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溯源话推手

时间:2022-04-03 11:43:25

一、“推”字的实际含义

在王宗岳《十三势行功歌》中,三次出现“推”字:“仔细留心向推求”、“详推用意终何在”、“若不向此推求去”。分析三个“推”字所言之要义,我们可以断定:太极拳十三势之推手早在张三丰时代及传至王宗岳时就已出现,只不过没能像今天如此定名而已。

这首深入浅出的古代民歌体七言歌诀,第一个“推”字的出现,既含蓄指明了一个取得理想之效果所采取的态度,又直接地把实践理想所用的方法,告诉诸君。这里就提出用“推手”这一方式来解决太极拳体用的几个基本问题。因为“推”字本意是向外用力使物体或物体的某一部分顺着用力的方向移动。而太极拳的体用在锻炼过程中,双方交手,用力用意验证拳架时,只有通过接触,推摸之后,相互用意,认真体会,才能懂得其中的奥妙。反之,如果想体悟太极拳功用,像散打似的快出快变快收,接触面小,时间短,那是体会不出“变转虚实”、“静中触动”的感受的,那也不是内家心意功夫的太极拳了。而且“推”的引申义有,根据已知的事实来断定其它从某方面的情况想到其它方面。这说明:一者“推求”就是由以上各项拳理要求,来寻求太极拳最理想的体用效果,这是一种对事物的态度。即通过亲自实践去探究其根本。二者“推求”就是指明一个方法。即双方按拳理要求互相推手摸磨练习,按拳架招势逐一验证。正是这个《十三势行功歌》,指出了“行功”过程是用“推手”求得,而不是“用功”过程中仍用“推手”的作法。也就是说,这推手之法是太极拳十三势的行功用意锻炼之法,而不是在拳功上用实技击之法。

二、“推”字的巧妙与灵活

接下来,歌诀又具体详细交待了“推手”之法的妙处:“屈伸开合听自由”。推手的方式方法,现在流传尚广,而且各家各式各有特色,但这一句“屈伸开合听自由”的宗旨是众家真正的推手行家所认可的。这里提出“听自由”,与后来常提到的“听劲”任顺自然是相承的。只有真正在推手中做到“屈伸开合”,都随对方给劲给力的多少而顺对方变化而变化,才能做到不顶不抗,才能“引进落空”,才能是屈是伸“舍己从人”,要啥给啥。这是具体推手方法的描写(因此也紧接推求之句,而且笔者认为,其它诗句都没有这句与推手针对性强),并且方式方法还须得明师指点,功夫的提高则须靠自己去“实践出真功”。

第二个“推”字的出现,更让我们证实推手的功用和太极拳体用效果和目的。太极拳体用的标准是,意气当君(均),骨肉为臣(沉),两者谐音均可用。而长期仔细的推练又是为了什么呢?延年益寿,永葆青春,是理所当然,也是终极目的。同时暗示,仔细而长期推手锻炼,用意操作,上升到质的高度,而立于不败之地,也能健康长久。因为即使有人从拳术多功能出发,分析推手另一用途是什么?就是散手的运用,就是拳技立于不败之地,自然能延年益寿。所以在最后一个四句诗中,赞美了拳理的贴切真实,同时再一次突出依此法理向“推手”和拳法推理去实践,而不要留下忽视后的遗憾。

纵观三个“推”字的出现,在诗句中的位置和次数,不能不令读者深入思考:太极拳十三势行功过程光靠走架去揣摩探求,就能获得打手、散手的实战太极特色的效果吗?“推手”锻炼的功用和创名及方法的建立难道就是偶合吗?

三、推手的定位与局限

笔者在前一篇《太极拳推手杂谈》中已提及推手的定位与局限的有关问题。通过进一步分析张三丰间传王宗岳《十三势行功歌》后,我们可能更清楚地了解,太极拳推手始创自何时何人,虽难考证,但似可肯定跟太极拳一样,先有其实际动作,后才有其名称。而《十三势行功歌》中的“推”,后人(包括杨式祖传诸人)都受益和领略过,所以到杨氏诸君才定势定名定型。而它的内容和过程,至少在王宗岳时代早已形成,而且其主要理论指导依据是《十三势行功歌》。这样,它与另一首《打手歌》的打手不相同是很正常的事情。而且,太极拳之推手是介于拳架与散手之间的一种以锻炼掌上功夫为主,兼之锻炼身腰整体灵活和整体性的听劲、懂劲、化劲、发劲的一个锻炼手段。是检验拳架的试金石。推手与散手不能混为一谈(不能说成任何比例)。散手是拳功实用的一种最终目的,推手是中间锻炼的一个过程和方式,如果推手包容了跌打摔拿等动作之后,并以制服或发放对方为目的的体制,那样的推手应该升位,而不一定叫推手。正因为如此,推手就有它的局限性,此局限是随着现代体育竞赛体制的改革而逐步出现的。但如果恪守“……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之祖训,我们可以把握好推手的界位,潜心去作“益寿延年不老春”的修炼。

上一篇:第五段 第3期 下一篇:第六段 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