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脓肿的CT和MRI诊断

时间:2022-04-04 10:10:18

脑脓肿的CT和MRI诊断

【中图分类号】R7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720(2010)03 - 07 - 02

【摘要】本文报告了50例脑脓肿,其中一般性脑脓肿31例,脑小脓肿19例(强化灶

【关键词】脑脓肿;脑小脓肿;CT/MRI

CT/MRI Diag nos of cerebral abscess

Yi Dong-She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f Jia Xiang,Tiaxiang Shandong2724O0)

【Abstract】This article reported 50 cases of cerebral abscess, including 31general cerebral abscesses and 19 smal l cerebral abscesses(enhancedfoci

【Key words】Cerebral abscess;Smal l cerebral abscess;CT/MRI

本文分析的50例脑脓肿,全部经手术病理及抗炎治疗追踪证实的。包括一般性脑脓肿31例,其中有耳源性6例,脑内小脓肿19例。三者发病部位、临床表现、CT/MRI表现各有特点,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我院自1998年4月至2009年12月,共积累总结50例脑脓肿,其中一般性脑脓肿31例,脑内小脓肿19例,有5例病人死亡。现仍有40例脑脓肿病人已通过各种治疗后正常生活着,年龄从20~65岁,平均39岁。

1.2 仪器和检查方法50例脑脓肿中,21例由S0m Tom DRG检出,剩余部分由西门子小欢星CT检出,均采用了CT平扫和CT强化扫描,有13例到济宁人民医院做了MRI检查,进一步确诊。CT造影剂绝大多数采用离子型造影剂,剩余的全部采用非离子型造影剂。均采用Bolus法,肘静脉团注。

1.3 病程和既往史病程从出现症状到就诊,三天至一年三个月,平均四个月。除6例耳源性脑脓肿有乳突炎、乳突根治术外,大多数病例病前并无明显的感染史,2例1.5个月前有头部外伤史,1例有颅骨骨髓炎史,2例有口腔皮肤化脓感染史,5例病前一个月有感冒发烧史。

1.4 症状特征脑脓肿分为耳源性、鼻源性、开放(手术)性、血源性及隐匿性。可为化脓菌、真菌、原虫感染。早期全身感染症状有:发冷发热、恶心呕吐、嗜睡倦怠及全身乏力表现,可持续一到两周。脑脓肿形成后,可有颅压增高的表现,再度出现头痛呕吐、视力减退、意识迟钝、嗜睡乃至浅昏迷状态。可有缓脉、癫痫、约50%的患者有视神经水肿。脑小脓肿主要症状为癫痫发作。6例耳源性的脑脓肿有外耳道流脓、耳听力下降,2例有耳周脓肿形成。

2 CT/MRI表现

本组50例脑脓肿病人CT检查均采用仰卧位,个别癫痫发作者,有临床大夫适当用镇静药物后再做CT检查,从0M线向上9个层面扫描,脑内小脓肿为10~12个层面,可疑病灶改为5mm薄扫,个别改为2mm薄扫,均采用平扫加强化。

2.1 发病部位31例一般性脑脓肿发生在额叶8例,颞叶9例,颞顶叶5例,顶叶5例,枕叶及小脑半球各2例。特点:多发生在幕上,大脑中动脉供血区。6例耳源性脑脓肿,颞叶4例,小脑半球2例,特点:病灶均集中在颞骨岩部周围的脑组织里。19例脑内小脓肿,

1 4例在顶叶,颞叶2例,额叶2例,额顶叶1例,特点:病变位置高,均位于近皮质层区。

2.2 一般性脑脓肿及耳源性脑脓肿CT表现基本一致凡有典型CT表现者,则诊断准确率高达90%~92.3%,13例患者之所以做了MRI检查,是因为CT表现缺乏特征性。病变多位于皮髓交界区,偶在脑深部,炎变区密度较低,但较周围水肿高,边缘模糊,占位效应取决于周围水肿的范围。CT扫描早期均呈边缘模糊的低密度区,占位效应尚不明显,这与脑组织坏死液化、周围水肿有关,符合脑脓肿化脓性脑炎期的CT表现。增强后CT扫描,多为斑片状或脑回状强化,只有少数病灶见到边缘稍显模糊的环形增强影,但于4~14天后,直接增强CT扫描,均可见到结节状或环形强化。二者的占位征象各有特点:发生在大脑半球脑脓肿者,大约有一半病例有对侧脑室扩大,而耳源性脑脓肿发生在小脑半球者,病变体积虽小,但占位效应非常明显,均出现了双侧幕上脑室的扩大。另外,凡有中耳长期流脓病史者,颅脑cT又发现了可疑脑脓肿的病灶时,一定要用骨窗观察颞骨岩锥的骨质结构是否有破坏,乳突结构是否完整,其中有5例因有相应骨质结构破坏而确诊。一般性脑脓肿无骨质结构改变。

2.3 一般性脑脓肿与耳源性脑脓肿MRI表现也基本一致,但由于MRI对组织水成分的改变较CT敏感,因此较CT更易显示脑炎早期的渗出浸润性病灶。T1加权像呈边缘模糊的低信号区,T2加权像炎灶及周围水肿区均呈高信号,只有在增强MRI上,二者才能明显区分开来,水肿区不增强,而脓肿呈环形增强。值得注意的是体积较小的脓肿与平扫T1加权和T2加权上只能显示长T1,长T2水肿区,而脓肿本身不被显示或隐约可见,尤其在T2加权像上,脓肿壁往往被高信号水肿区遮盖。只有做增强扫描时,才能显示明显增强的脓肿壁。不过对骨质结构的显示,MRI明显不如CT。

2.4 脑内小脓肿的CT表现(未做MR工检查)脑内小脓肿的CT表现有其不同于一般性脑脓肿和耳源性脑脓肿的特点:平扫时,1 9例脑小脓肿均见不规则的低密度区,病变位置高,均位于近皮层区,CT值7~2 6Hu,范围均在3×4cm~4×5cm之间。除1例可见等密度环状脓肿壁外,余18例均未见脓肿壁影,无明显的占位效应。增强扫描时,19例中,有16例可见环形、圆形强化影,3例仅见团块状或结节状强化,CT值30~65 HU,强化灶的直径均小于1.5 cm。

3 讨 论

3.1 脑脓肿的CT表现及病理基础在急性脑炎阶段,由于细菌侵入,脑局部血管产生脓毒性静脉炎,或被感染性的栓子栓塞,使局部脑组织液化坏死,周围脑组织水肿,因此CT表现为边缘模糊的低密度区,增强扫描无或斑片状、脑回状强化。化脓阶段,由于脑实质液化坏死区逐渐扩大、汇合,形成较大的脓腔,脓腔内没有血供,但周围见新生血管,大量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围绕脓腔形成一层不规则、较柔软的肉芽组织层,周围脑水肿明显,此期cT仍看不到明显清晰的环影,该强化环浅淡不清或不完整。包膜形成阶段:脓肿周围肉芽组织及神经胶质增生,逐渐形成较完整的包膜,其内层为脓液及肉芽组织,中层为大量纤维结缔组织,外层为神经胶质组织。此时增强扫描可显示清晰完整、薄壁厚薄均一的环形强化,此为脑脓肿典型的CT表现。其强化的机理是由于造影剂进入脓肿壁内肉芽组织引起的。随着包膜的进一步成熟,脓肿壁密度逐渐增高,同时脓肿壁内脓液的密度逐渐降低,周围水肿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或逐渐减轻的趋势。

3.2 脑内小脓肿的CT表现本组内19例脑小脓肿的CT表现与一般性脑脓肿有所不同,其主要特点概括如下:

3.2.1 平扫时,脓腔和脓肿壁均显示不清,呈不规则的低密度区,CT值为7~26HU,为脓腔和周围脑组织水肿融为一体,密度和边界上均无明显分界。

3.2.2 增强后多呈圆形、类圆形环形强化,本组有16例占84%。呈团块状或结节状强化3例占6%,与一般性脑脓肿几乎均呈环形强化有所不同,且增强影直径均小于1.5 cm,且多位于低密度区周边,仅少数位于低密度中心区。

3.2.3 脑内小脓肿占位效应较轻,是因为病灶体积小、水肿范围较小,其次是因为离脑室系统较远,不易充分显示有关。

3.2.4 脑内小脓肿位置往往较高,多位于幕上近皮层区,扫描必须至0M线上1O~12个层面,关键层面要薄扫才不至于漏诊。

3.2.5 脑内小脓肿多数为单发,少数为多发。本组19例,多发者仅占2例,其中1例为两个不相连的小环影,另一例为两个相连的小环,呈环套环征象。

3.3 鉴别诊断

3.3.1 与胶质瘤鉴别胶质瘤起病较缓慢,环壁厚而不规则,可见壁结节及钙化;脑脓肿起病较急,环壁随病情的延长而逐渐清晰、规则、均匀不同,无壁结节及钙化。

3.3.2 单发转移瘤鉴别环壁不规则,肿瘤中央的低密度区较脓液密度高,且壁较厚,内外缘不光整,可见壁结节,病灶相对小而水肿范围大,二者不成比例,水肿呈手掌形,占位效应也较明显,多有原发恶性肿瘤病史和其他脏器转移情况。

3.3.3 与结脑鉴别脑内小脓肿与脑结核鉴别:后者多有结核病史,小环状强化和结节状强化,后者呈盘状,为两种强化形式。中心密度比脓液高,抗结核治疗有效,若同时伴有结核性脑膜炎的表现,以及伴有脑积水、脑梗死更容易鉴别。

3.3.4 与脑囊虫鉴别脑脓肿多为单发,病灶周围为指状水肿,脑囊虫为多发,周围水肿相对较轻,血清补体结合试验为阳性。

上一篇:乡村主动流产妇女紧急终止妊娠相关因素分析 下一篇:护患沟通对急诊科护患关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