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改革受益者的改革

时间:2022-04-05 02:16:02

一位改革受益者的改革

尽管已经触及敏感区域,宜宾学院的决策层,仍计划在2010年度秋季开学时,推出迄今国内高校中第一个“差生班”。

“没有什么好隐讳的,我们就是要把一些成绩差、能力欠的学生专门组班,让他们从迈进大学第一天起,接受我们的专门训练。”6月24日,头一天刚刚送走本届毕业生的宜宾学院院长汪明义,在他的办公室告诉《望东方周刊》,这个计划酝酿已久,假期会进一步细化方案,9月开学,铁定执行。

“当然名称会避开‘差生班’这样的叫法,可能叫‘励志班’,也可能叫‘加强班’。”汪明义说。

质疑现行高教课程设置

包括课程设置在内的“差生班”运作流程,暂被校方保密。而在生源“选拔”方案上,汪明义仅表示,学生的高考成绩只会是一个参考,更多的决定因素直接来自于校内组织的面试以及学生自身的求学意愿。

汪明义也不避讳带有明显“实验”色彩的“差生班”运作逻辑,“我们要验证高校教育中的两个信念问题。”就学校而言,“差生班”要印证,只要科学设计课程和培训,大学教育是完全可以把批量“差等生”变为“优等生”的。而就学生自身而言,“差生班”试图帮他们证明,只要勤奋努力,就能取得成功。

实际上,计划当中的“差生班”,不过只是这所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大学为洗刷高校教育理念设下的一个反证。在此之前,针对2009级新生,宜宾学院已经先期选择在五个院系中,分别组建运营了五个“优等生班”――硕勋励志班。

张鹏是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2009级“硕勋励志班”的团支书。这个班总共40名学生,张鹏说,全部都是在2009年秋季^。学时,被校方选拔进班的。

“军训一结束,学校就开始通知报名,然后一个一个面试。”张鹏和班上大多数同学的经历是一样的,“面试很简单,好像主要问的都是个人兴趣方面的问题。”

2009年国庆收假后,张鹏正式坐在硕勋励志班学习。不久,他发现,不但课时进度和课目安排与同级普通班完全两样,就连同一个老师对同一课程章节的讲解深度也有出入。

“同样是讲解单极放大器,老师在普通班的课堂上,一般只演示电流经过放大器得到放大的事实就行了,但在我们的课上,就要把放大器拆解开来,一环一环讲电流放大的过程和原理。”

硕勋班同学罗永强则告诉《望东方周刊》一些细节,随着课时推进,班上同学往往自发制作各种小电器,而这在普通教学计划里是没有要求的,“像我们在宿舍里用的功放等小玩意,都是同学自己土制的。”不久前,学校组织电子竞赛,硕勋班38个学生报名参加。

“培养浓厚的学习氛围和兴趣,这就是我们搞硕勋班的目的之一。”汪明义说,学校正是想用五个硕勋班来验证,只要大刀阔斧地改革现行课程,培养较好的学习氛围,不管一流大学还是二流大学,都能走出一流人才。

显见,宜宾学院“差生班”和硕勋班推出背后的潜台词,是对现行高校教育课程设置乃至培养方法的全面质疑。

经常旷课的一名学生留校任教

改革实验不止在教学层面,行政层面人事任用制度革新也在宜宾学院破天荒地展开。

现任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的贺繇,年仅38岁。2009年以前的10多年中,他正循着高校管理人员职位升迁的固定通道,一路摸爬滚打。

贺繇1996年大学毕业后,进入宜宾高等专科师范学院(宜宾学院的前身)的物理系工作,埋头工作了6年,2002年,他考上了四川电子科技大学的研究生,获得脱产深造的机会。

2005年,贺繇学成回到宜宾学院,不久就赶上了教育部对学院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他开始获得在物电学院建实验室的任务,并先后出任实验室主任、实践教学教研室主任,之后又转为物电学院的教学秘书。

2009年10月份,贺繇在学校内网上看到一份通知,学校一次性拿出26个管理岗位进行公开竞聘。

11月初,经过前期审核和筛选工作后,公开竟聘正式进行。从早上8点开始,竞选人员被全部集中在图书馆裙楼B座201室,每个人被点到名后,需要经过一段长逾80米的廓道进入A座201室,接受评委提问。

“评委有学校邀请的省委组织部人员以及校领导和一些专家,问题都很具体。”贺繇向本刊记者回忆,当时评委给他的问题是,现在国内有的大学提出大学生毕业论文可以不做了,让他谈谈看法。

贺繇以自己院系专业为例回答,电子专业的就业,看的还是学生电子电路的设计能力,“如果学生毕业时能做一个电路设计,并写出完整的设计报告,实际上就达到毕业论文的要求了,没必要非得再写一篇毕业论文。”

贺繇此次通过竟聘,获得了现在的岗位,职别也上升了一级。

实际上,据本刊记者了解,尽管这次公开竞聘还只是宜宾学院内部的一次小范围尝试,但首先在四川高校中间造成震动。以后经过媒体报道,在至今仍鲜见干部公开竟聘的全国高校范围内都形成影响。

汪明义对这次公开竞聘颇为称道,“竞聘程序还不是很完善,选出来的干部也未必都称职,但我们搞这么一次,就是要给大家传递一个信号,学校会千方百计让那些想干事能干事的人‘冒’出来。”

汪明义说,不止是干部任用要“唯才是举”,学校老师的任用上更要打破陈规陋习。物电学院一名学生经常旷课,毕业考试几门课都不及格,但这位学生却在教育部举办的2009年度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拿了一等奖,“我们直接请他留校任教,未及格的课我们给他组织补考。”

改革不怕触及红线

改革甚至触及到“不痛不痒”的细枝末节。

贺繇还记得,2009届学生毕业时,时任物电学院教学秘书的他,被院长突然“袭击”,“临到6月23号毕业生离校只有两天了,学院紧急通知各院,新上任的汪明义院长要求给毕业生一个一个授学位。”

以往,宜宾学院和当前中国大多数高校一样,在授位一节上,采取代表授位的办法,每个班派几个代表,集中授位。所以,各院系仅常备20套左右学士服。现在院长要求一个一个授位,面临的困难就是学士服不够的问题。

贺繇告诉《望东方周刊》,后来,他灵机一动把各院系的学士服集中起来,然后供各个院系轮流组织授位,“院长后来在会上跟我们讲,授位是个很庄重的事情,能够增加毕业生对于母校,以及对学习知识的认同感。”

汪明义向本刊记者解释,之所以这样强调一个在很多人看来都无关痛痒的授位细节,皆出于自己决意革新陈旧的高校教育理念。

今年46岁的汪明义,本身是个教育奇才,他一人先后获得浙江大学、南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3个博士后,专业更横跨文理。2005年底,从四川师范大学科研处处长位置上成功通过四川省组织的副厅级干部公选后,位于2006年开始担任四川音乐学院副院长,2009年1月被正式任命为宜宾学院院长。

《望东方周刊》曾密切关注此次四川公选,并长时间跟踪报道公选官员。主导宜宾学院改革的汪明义,正是四川政改的受益者。

汪明义主政宜宾学院不久,正逢全国高校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汪明义在一次会上,抛出了几个问题,“大学是什么,大学干什么,大学怎么干。”

然而,有人认为,大学搞了几十年,这些问题已经没有探讨的必要。“不久,中央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面向全国征询意见和建议,包括‘中国到底要办什么样大学’的哲学问题。”汪明义说,借助这股东风,学院内部开始正视办学理念的问题,把“世界著名大学’’的专题影视资料搬到内网上去,供大家拓宽视野,同时又给领导和老师人手发一本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雷克・博克写的《回归大学之道一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

事实上,正是因为有了这一系列关于大学理念的反思和探讨,宜宾学院决策层才得以在之后推动前述一系列校政改革。

宜宾学院党委副书记刘维鸿,在6月25日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坦承,在2009年钱学森之间、之痛引发对于高校教育的大规模批判之后,中国高校过去的办学理念弊端已经显露无遗,“如果还沿着老路子往下走,肯定只有死路一条,但尽管这样,那些一流大学、知名大学想转身却比较困难,而我们这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调头容易,就得赶紧抢抓机会一步一步改起。”

值得关注的是,在宜宾学院此次改革热潮当中,频显地方政府的身影。

3月29日,《四川省教育厅、宜宾市人民政府共建宜宾学院协议》正式签订生效。宜宾市委书记、市长已先后受邀到宜宾学院进行演讲,在表态政府支持宜宾学院决心时,甚至表示,只要是支持学院的改革和发展,就不怕踩了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红线。

上一篇: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 下一篇:五家基金公司逆市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