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编辑应具有的素质

时间:2022-04-03 03:09:11

新时代编辑应具有的素质

在众多的社会舆论中,编辑常常被赞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人作嫁衣的无名英雄”、“善识千里马的伯乐”等等,这不仅反映了社会对编辑的尊敬,也说明了社会对编辑素质能力的期望和要求。

现代编辑工作要求编辑要不断提高以下几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一.政治素质和政治认知能力

较好的政治素质则表现为较高的政治认知能力,这是由社会主义出版工作的性质所决定的。作为编辑首先要懂政治、讲政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做好政治把关工作。对政治形势的发展、政治思想动向有较高的认识和辨析能力,能够正确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在复杂的变化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对于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和有关出版工作的法律、法规能比较熟悉和把握,并能坚决地在工作实践中认真贯彻执行。

在我国的编辑队伍中,曾出现过鲁迅、邹韬奋、叶圣陶等这样一批高风亮节的优秀编辑。作为新时期的编辑更应以前辈为楷模,继承他们的优良传统,认真解决怎样做人的问题,正确对待个人的名利得失。首届韬奋新闻奖获得者、解放日报副总编辑金福安,在解放日报做了25年的夜班编辑工作,他是这样看待自己的工作的:“正是在为别人服务的同时,也丰富了我自己。”像金福安这样的一批老编辑,用他们的实践,给编辑工作的名利得失找到了辩证的答案。在具体的编务实践中,编辑也只有具备了这样的思想素质,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与作者建立起真正的同志式的互助合作关系,本着既为读者服务,又对读者负责的原则,把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读物提供给广大读者,从而充分发挥编辑的桥梁、中介作用,保证编辑工作的成果和质量。

三.编辑必须拥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编辑工作是文化工作,编辑劳动是精神劳动。文化素质是编辑人员从事本职工作的专业基础,不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是不可能胜任的。作为新时期编辑,文化素质也必须与时俱进。编辑不仅要拥有基本的理论修养,扎实的专业训练、开阔的知识视野、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良好的思维方式、广泛的阅读兴趣、科学的学习方法外,还应包括对现代科学有关知识的了解和一定的现代技术的操作能力。否则编辑的文化素质也会因为知识的老化,思想的封闭而逐渐下降。

有人称编辑是“杂家”,因为编辑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稿件,不杂是不行的。另外这也从一个侧面强调了编辑的知识结构应是“外行中的内行,内行中的外行”。因为是“内行”,编辑与作者才能进行深度对话,才有沟通的基础;因为是“外行”,编辑才不至于有门户之见,对稿件可以作出比较客观的判断。而要做到这一点,编辑就必须在业务上有自己的主攻方向,并在某一学科领域作出比较系统的研究,不仅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还要了解该学科的发展趋势,做一个行家编辑、专家编辑、学者型编辑,这对于编辑工作是百益而无一害的。

编辑的语言文字能力体现在文字的规范能力、加工能力、写作能力上。编辑要在语言文字应用方面建立自己的职业优势,就必须比作者更熟悉《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简化字总表》、《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标点符号用法》等有关的语言文字规范文件,认真掌握并能熟练运用文字、语法、修辞、逻辑方面的知识,还要了解并能敏锐识别语言文字应用中的常见差错。

编辑要认真审读原稿,为文化传播把关,保护好作品“出关”,阻止坏作品“过关”;另一方面还要在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尊重作者的创作风格的前提下,对文字进行加工,删去可有可无的字、词、句,合理调整语序和节奏,保持语言风格和文体风格的统一,避免可能产生的歧义现象等。通过字斟句酌、精心润色,从而帮助作者提高稿件的表达效果。

编辑的文化素质还体现在审美能力上。出版物不仅应该帮助人掌握知识、提高思想,也应该给人以美的享受,帮助人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判断力。在出版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不断提高审美能力对于编辑来说是不言而喻的,因为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公众的审美需求和审美标准也在不断提高,读者对出版物内容和形式的形象化、艺术化的要求越来越高。编辑的审美能力充分体现在出版物整体设计构思过程的创造性发挥上。一本充满美感,令人爱不释手的出版物,往往拥有内容与形式相一致的新颖、美观、大方的版面,及体现时代潮流和现代美的版式。所有这些都是编辑现代审美意识的无声流露。

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编辑,以推动文化发展为己任,不计较个人得失。编辑的职业素质表现为职业追求、职业作风和职业敏感。

编辑的职业追求是一种文化追求,需要具备服务意识和创新精神。编辑一旦获得有价值的组稿线索,就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为了自己编发的稿件具有文化传播价值和文化积累价值,不惜在稿件中倾注大量心血,以作者的成功为荣;为了提高文化产品的传播效果,编辑以不断创新的意识,使出版工作从内容到形式大胆变革。

策划能力是全面地设计,关注出版过程的能力。这需要对出版物的内容和形式、市场预测、实施方案等做出通盘考虑,能够充分反映编辑在适应激烈市场竞争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编辑策划以选题策划为主,还包括市场营销策划、出版单位形象宣传策划等,成功的策划有助于保障出版生产秩序和出版物质量的提高,有助于塑造出版单位的形象和竞争实力的增强。

编辑策划能力的大小,除了取决于是否充分收集和分析信息、是否熟悉出版实务、懂得经济核算外,还要能否别出心裁,富有创新意识。在当今一个不能创新在前的编辑,就不可能在出版活动中唱出动人的旋律。《南方周末》作为党报改革的一种大胆的尝试,它的一举成功源于编辑对现代生活和现代读者口味需求的超前判断及对报刊业发展未来趋向的准确把握,从而找到了创新的坐标。所以,是否有一种整体性、超前性、独特性的创意和创新追求,成了新一代编辑基本的素质要求。

编辑的社会活动能力是说编辑除了有甘于寂寞、埋首案头的工作精神外,同时又必须与社会建立广泛的联系,有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进行社会调查的热情和能力。编辑要有善于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合作的能力,能经常以积极的姿态接近和参加学术文化活动,及时调查了解文化创造的前沿动态,编辑还要多逛书店,在这个过程中随时开展市场调查,了解、比较出版物销售情况,分析出版物市场走势,同时通过多种途径接近读者,调查读者的需求,倾听读者的意见,编辑还要自觉地扩大社交面,加强同各方面人士的情感交流、信息交流、智慧交流。

编辑工作在信息采集、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等各个阶段,从始至终包含着一系列的判断过程。编辑对每一信息、每一稿件都要以一定的标准从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等方面进行衡量,分析判断其是否可以出版。这就要求编辑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判断能力。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鉴别能力,才能在编辑工作中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准确把握涌动在阅读群体中的阅读主潮,从而顺应并引导阅读潮流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编辑工作作为一种创造性的劳动,需要编辑在繁忙的编务实践中自觉地、不断地提高、完善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在创新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编辑风格,从而更好地为大众服务,为社会服务。

(作者单位:乌兰察布市文联)

上一篇:关于网络媒体的舆论导向 下一篇:电视网站面临的问题与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