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计划”背景下程序设计课程的第二课堂建设

时间:2022-04-05 01:45:19

“卓越计划”背景下程序设计课程的第二课堂建设

摘要:本文从“卓越计划”的特点出发,分析程序设计课程第二课堂的活动形式与教学内容,阐述利用选修课、研究性学习等活动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介绍实践中如何配合我校相关专业围绕“卓越计划”开展课程体系改革。

关键词:卓越计划;程序设计;研究性学习;网络教学;任务驱动;合作

目前教育部正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各类高校积极参与,我校是第二批启动高校之一,共有两个工科专业参与,随着该计划的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及专业加入其中。“卓越计划”的特点具有三条:第一,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第二,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第三,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1]。“卓越计划”的这些特点为相关高校及专业课程体系指明了建设目标和改革方向。

程序设计课程是高校理工科各专业(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之一,虽然具有基础性质,但是对某些行业企业而言,课程的内容却是必须掌握的技能,应该赋予它一定的工程性,按照工程要求予以掌握。在课内学时非常有限的情况下,要把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训练成在编程方面具有工程能力的人,只有依靠第二课堂这一学习平台。适应参与“卓越计划”这一背景,配合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程序设计课程既要深化教学计划内的第一课堂教学改革,更要强化教学计划外的第二课堂建设。

1第二课堂的活动形式与教学内容

1.1 学科竞赛

学科竞赛是目前高校中广泛开展的一种非主流的教学形式,通常在一门课程结束不久后实施,主要目的是要营造一个学习氛围。程序设计课程通常是一年级课程,相关的学科竞赛应在学生入学后的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举行。由于课程实践性强,应采用机考方式,优胜者给予学分,同时有奖状、奖金等奖励。学科竞赛的内容与第一课堂一致,通过竞赛,第一课堂所学的基础知识得到巩固,课程的影响力得到提高。学科竞赛培训时间非常短,因此不具有应用能力培养的功能,举办学科竞赛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为选修课招生做宣传工作,也为研究性学习挑选人才。

1.2 选修课

在第一课堂学习完成之后,选修课是开展深入学习活动的一个平台,可以进行工程能力培养。它面向大二学生,以学年为周期滚动进行,每学期24学时,一学年48学时,上课与上机学时比为1:2。尤其鼓励在学科竞赛中成绩较好的学生参加学习及研究。选修课以实际应用问题为教学内容,但鉴于学生都没有工程经历,所以学习应该以模仿为主;模仿对象选择小规模的工程案例,要求学生模仿并实现这些案例。在教学中,每一个实际问题都被看作一个专题,学生每学期选择一个专题,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完成,教师在指导时,学生的第一专题应该给予更多的讲解、第二专题应该给予更多的自主空间。开设选修课的目的是开拓视野、了解应用、培养基础性的工程能力。

1.3 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挑选一些有兴趣和有能力的学生参加实际课题研究,同时作为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它面向二、三年级已经有编程基础的学生,为了使“研究”名符其实,周期一般较长,约为两年,活动完成后颁发证书、给予学分。活动的目的是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独创性和系统性,以最大可能强化培养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活动的教学内容来源于工程应用,可以是教师当前的横向课题,也可以是中小规模工程案例的模拟项目,它们必须能让学生感兴趣,这样就能调动学生学习及研究的积极性。如果课题(或项目)规模过大,就必须通过分解形成若干子课题(或子项目),并成立多个研究小组,以小组的内、外合作方式应对。课题也以“任务驱动”方式完成。

不同的活动形式所起的作用不同,但是它们之间形成互补,在不同学年学期合理利用这些形式,最终可形成一个梯级的学习发展进程,就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而言,只能使用后两种活动形式。

2第二课堂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2.1 使用传统+网络的教学模式

随着校园网中网络教学平台的普遍使用,随着Internet中各种编程“发烧”网站的建立,网络教学模式日渐成熟,这为第二课堂的教学增添了新的方式。把多媒体课件、课题资料、留言等放在平台上,学生自主学习环境极大改善,网络与书籍一样,成为学习的工具。网上学习的材料远比网下丰富,撷取也容易得多,如果校园网材料不够,还可以借助Internet网收集材料。网络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各有优势,可以形成互补,传统教学模式就像“话剧”,网络教学模式好比“网游”,“话剧”现场氛围热烈,会有特定效果,“网游”可以交互、可以反复。网络教学模式保证了随时、随地的学习与多方交流,由于可以反复观摩,在细节上对学生帮助尤为明显。

学科竞赛主要是复习和巩固第一课堂知识,教学模式应该与第一课堂的实验教学形态类似,以机房练习为主,以网络自主学习为辅。因为它比较简单,所以不用赘述。

选修课要解决的专题来自于实际问题,通常在普通教材中是找不到答案的,相关资料只能通过网络获取,教师对问题的分析、对示范程序的讲解必须在网络中能播放出来,让学生反复观看。传统教学模式也必须被加以利用,在现场(课堂和机房)指导和面对面的交流更能释疑,在工作启动阶段、关键问题解决阶段更需要面对面的辅导。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以网络自主学习为主,并开展研究工作,网络是学习平台、资料平台、交流平台,师生之间、小组成员之间主要是利用网络进行讨论,电子邮件是传递信息的手段,相当多的资料还要到Internet网上查阅。师生面对面的交流也是必要的,尤其是在启动阶段,由于学生没有工程经验,在网络上的教师意见和工作流程未必能被理解并贯彻执行,此时指导教师要扶学生上马、送上一程,教师还要在各阶段中召集学生,检查完成进度。

2.2 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是一种教学方法,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只要外部限制少、条件允许,“程序设计”采用“任务驱动”开展教学是最佳选择,通过“任务驱动”不仅可以完成教学工作,也同时完成了课题研究、甚至科研产品。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围绕着若干个实际问题开展,每个实际问题分配一个专门单元来解决,每个单元又分解成若干个任务。任务是教学内容的特定形态和最小单位,也是课题内容的特定形态和最小单位,任务是教师制定、学生完成的,在一个课题(项目)中,学生通过完成一个或多个任务掌握应用、强化能力。

然而教学实践表明,任务设计是一项耗费心力的工作,有时花费精力设计出来,却效果不明显,笔者总结出任务的三大特征作为设计依据:第一,科学性,任务应该有科学根据,有原理支持,最好有科技亮点包含其中,完成起来有相对难度;第二,适用性,任务所在的实际问题需控制规模,从中分解出来的任务要大小适中,并考虑学生的基础及差异、兴趣及差异、能力及差异,任务之间也要合理衔接、循序渐进;第三,多样性,围绕同一个实际问题的任务分解方案可以多种多样,因为“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与小组(或团队)学习形式分不开的,实际问题可以让不同的小组竞争解决。目前“任务驱动”教学在我校“程序设计”第二课堂的选修课和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全面采用。

3第二课堂能力培养的策略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结束后的深化学习场所,它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第一课堂受到的各种掣制,指导教师拥有决定权,可以自主决定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学生也有话语权,可以根据自己兴趣和能力对教学内容提出意见,因而它的教学更灵活,可以弥补第一课堂在能力培养方面的种种不足。

3.1 创新能力与“四会”要求

创新能力对应用的关系是种子对土壤的关系,要创新首先必须具备创新的“土壤”。选修课和研究性学习活动都是围绕实际问题开展的,所以“土壤”是有的。“任务驱动”中的任务就是实际应用问题的落点,因此每一个任务都是可以搞创新的,只是在规模上有大小区分、程度上呈高低之别而已。

我们谈创新能力,不能凭空地去谈,因为创新能力里有许多非常具体的因素,这些具体的因素都具备了,创新能力就会自然而生。在软件项目上创新,四会能力是最基本的要求,所谓四会即:会思考、会运用、会借鉴、会查资料:会思考就是让学生掌握分析方法,能够找到实际问题之间的相似之处,从而举一反三;会运用是让学生掌握实现方法,通过学习与模仿,达到创新;会借鉴指的是能够利用一切已有的、成熟的或不成熟的设计成果,来构建自己的系统;会查资料是指有能力通过查阅各种资料来解决实际问题,并且查阅资料成为一种习惯[2]。这些能力一句话就是知识的获取能力和运用能力,创新是这些能力的结果。

借鉴、查资料的能力可以通过在网络上广泛阅读获得,要完成的任务越复杂、越陌生,网络查阅量就越大,则分析和筛选的工作量也随之增大,所以教师分解任务,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承受能力;思考、运用的能力需在反复实践中练就,但是起点应该是模仿,教师通过案例讲解,传授对问题的分析方法和实现方法、介绍工作的一般流程,再让学生去解决类似问题。

3.2 合作与竞争意识的训练

“众人拾柴火焰高”,合作是利用集体的智慧去解决复杂的问题,在工程实践中,个体之间的合作不可缺少,合作是工程成功的基本要素之一,工程规模越大,个体则越多,合作则越复杂。对于个体而言,合作能力是基本的工程能力,因此大学生在学校中一定要经历合作训练。

选修课和研究性学习都涉及工程项目或课题,可以利用这些活动创设合作氛围、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合作技巧。通过合作解决问题,能改变当代大学生在沟通能力、包容耐度上的欠缺;通过合作,取长补短,能改变不良的思维习惯、生活习惯,达到共同进步。在合作的方法和策略上可采用“合作基层小组”类型[3]。

“小组由不同性质的成员的组成,代表学校里不同性别、能力、文化背景甚至种族的群体,他们之间的关系持续时间更长一些[3]。”因此对学生分组不能随机搭配,简单处理,教师在指导研究性学习时,应该把选题、分组、分工三者放在一起考虑[4]:

第一,组内学生的特点要多样性,能力多样,性格多样,男女兼有,这样才能互补;但是年级最好相同,以保证合作关系不中断。组内必须选择一位各方能力较强的学生为组长,带领大家工作。

第二,设立多个小组,不同的小组可以完成不同的选题,也可以完成相同的选题,在小组间引入竞争机制。竞争促进合作,合作加强竞争,合作与竞争并存,彼此互相作用,形成良性循环,这就是研究性学习的最好氛围。

第三,在选题上,要考虑参与活动的人数,如果人数多,则课题(或项目)规模可大一些,分解出来的任务可多一些,如果人数少,则课题(或项目)规模可小一些,分解出来的任务可少一些,这样做是要保证可以设立多个小组,引入组间竞争机制。

选修课也可以采用类似的分组方法。

4 结语

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是一项工程,培养一位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一项工程,两项工程同时实施,作为组织者的指导教师身兼两职,工作非常繁重。在实施“卓越计划”背景下,教师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真正落实各项措施,才能保证第二课堂的建设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EB/OL].[2012-09-23]..

[2]朱骐,陈瑾,张宏. 程序设计课程的自分类教学[J].计算机教育,20011(23):73-76.

[3]约翰逊, 史密斯著.合作性学习的原理与技巧:在教与学中组建有效的团队[M]. 刘春红,孙海法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51.

[4]赵骥,王杰,杨凯,等.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0(13):47-49.

上一篇:操作演示的微视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下一篇:激发 协同 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