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教学保障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综述

时间:2022-04-05 03:20:40

院校教学保障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综述

摘 要: 作者在前人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综述分析了建立院校教学保障评价指标应当处理好的几个问题,介绍了评价指标的设计和筛选方法,介绍了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探讨院校教学保障的综合评价问题,为教学和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 院校教学保障评价 评价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

建立科学、客观、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是院校教学保障能力评价的核心问题,没有科学、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就无法进行院校教学保障能力综合评价工作。同时,院校教学保障系统综合评价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因此,重视院校教学保障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将为进一步完善院校教学保障系统综合评价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对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院校教学保障研究的现有文献进行分析,我以综述的方式对其中的一些理论和思考加以介绍。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和需要遵循的原则

根据教学保障系统的性质、特点和评价目标的分析,院校教学保障系统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设计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导向性原则

政策起指挥棒作用,而评价指标体系的导向作用尤为突出。从总体上看,院校教学保障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要体现新时期军事战略指导思想和院校办学和教育改革、发展和提高的方向。但从某一阶段来说,评价指标体系应引导院校在各自层次上不断提高教学保障水平和办学能力,形成自己的特色。同时注意克服和防止那些带有普遍性的不良倾向。由此可见,在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要充分认识导向性这一原则,评价什么,大家就重视抓什么,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在运用导向性原则时,要认真研究指标体系中各指标之间是否相容。如果将几个相互矛盾的指标放在同一指标体系中,就势必干扰导向性原则的正确运用,同时还会引起不必要的思想混乱。

2.整体性原则

院校教学保障系统评价指标体系作为一个系统,应保持自身的整体性,并且毫无遗漏地体现所应达到的目标。指标是目标一个方面的规定,指标并不就是目标,目标存在于指标的总和之中。指标的整体性原则本质上要求指标体系内的各条指标能在它们的相互配合中,在它们的总和中实现目标。为了能够把握住影响目标的主要因素,有意识地忽略一些虽有影响,但属于次要的因素,这是允许的,也并不违反整体性原则。我们强调指标体系的整体性,就是说,任何时候都不能舍弃那些反映评价对象实质的指标,因为这些指标能够深刻地、系统地评价出实际的水平。

3.客观性原则

我们建立的院校教学保障系统指标体系应该客观可信、符合实际,这样才能较确切地反映出评价的真实水平。如果从主观臆想出发,脱离具体实际,那么这样建立的指标体系就不会有生命力,人们也无法接受,指标体系的设计应忠实于评价目标,不仅指标体系要体现目标的整体,而且每一条指标都应当保持与目标的一致性,努力谋求目标的整体优化,每个指标都能如实地反映客观的本质。指标体系的客观可信,还应表现在不存在相互重叠的指标,就是要求指标体系内同一层次的各条指标必须是相互独立的,不相互包含,不存在因果关系,或者说指标之间是线性无关的,不能从这一条导出另一条,当然亦不能相互矛盾。要求指标的独立性的原因在于:一是为了简化指标,因为若出现两条以上的指标反映同一事物,无疑将增加指标的数目,增加评价的工作量,降低评价的可行性;二是为了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因为出现两条指标反映同一事物,无疑将提高该事物在评价中的地位,这是人为的偏差,必将影响评价的科学性。

4.可测性原则

评价目标是通过指标体系中各条指标对客体(评价对象)的实测来实现的。这就要求设计指标时,必须使每一条指标所规定的内容都可以实际测量或观察,以获得明确的结论。从指标的可测性要求考虑,所有的指标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可量化的定量指标,一类为不宜或难以直接量化的定性指标。从教育的复杂性和当前技术条件的限制的实际情况出发,二者既难以相互取代,又无须强求一律。原则是可以直接量化的指标,应尽可能量化,凡是不宜或难以直接量化的指标,则采用定性指标,并应有明确结论,以期进行二次量化,力求其价值判断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此外,凡是定量指标就当赋予相应的权值。对指标测量的结果要进行比较评价。因此,每设计一项指标必须规定出相应的量标,有了统一的量标才好比较。

5.简易可行性原则

指标的简易可行性具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要简易,使进行评价的实测者易于实施;二是要可行,即指标所要求提供的住处可实地取得,并具有实际意义。建立的指标体系是否简易可行,是否在人力、物力、时间和信息的提供上被人们所接受,这些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简化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和需要处理好的关系

建立院校教学保障系统指标体系时必须遵循上述这些原则,这是我们设计指标体系的基本依据。从这些依据出发,才有可能逐步提高院校教学保障系统指标体系的品质,提高评价工作的质量。在设计指标体系时,必须善于抓住那些影响评价目标达到的主要因素,而忽略那些虽有影响但属于较为次要的因素。指标体系建立后也不能一成不变,要继续做院校教学保障系统指标体系的优化工作。通过总结经验与实验研究,每次都可修正或筛选一部分指标,使指标体系日趋优化,尽可能以较少的指标满足评价工作的实际需要。除此之外,还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定量和定性的关系

在院校教学保障系统指标体系中,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并存是正常的。指标体系设计的指导思想应当是:凡是指标量化具有实际意义,而且有量化途径的,应尽可能地直接量化,构成定量指标;反之,则采用定性指标,以期通过其他方法,进行二次量化。

2.成果指标和过程指标的关系

所谓成果指标,即该指标仅用于评价系统输出的成果,而不问系统产生此成果的内部过程。过程指标,是通过指标来评价系统输出成果的内部运转机制。前者着重考察系统的外部效益,后者则着重考察系统的内部效益,通常成果指标和过程指标并存于同一指标体系之中。不同类型或层次的评价,这两种表征方式的指标可以有所侧重,任一个指标只要能从客体的本质中获取可靠的信息,并充分地、有效地反映目标要求,就不应该受指标类型的约束,而恰当地选择其中的某一种形式。

3.指标体系的完整性和简易可行性的关系

指标体系完整性的要求,是为体现目标整体的需要,也是指标设计者的根本指导思想。简化指标的要求,是为使评价工作易于进行以提高评价效率。指标设计者应当从优化指标体系入手,谋求指标体系完整性与简易可行性的统一,应当在确保指标体系完整性的前提下,力求简化指标体系,以满足现实可行性的要求。

三、评价指标的设计和筛选

在指标体系设计中,指标层次数的确立是需要首先解决的,一般来说,层次越多,对被评价对象的刻画的精细程度也就越高,但操作成本也就越大。层次的多少,取决于评价的性质和对评价结果的要求,论断性评价和审计型评价对评价指标精细程度要求较高,因而这类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层次也较多。

根据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满足评价目标要求的院校教学保障系统指标体系结构如图所示。在教学保障能力的总目标之下,设一级指标,一级指标下设二级指标,即基础指标,共分两层。

1.一级评价指标

依据前面提到的指标的设计和筛选原则,分析教学保障系统的主要内容,院校教保系统综合评价的一级评价指标可分为:经费、教室、实验室、训练场地、教材、图书情报,这六个一级指标涵盖了教学保障系统的全部内容,又相互独立,能较好地表述教学保障系统总体目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二级评价指标

在一级评价指标选定的基础上,突出主要因素,对次要因素进行忽略,既考虑全面性,又考虑简单可操作性,以经费为例,二级评价指标的具体设计和筛选可以这样进行。

用于描述经费的指标主要有经费总额、年增长率、到位率、来源情况、投向情况、投资效益、审计情况、节余情况等指标,以经费总额指标为例说明,该指标与院校的基本情况关系很大,根据不同院校规模、院校特点和承担任务等不同,学员人数多,经费总额在经费总额上会差别较大,如作为评价指标考虑,不能客观反映院校在经费管理上的水平,因此该指标不予考虑。年增长率指标涉及往年的数据,数据量大,与简单性原则相悖,不予考虑。审计情况指标反映经费使用的监督情况,结余情况指标反映经费执行的过程情况,二者对一级指标和系统总目标来讲,是次要因素。经费到位率是指实际到位经费与计划经费的比例,自筹率是指来源渠道,主要通过自筹占经费总额的比例来描述,投向比例是指建设性经费与经费总额比例关系,投资效益是指经费投入与产出效益。为从宏观反映经费的运行管理,可选择经费的到位率、来源情况、投向情况、投资效益四个指标作为经费一级指标的二级指标,四者以定性或定量的指标明确地描述了经费保障管理的几个重要目标,体现了经费管理的重点。其他一级指标,如教室、实验室、训练场地、教材、图书情报资源的二级指标在选取,基本过程与经费一级指标一样,就不再赘述。

院校教学保障的评价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多准则的复杂的问题,其中主要因素是人的主观判断,只能用定性表示,很难完全用定量的数学模型解决。而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将人的主观判断用数量形式表达和处理的方法。所以,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模型对此评价进行辅助决策,确定方案的权重,使评价工作变得更科学、合理、公正。

四、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想及运用

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运筹学家萨蒂提出了一种多目标、多准则的决策方法――层次分析法。它能将一些量化困难的定性问题在严格数学运算基础上定量化;将一些定量、定性混杂的问题综合为统一整体进行综合分析。特别是运用这种方法在解决问题时,可对定性、定量之间转换、综合计算等解决问题过程中人们所作判断的一致性程度等问题进行科学检验。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将一个评价问题分成有序的层次结构后,对每个上层元素,考虑与其有逻辑关系的下层元素,并在它们之间进行两两比较的判断,判断结果用数字给出,表示在一个矩阵中,称为“判断矩阵”。由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及其特征向量,确定每一层中各元素的相对重要性排序的权值。通过对各层次的综合递进而给出对各目标层而言方案的总排序权重。

院校教学保障系统权集确定的层次分析法步骤如下。

1.建立院校教学保障系统层次结构模型

最高层:教学保障能力(目标层)

中间层:一级指标(准则层)

最低层:二级指标(方案层)

2.构造判断矩阵

判断矩阵是本层次有关元素之间相对重要性的比较。

3.层次单排序

层次单排序是根据判断矩阵计算本层次各元素重要性次序的权值。

4.层次总排序

利用同一层次中所有层次单排序的结果,就可以计算针对上一层次而言本层所有元素相对重要性的权值,即层次总排序。层次总排序是从上到下逐层进行。

5.层次总排序一致性检验

五、结语

院校教学保障评价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作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目前尚没有特别适合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可供使用,本文仅仅是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做的综述,更多的工作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兴太,何冰,李宏伟,王奕飞,程洪海,马勇.军队院校教研人员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天津科技,2009,(04).

[2]杨自文.军队院校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及其应用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

[3]杨晓飞.军队院校教学保障系统资源优化研究[M].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

[4]徐红.普通高校本科教学方法之案例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

[5]管晓艳.山东省软件产业竞争力评价[D].山东大学,2006.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法学本科课堂案例讨论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试论我国高校学生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