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一名电视时政记者

时间:2022-04-03 09:25:36

如何做好一名电视时政记者

[关键词]电视;时政记者;报道

时政记者,简而言之,就是报道与时事政治紧密相关新闻的记者。时政类新闻栏目可以说是很多地方电视台的立台根本,它承担着地方党政机关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方面的报道,涉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大事,起着联络政府、沟通百姓的桥梁纽带作用。为了能更好地做好时政新闻报道,很多地方电视台通常会抽调选派专业、专职人员来做这一类报道,统称为电视时政记者。可以说,时政记者责任重大,工作标准高,时效性强,来不得半点马虎和懈怠。

目前电视时政记者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专职从事省市主要领导活动报道的。例如,省委书记、省长的专职记者,这类记者专职负责省委书记、省长参加的各种会议、省内外调研考察、出国访问等重要活动报道,无论文字编辑记者还是摄像记者,人员均固定不变。另一类是负责省委书记、省长,市委书记、市长之外的其他省市主要领导活动报道的,这类记者不专职为某位领导服务,省市宣传主管部门一旦有采访通知下派,随机选派人员。

一要从思想上转变认识误区,时刻保持“时政记者在现场”的意识,发挥好时政记者的“现场职能”。省市主要领导出席的各种会议、调研活动,通常由省市党报的专职记者负责采写文字稿件,电视时政记者负责编辑画面。长久以来形成的这种分工模式,给很多人包括电视时政记者自身造成了一种误解,即电视记者不需要到活动现场,更不需要有深厚的文字功底,仅需具备过硬的剪辑技巧,在后方编辑摄像记者拍摄的画面即可。这种思想认识归根究底是对时政记者的“现场职能”认识不清。“记者在现场”除了要与摄像记者紧密沟通,确定活动现场拍摄方案外,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好新闻“策划”的作用。时政记者绝非普通参会人员,必须时刻记得自己还要为不能参会的更多人来“听”会。比如说省委常会,政府常务会,这样的会议内容、领导决策通常事关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与民生息息相关。能够接触决策层,对于一个时政新闻记者来说,是难得的接近最为主流时政新闻的机会。但是,这对记者的要求也就更高,记者要对会议内容要进行抽丝剥茧,条分缕析,确定主次,提炼新闻点。这点,国外的记者一直做得很好,他们通常除了从会议上筛选出报道信息外,还会积极准备多方面的相关材料背景进行补充,在报道中融入分析和点评,这样的报道深刻灵活。 以黑龙江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为例,为了把时政报道做得更专业、更贴近,让领导满意、群众爱看,新闻中心创造性的推出“1+N”报道。其中的“1”就是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时政报道, “N”就是与时政报道内容相关的经济新闻、新闻背景和新闻访谈。2013年5月1日《全省新闻联播》节目,头题播发了书记、省长参加产业项目建设推进会的时政消息,配发了《冰城热土 创新服务》、《全民招商破解发展密码》两条消息,报道哈尔滨市创新服务为企业打造良好发展环境,绥化市从政策层面鼓励全民招商上项目的先进典型。之后配发《专访:招商引资 龙江发展的新动力》,层层递进、深入浅出,全面深入地解读了“聚精会神搞招商,一心一意抓项目,以产业项目快建设促进龙江经济大发展。”的战略思维,宣传效果最大化。

二要强练内功。时政记者,不是做简单的“传声筒”,而是上情下达的优秀传递员。曾有一位地方领导说“我希望记者能离我更近一些”,这位领导的专职记者当时很困惑:每次领导下去调研,他都站在领导身边最近的位置,还怎么能更近呢?事后这位记者领悟出来:领导是希望记者的思想能和他走得更近。作为一名时政记者,具备的首要职业素养就是要有强烈的政治意识,站位要远,在观念上、知识上要站在政治家的高度看问题, 应有“ 无冕之王” 的精神态势,练就开阔的政治思维,锤炼政治素质。其次,时政记者要强化精准意识。曾有一位前辈这样形容,如果说新闻是易碎品,那时政新闻就是易碎品中的易碎品,这种易碎品之所以易碎,是由于时政新闻报道的权威性和重要性所在。因此,如果时政记者对时政新闻的采访和采写没有精准意识,造成文章信息的偏差和错误,导致的负面影响是十分严重,而且很难挽回。第三,时政记者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质,遇到突发急稿,心要静,要从容,不慌忙。以黑龙江电视台《新闻联播》为例,2013年7月11日,节目头题播发了《到黑龙江省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消息。当天,省委书记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传达贯彻同志在黑龙江省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会议开了一整天,结束时已经是下午五点半,稿件到记者手中的时候已经是六点十分,距离《新闻联播》节目播出只有不到二十分钟的时间!两名时政记者明确分工,在十多分钟的时间里,迅速编辑完成了,在节目播出前两分钟,把节目送上播出线!电视时政记者经常会遇到类似的紧急新闻,如果没有过硬的心理素质,记者在此时心慌手抖,这将是一个不可完成的任务。

三要创新报道风格形式,打破硬新闻常规。在一些会议、领导视察或调研中,有些时政记者习惯使用一些“模式化”的镜头:“全景主席台或会场、领导行进全景、领导与对象交流中近景等镜头常常交替使用。时政新闻要吸引观众,就应该用镜头的呼应与组接展现人物的互动。如报道领导在大年三十看望城乡困难群众、走访一线坚守岗位职工时,可多篇幅采用领导与群众的对话同期声,采用声画结合,要细心捕捉大量细节,如领导与困难群众亲切握手,领导走到群众卧室中摸摸被子厚不厚,试试暖气暖不暖等细节镜头,这样的细节镜头具有感染力,这条时政新闻会更显真实更具亲切感。所以时政记者在报道中要不等不摆,出动出击,跑在新闻前面,抓拍一些生活化的细节。只有多表现新闻现场的环境细节、人物的生活细节、表情细节和动作细节,才能增强电视新闻的实证性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程涵梅.浅谈 时政记者应该具备的能

力.大庆社会科学,2 010,(030)51-5 2.

[2]翁士格.时政记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

力[J].新闻天地,2012.

[3]肖菡.“无小事”背后的素质培养. 新闻

上一篇:国有企业员工薪酬体系设计刍议 下一篇:谈“米袋子”“菜篮子”稿件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