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有声时应有声

时间:2022-04-03 09:55:32

【摘要】美国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在《语言论》中说:“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原有一段距离――两个互不相连的神经系统――由声波作了桥梁。”英国文学家肖伯纳也曾说过:“书写的艺术,哪怕在文法上修饰得多么好,在表达语调时却是无能为力的。”

【关键词】朗读,中职语文,作用

朗读作为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审美能力,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鉴于此,朗读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应该占有重要地位。这是因为大部分中职生入学分数普遍偏低、底子薄、基础较差,他们虽然学了十来年的语文,还读不来书、念不通报。就是读自己写的东西,也往往别别扭扭、结结巴巴。对他们采用分析法教学模式,显然是不实用的。既然如此,中职语文教师何苦还要纠缠于时代背景、中心思想、写作手法及段落层次等呢?过分强调这些必然会导致语文课堂因缺乏琅琅的读书声而沉闷乏味,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会消失殆尽,最终造成语文教学的一大缺憾。因此,语文课堂该有声时应有声。那么,朗读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究竟有哪些特殊的重要作用呢?

一、提高普通话水平。

提高普通话水平必须依靠对文学作品的正确的朗读。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是在千百遍规范朗读作品中训练而来的。我们的中职语文教材,为普通话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很多条件,如:

1、语音模式。中职语文教材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汉语拼音,学生按标准的读音朗读课文,训练用普通话读书是我国目前提高普通话水平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2、语言模式。中职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所包容的古今词汇、句式十分丰富而全面,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典范。学生在大量感知古今汉语词汇、句式词语搭配的前提下,对汉语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运用水平就可望有较大提高。

3、表达模式。中职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典范作品,如《荷塘月色》、《世间最美的坟墓》等文章是学生学习写景状物,表情达意的最好范例。

二、增强语感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朗读是培养语感和训练语感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用普通话范读,声情并茂、抑扬顿挫,会将学生的情感调动到文章中去,同时学生会自觉纠正发音、语气和句读等方面的错误。这样一来,学生对文章里的词汇、词语搭配、句子的格式、语言气势已经比较熟悉了,在这个熟悉的过程中,良好的语感就基本形成了。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言虽简单,却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

三、提高审美水平

中职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有助于审美教育的文章,通过朗读这些文章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首先是提高语言美的审美情趣。宗璞在《废墟的召唤》中写道:“时间在这里,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建筑家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的遗迹,又是什么呢?凝固了的历史吗?”, 作者将历史与物理上的名词“凝固”联系起来,不但形象而且发人深思。汪曾祺的《胡同文化》里的“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在平淡朴素的口语中,四个四字短语一气呵成,言简意明。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自然就能感悟出语言的优美,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其次是提高形象美的审美情趣。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第四自然段,作者用“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张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勾勒出荷塘的轮廓,紧接着写它的静态美:荷叶是“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荷花是“零星地点缀着”,“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再写它的动态美,从微风送来的“缕缕清香”,到花与叶在微风吹动下的“颤动”及其“像闪电般”的传动过程中产生的“一道凝碧的波痕”,再写到叶子底下脉脉的流水。整个过程中,既直接摹状了事物的形态,还把荷塘美景形象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学生通过朗读睹其形,见其色,闻其香,获得了美的享受。

最后是提高情感美的审美情趣。史铁生在《合欢树》中写道:“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作者因母亲的去世而悲伤,又因独自一人回忆往事,想起和母亲以前生活的点点滴滴而感到幸福和温馨,从而产生一种享受感,享受母爱的幸福和温馨。又如“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充分表现了儿子对母亲备受煎熬的心灵苦痛的深刻理解。还有“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表现了作者对合欢树的特殊情感,合欢树是母爱的化身,这是别人永远无法知道和理解的。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验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并且感受爱母的思绪,从而获得自己对人性美的思考。

四、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反复朗读典范文章,“使其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皆若出于吾之心”,久而久之,对文章的思维脉络、文章套路的感性直觉增强了,胸中有了格局,品文便知道优劣,阅读水平自然就提高了。

中职学校的很多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差,很多情况下无法真实地反映自己的实际水平。因此,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应是中职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而朗读是沟通口头语和书面语,实现言文合一的良好方式。如果语文课能坚持朗读训练,学生的语感就会不断增强,语言表达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五、增添学习的勇气

中职的学生底子差,对学习缺乏自信心,他们很少会提出自己的疑问或见解。这种情况下如果朗读落到了实处,学生就能自己发现课文中的疑问,并在课堂中积极提出。一直以来笔者坚持以朗读为主,读后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结果有很多同学,包括平时看起来不声不响的同学都能举起手,还能说出自己的见解。虽然有时只是简单的一个字或一个词,但是我能深刻地感受到学生学习的勇气在不断增添。

六、融洽师生关系

由于成绩较差,中职学校的学生经常是老师打击的对象,他们对老师的印象也往往是说教者,因此课堂上如果不采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师生关系难免不尽人意。而朗读恰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如《荷花淀》、《雷雨》等文章,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充当其中的某一角色,和学生共同朗读,不光学生容易接受,同时,学生还会模仿教师的表情、言语。因此,朗读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师生关系十分融洽,还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七、是一种重要的育人方式

文艺作品都是为着陶冶人、教育人的。越是伟大的作品,其塑造人、教育人的价值越高。人们大都有过这样的体(下转238页)

上一篇:加快转变商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 下一篇:浅析全民阅读与图书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