保障措施以及歧视性教育培训条例等等使得农民自由流动仍受许多限制,农民进城就业的成本有增无减,这使农村滞留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不断加深城乡差距。

三、内蒙古自治区如何走出二元经济结构

结合上述分析二元经济结构产生的原因,为我们如何带领内蒙古自治区走出二元经济结构这一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只有寻根问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一)依据383改革方案,制定扶持政策

2013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首次向社会公开了其为十八届三中全会提交的“383”改革方案总报告全文,土地制度成为八个重点改革领域之一,深化土地制度改革、集体土地入市交易成为改革三大突破口之一。

因此,内蒙古自治区应支持规模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奖励、补贴为流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及当年新增连片规模流转较大的村。对符合扶持条件的农业规模经营主体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按土地承包经营权流入面积给予一次性奖励。这样不仅可以直接提高内蒙古自治区培育规模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加大现代农业产业招商力度,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也能让大量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镇二三产业转移,推进内蒙古新型城市化进程。

(二)加大对农村的各项投入,实现农村现代化发展

首先,政府要对农业技术创新进行鼓励,在生产方面要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及相关技术人员,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加强农业防灾御险的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以保证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稳健的增长。然后在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上鼓励和发展内蒙古的特色农业,使之形成产业化经营的模式,形成生产的多层次和产品的多元化,以适应市场需求。其次,尽管教育支出逐年增加,但是人均占有水平很低,因此要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加大教育重要性的宣传,但政府要根据本区的经济文化条件制定教育内容,不应与实际背离,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在教育下一代的同时还应该提高农村现有劳动力素质,由政府组织培训,在每个村中形成专门的免费培训机构,让农民适应产业结构的转变,为第三产业所用。最后,加大对农村公共品的投入,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从而实现城乡公共一体化服务,完善农民的养老和医疗保健体系。

(三)统筹城乡,打破内蒙古自治区的二元金融体制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改革,银行的贷款利率已开放,近两年存款利率也将逐步开放,这预示着我国金融界又将发起一场新的变革,这对于内蒙古自治区来说既是一场挑战又是一次机遇,且解决二元结构不仅要从农村的土地劳动要素和公共设施入手,还要以金融领域为着力点,打破二元的金融结构,激发农村地区的金融活力。

首先,要加快打造内蒙古自治区金融试点,在内蒙古主要城市,如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三地打造金融试点,引进优质的金融资源。构建多元化的资本市场,开展适应内蒙古地区的多样化业务。其次,由城市金融业带动农村金融的发展,鼓励村镇银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积极开展农村养老保险的服务。最后,创新贷款抵押方式。在健全农业贷款担保的前提下,拓展农业贷款抵押品范围,并对农民贷款进行补贴,切实解决农民及农村地区企业小额贷款的资金来源问题。以金融业的发展来为整个内蒙古自治区注入新的活力,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内蒙古地区的二元经济结构。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上一篇:《大河儿女》 老配方,旧味道 下一篇:当“卖不出去”遭遇“供不应求”:透视内蒙古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