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种植次适宜区“3414”肥料效应试验研究

时间:2022-04-04 01:32:35

杂交水稻种植次适宜区“3414”肥料效应试验研究

摘要 在镇沅县振太乡海拔1 500 m河谷,采用“3414”试验方案,研究了氮、磷、钾肥不同用量配比对杂交水稻产量、经济性状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用量必须合理控制,磷、钾肥的合理施用有利于提高成穗率和结实率。三者配合施用增产效果显著,根据试验分析结果提出了水稻最佳施肥量纯N、P2O5、K2O用量分别为:165、45、75 kg/hm2,比例为1∶0.27∶0.45,即施尿素358.7 kg/hm2、普钙375.0 kg/hm2、硫酸钾150 kg/hm2。

关键词 杂交水稻;次适宜区;“ 3414”试验;最佳施肥量

中图分类号 S511;S14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6-0009-02

海拔1 300 m以上为水稻种植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振太乡主要耕地分布于海拔1 300 m以上区域,1 550 m海拔以下常年都种植杂交水稻,但病害发生较重,结实率低。

水稻测土配方施肥的主要内容是研究和确定不同区域、气候、土壤氮、磷、钾肥料的适宜用量和配比,以达到高产、高效、低耗和优质的目的[1-2]。通过“3414”肥效试验,建立不同气候条件,不同土壤类型水稻推荐施肥指标,为水稻配方施肥提供参考依据,确保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的顺利实施[3],根据镇沅县土肥站的安排,于2010年镇沅县振太乡农业工作站进行了该项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0年2—10月在镇沅县振太乡文平村徐家组山脚河边田块完成,试验田地处北纬22°58′03″,东经100°41′06″,海拔1 507 m。土壤为潴育型紫胶泥田,由坡积母质发育而成,质地黏重,耕层20 cm,排灌方便,土壤肥力中等,常年水稻产量6 750 kg/hm2。前茬作物油菜。基本理化性状为:pH值5.46,含有机质14 g/kg、碱解氮123 mg/kg、速效磷7.8 mg/kg、速效钾64 mg/kg。

1.2 试验材料

肥料选用养分含量稳定的单质肥料,氮肥选用金沙江牌尿素(含纯N 46%),磷肥选用玉溪牌过磷酸钙(含P2O5 12%),钾肥选用硫酸钾(含K2O 50%)。供试杂交水稻组合为金优18。

1.3 试验设计

根据“3414”肥料试验方案,定为高肥力区试验,共设14个处理,具体设计见表1。磷、钾肥全部作底肥在移栽时一次性施用,氮肥以试验用肥总量的50%作为底肥在移栽时施用,30%在分蘖期作分蘖肥施用,20%在孕穗期作为孕穗肥施用,保护行按农户习惯施肥。3次重复,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20 m2。小区间筑田埂隔开,田埂用塑料薄膜包裹,防止小区间水肥渗流,重复间设灌水渠1条[4-5]。四周设1.2 m保护行。

1.4 试验方法

采用单行单株移栽,每小区20行,每行栽31丛,每小区620丛,栽植基本苗310 005株/hm2。排灌分离,除草、防治病虫等管理措施均按高产栽培技术进行[6-7]。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水稻生育期的影响

试验水稻于2月27日播种,5月5日移栽,5月17日分蘖,6月20日拔节,7月26日抽穗,8月27日成熟,全生育期182 d,各处理间生育期基本相同。

2.2 氮、磷、钾肥对经济性状的影响

2.2.1 缺素施肥。由表2可知,处理2、4、8分别为缺氮、磷、钾肥处理。对比平衡施肥处理6与处理2可以看出,增施氮肥可使水稻有效穗、每穗实粒数平均增加50.30万穗/hm2、15粒。对比平衡施肥处理6与处理4可以看出,增施磷肥可使水稻有效穗、穗实粒数平均增加12.78万穗/hm2、7.1粒。对比平衡肥处理6与处理8可以看出,增施钾肥可使水稻有效穗、穗实粒数平均增加21.36万穗/hm2、7.9粒。不施肥对照处理的经济性状最差,综合分析,氮、磷、钾三大营养元素对水稻经济性状的影响的排序为氮>钾>磷。

2.2.2 低量施肥。处理3、5、9分别为氮、磷、钾低量施肥。处理3有效穗和穗实粒数比处理6分别减少29.54万穗/hm2、7.4粒。处理5有效穗和穗实粒数比处理6分别减少4.36万穗/hm2、4.7粒。处理9有效穗和穗实粒数分别减少0.59万穗/hm2、3.8粒。以上比较表明,氮、磷、钾肥不足也影响水稻生长发育,从而影响产量的提高。

2.2.3 增量施肥。处理11、7、10分别为氮、磷、钾增量施肥。处理11表现为前期分蘖旺盛,每丛分蘖数平均达到17.8个,后期叶片浓密,叶色浓绿,病害发生较重,总体长势过旺,通风透光差,成穗率低,有效穗、每穗实粒数都比处理6减少37.28万穗/hm2、3.9粒。处理7比处理6有效穗少7.63万穗/hm2,穗实粒数增加0.4粒。处理10有效穗、穗实粒数比处理6都有所增加,分别增加1.46万穗/hm2、1.4粒。说明过量增施氮肥不利于水稻生殖生长,反而影响产量,生产实践上要控制氮肥用量,过量增施磷肥只增加成本,并不能提高产量,增施钾肥有效穗和穗实粒数有所提高。

2.3 氮、磷、钾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由表3可知,处理10(高钾)产量最高,达9 400 kg/hm2,平衡施肥处理6产量次之,为9 200 kg/hm2,分别比缺氮、磷、钾肥的处理2、4、8增产2 250、900、1 350 kg/hm2,增幅为32.4%、10.8%、17.2%。因此,氮、磷、钾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都极明显,排序是:氮肥>钾肥>磷肥,表明氮、磷、钾肥合理配合施用增产效果最为理想。

磷、钾肥施肥量同为2水平的处理2、3、6、11,水稻产量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氮肥的增加施用而提高,但处理11采用3水平氮肥用量出现减产,说明1水平施肥量不足,2水平施肥合理,3水平施肥过量。所以生产上要特别注意氮肥过量施用造成增加成本而减少收成的情况出现。同样从处理4、5、6、7对比分析磷肥,水稻产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提高。从处理8、9、6、10分析钾肥,水稻产量仍然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提高。所以,在生产上要注意解决磷、钾肥施不足的问题。

2.4 氮、磷、钾肥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由表4可知,处理6纯收益是最高的,为3 274.5元/hm2,产投比也是最大,为2.35。施磷处理5、6、7的产投比比较:处理6(2.35)>处理5(2.26)>处理7(1.80)。施钾肥处理9、6、10的产投比比较:处理6(2.35)>处理10(2.18)>处理9(2.15),进一步说明平衡施肥的重要性。处理6肥料投入为2 425.5元/hm2,纯收益3 274.5元/hm2,处理7、10、11的肥料投入分别是2 725.5、2 800.5、2 964.0元/hm2,其纯收益分别是2 174.5、3 299.5、-36.0元/hm2。处理6肥料投入比比处理7、处理10、处理11都小,但纯收益却最大。处理10产量比处理6高200 kg/hm2,但纯收益少25元/hm2。证明农业生产中要求获得较高产量的同时要获得较高的报酬,高投入并不一定高产出,特别是杂交稻种植次适宜区过多施用氮肥则表现出负效应,只有氮、磷、钾处在合理的配比施用时才能得到较高的经济效益。

2.5 结果统计分析

试验结果采用测土配方施肥“3414”试验分析器分析。回归统计结果,相关系数R=0.926 1,R0.05=0.9185 5,R>R0.05相关系数达显著水平,说明氮、磷、钾元素与产量构成有紧密相关关系。方差分析结果,F值=5.571,F0.05=6,F值

3 结论与讨论

(1)试验研究表明,高海拔杂交水稻种植次适宜区水稻施用氮、磷、钾肥的增产效果排序是:氮肥>钾肥>磷肥,不同用量配比直接影响水稻产量、经济性状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三者合理配合施用增产效果显著;按照处理6配比或适当降低氮、磷肥施用量是当地最佳施肥方案,根据多年生产经验和该试验综合分析,振太乡当地最佳施肥量纯N、P2O5、K2O用量分别为:165、45、75 kg/hm2,比例为1∶0.27∶0.45,即尿素358.7 kg/hm2,普钙375.0 kg/hm2,硫酸钾150 kg/hm2。

(2)所谓“最佳施肥量”只是一个相对数值,其受地块土壤肥力、水稻品种、栽培管理等诸多因素影响,例如土壤肥力高的地块氮肥用量适当减少,土壤肥力差的地块氮肥用量要适当增加,因此生产实践上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要做到因土施肥,根据苗情长势施肥,以提高肥效,提高产量。

(3)好的施肥方案还要有好的施肥方法,施肥过程中还要根据不同的土壤结构采用不同的施肥方法,如:土质黏重,保肥能力强的土壤施肥可相对集中;砂壤土类,肥料释放快,施肥应采用少量多次。总之,通过该项试验获得了高海拔杂交水稻种植次适宜区最佳施肥基础数据,再结合其他影响因素充分研究,总结出高海拔水冷的田块、土壤肥力偏好的田块氮肥施用量在该最佳施用量上要控制,确保苗情不过旺,可适当提高钾肥施用量有利于减少病害发生,提高结实率,从而提水稻产量。

4 参考文献

[1] 李裕军,邱玉秀,何露,等.中低产田杂交水稻3414肥效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9(2):121-122.

[2] 杨燕洪,邱玉秀,黎达境,等.水稻中低产沙泥田氮磷钾肥推荐用量的研究[J].广西农学报,2008(4):41-43.

[3] 郭希敏,李艳辉.平衡施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0(11):44-45.

[4] 赵德柱,丁恒良,李卜生,等.水稻3414肥料效应试验研究[J].云南农业,2012(5):33-35.

[5] 张绍军,唐绍国,李建全.水稻3414肥效试验研究[J].云南农业,2012(7):24-25.

[6] 尹彩侠,王立春,张国辉,等.平衡施肥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吉林农业科学,2007(4):29-30,34.

[7] 马兴全,韩吾,王彦荣.辽宁省水稻育种的回顾与思考[J].中国稻米,2013(3):9-14.

上一篇:优质杂交水稻新品种丰优737高产栽培试验研究 下一篇:氮肥对花生根瘤生长发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