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枣文化

时间:2022-04-04 03:28:17

陕北枣文化

如果你沿着黄河走进陕北,走进黄河沿岸的佳县、吴堡、清涧、延川等县,你就会惊异地发现,这里的山上是枣树,山下还是枣树。枣林把这里的山山峁峁、沟沟堋堋,春天妆扮成一地翠绿,秋天点缀成满山彤红。

红枣与陕北人民相依为命

千百年来,黄河沿岸的陕北人就一直有栽树务枣的习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红枣业更成了黄河沿岸陕北人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无论黄河岸边的大片滩塌地,还是河湾沟区,以至于距黄河五公里以内的山峁沟坡,到处都是枣林的世界。

枣林不仅是黄河沿岸陕北人民的致富带,而且成为陕北大地一处美丽的自然风景区。夏季,绵延起伏、一望无际的枣林郁郁葱葱,犹如绿色的地毯,把村庄包围,把大地遮盖;金秋,是红枣成熟的季节,天高云淡,层林尽染,挂满枝头的枣儿在微风的吹拂下摇摇晃晃,似珍珠,似玛瑙,熠熠耀眼,十里飘香。

陕北枣乡不仅景色美丽诱人,而且红枣文化也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陕北红枣由野生的酸枣进化而来,其特点是适应性强,耐旱、耐寒,耐瘠薄、耐盐碱,对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的要求不高。枣树栽培简单,结果早,见效快。黄土高原的土壤、气候条件很适合红枣的生长和优化。

红枣按果实来分,可分为条枣和团枣两大类。团枣有木团枣和灰团枣两种。条枣有木条枣、灰条枣、狗头枣、麻子枣、辣椒枣、白枣、小枣、大枣、板条枣等多种。陕北红枣具有个大、皮薄、肉厚、核小、色艳、味美等特点,而又具有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红枣既是备受富贵人家青睐的养颜益寿食品,又是贫困人家苦度荒年的救命果。

红枣与陕北人民相依为命的关系,形成了浓烈的以生殖、生命为中心的陕北红枣文化。

红枣与陕北婚俗

枣树的自然属性是:结果早――当年产枣,结果繁――一树可产数百上千斤。这就正好与中国人传统的“早生子,多生子”的生育观相吻合。在陕北民间,“枣子”就成了“早子”的一种象征符号。缘于此,红枣与陕北人的婚俗建立起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陕北人订婚时,“男家遣媒送酒盈樽,以枣为瓶塞,俗称‘订婚’”。同时,男方还要赠两袋红枣和二十六个大红枣果馅给女方。

“拉枣枝”及《拉枣歌》。陕北南部地区,在婚礼仪式中有“拉枣枝”的习俗:“一善口技者,手持枣刺一根,悬满果实之类,高声朗唱《拉枣歌》”。“拉枣枝”的意义就在于表现枣枝以及上头所扎的红枣和核桃为中心的生育和生殖繁衍观念:

枣枝上头栽枣儿

新娘穿个红袄儿

枣枝头起栽兔儿

新娘穿个红裤儿

枣枝上头栽花儿

嘻嘻哈哈一家儿

今年拉枣枝

明年生个胖小子

新婚夜,新郎新娘入睡以后,公公肩搭褡裢,一手持扫帚,一手拄擀面杖,边走边念:“骑扫笤,拄擀杖,有的儿女都赶上。养小子,要好的,养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铰的。”走到洞房前,把褡裢内的红枣、核桃、儿女馍从窗户抛向炕头,供新人摸黑抢食,同时继续念叨:“双双核桃双双枣,双双儿女来得早。男夹个核桃女夹个枣,双双儿女满炕跑。”

回门时,婆婆把红枣、核桃倒人新娘的箱柜里,边拨拉边说:“一搅两搅,儿多女少,搅的乱乱的,生的花花的。”

红枣工艺与食品文化

陕北人朴实大方,热情好客。家里来了客人,不论亲的远的,生的熟的,只要走进家门,主人就认为是能看得起自己,于是会一视同仁地招待。招待的最好的物品,当然是他们亲手制作的枣工艺品了。这些枣工艺品主要有:

枣牌儿。用极细的高梁秸,选用最好红枣,个头大致一样,经过细心设计穿编,制作成形状为菱形的枣工艺品,然后挂在墙壁上。有的人家每人一个,也有的则串几十个甚至上百个。他们既当食品,又当礼品,每每逢年过节,主人总是把自己精心制作的枣牌儿,赠送于亲朋好友或外地工作的亲人,以表达他们的思念之情或赤诚祝福。

枣囤儿。用谷苓数根,选优质大红枣,一颗颗串编,制作成状如灯笼的工艺品,然后在里面盛上红枣,挂于房屋墙壁。远远望去,活像一只做工精细的红灯笼,令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有的人家的枣囤儿要挂上数年,以示吉星高照,万事如意。

枣串。选优质大红枣,用红线穿制。头对头、尾对尾,一对一对排列,一串往往要串丈把长。穿好的枣串,有的馈赠亲友,有的悬挂门前,以示红天火地,来日方长。

枣塔。收红枣季节,人们选枣树上长得最帅的枣子连叶摘下,后用细绳精心搭配扎实。完整的枣塔底如盆口,顶如碗口,上小下大,活像金字塔。农家总是将枣塔挂于阴凉干燥处,叶子果实四季鲜嫩发亮。每当客人来时,主人就将鲜枣连叶盛于盘中,端在面前。这种有枝有叶、有茎有实、有青有红,茎、枝、叶、实集一体的美食,恐怕在高级宴席上也难以见到。它色、香、味均佳,使人精、气、神俱得。

红枣作为平素饮食的主要成分,以多样化丰富了陕北的饮食文化。红枣做成的食品就有:烧枣、薰枣、枣糕、枣角等。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以下四种:

枣焖饭。红枣和软米按一定比例人锅,文火慢煮,米、枣同时熟烂,再以木杵杵成粥状。此可为家常便饭,亦为冬除日(冬至前一日)和腊八必备的食物,除了自食之外,还要相互赠送邻里,丰裕爱好人家还要入罐保存。

醉枣。陕北传统酿制水果之属,以酒泡制。清代学者朱彝尊说:“拣大黑枣用牙刷刷净,人酒酿浸。加烧酒一小杯,贮瓶封固,经年不坏。”陕北醉枣正用此法。

酸枣汤。这是一种特殊、稀有的汤食,大枣和酸枣同时入锅熬煮成汤,甜中有酸,别有风味。

枣山。用上好的白面卷成条,嵌入一颗精心挑选的大红枣,而后盘成山的形状,置笼中蒸熟,出锅后安放在屋里窗台或木桌上,供人们观赏一段时间,然后慢慢食用。

红枣,作为一种食品,一种文化,一种习俗,已经深深地根植于陕北人的生命意识之中了。人们种红枣,吃红枣、用红枣、说红枣、唱红枣。

逢年过节,春夏秋冬,红枣总是与陕北人相伴而行:除夕之夜,人们吃过年饭,院子里点上红灯笼,再取大红枣,分别置于锅、碗、瓢、盆以及门槛、枕头下面,以示红天火地,驱邪除恶,四季安康。清明时节,家家户户捏

“燕儿”(面人),巧妇们将自己精心制作的面工艺品,用红线一对枣子一对

“燕儿”搭配串排,连成白里透红的一长串,或送邻里亲友,或悬挂墙壁。五月端午,是包红枣软米粽子的时节,妇女们三人一堆,五人一伙,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她们制作的红枣粽子精巧卓绝,独具匠心,真是“拿在手里一座城,放在地下聚宝盆”。腊月初八,是糊雀眼的时节,家家户户吃闷枣饭。不等太阳出山,农家就要吃过闷枣饭,并将枣闷饭涂抹于窗户,表示要用枣闷饭糊住鸟雀眼睛,来年庄稼不会受鸟雀的糟蹋。

为了继承和弘扬陕北的红枣文化,从1994年开始,陕北佳县开办了一年一度的红枣文化节。每逢红枣文化节,人们都穿上节日的盛装,演枣戏、唱枣歌,写枣文章,谈枣生意;更有那些民间的能工巧匠们,把自己精心制作的红枣工艺品挂满了街头巷尾。如今的红枣工艺品更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古的、今的、土的、洋的、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中游的,千姿百态,栩栩如生。这与其说是传统民俗文化的发扬光大,不如说是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的高度汇合。

这就是陕北,这就是陕北的大红枣。造物主赐给了陕北一片片生产红枣的风水宝地,聪慧的陕北人又创造了别有情趣的红枣文化。于是,枣以人传,地以枣传,使陕北和陕北的大红枣,声名远播。

上一篇:启动西北物流业“引擎” 下一篇:迷人的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