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

时间:2022-04-03 09:13:24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

新课标强调“在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充分考虑如何保护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不仅强调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获得,更强调“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所以,要实现数学新课程标准,教学中学生的“主动参与”显得非常重要。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情感前提

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和人格碰撞,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师爱学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基础,因此,必须更多地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并设法引导学生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不断获得成功的机会。在课堂上,当学生经过思考,并提出了值得深思的问题或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后,教师应及时鼓励,使学生从教师的一言一行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给学生提供自主活动的空间和广泛交流的机会,能促使他们独立探索、合作探究、大胆发表不同见解,进而增强主动学习的意识。

二、创设情境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必要条件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上,教师还应根据教学目的,依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以激发他们主动学习。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数学的教学内容多是极抽象的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等,但如果能把数学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创设恰当情境,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乐趣,就不会再对数学产生“难”、“枯燥”、“无用”的看法,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数学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在体验中主动思考与探索数学问题。教师可以提出现实生活中有意义而又有趣的问题,让学生产生想解决但仅靠已有知识又无法解决的矛盾,从而激发起他们主动学习新知识的渴望。如教学“时、分的认识”时,可以抛出:1=60?可能吗?如果可能,那又是为什么呢?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探索过程中。

2。创设成功的情境,让学生坚定主动学习的信心。成功既是参与的结果,更是参与的起点。成功情境的创设是引发主体有效参与的最佳手段,每个学生都渴望成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希望体验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多为学生提供获取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学会倾听、交流、合作、分享,并不断获取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先将写有得数的房子展示给学生看,接着要求他们分组比赛,看哪组把写有算式的小动物用最快的速度送回家。当学生拿着画有小动物的算式找到房子时,教师将房子打开让学生看,并问:“这是蝴蝶的家吗?”或者“这是蜜蜂的家吗?”学生一看房子里的小动物图片,就知道“送对了”或“送错了”。如果能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情境,他们不但能学会所学的知识,而且还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强化了学习动机,这样,他们不但更喜欢学习数学,而且还不断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探索过程中。可见,在教学中创设有效生动的成功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使他们高质量地学习,从而提高了主动学习的能力。

3.创设空白情境,使学生有主动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画家作画时,常常在画面上煞费苦心地留下一处或几处空白,以显示绘画艺术的布局美、含蓄美。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也应努力创设让学生主动探索的空间,给他们留下思考、尝试、操作、交流的空间。如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笔者出示例题“13-9”后,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答。学生利用多种算法,求出得数:①摆小棒:先摆13根小棒,再一根一根地去掉9根,得出:13-9=4;②把13分成10和3,10-9 =1,1+3=4;③想:9 + 4 =13,所以13-9=4,等等。在充分肯定每种算法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比较哪种算法更简便,从而把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这样设计不仅给学生的自主探索留出了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动作用,还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他们主动学习的意识。

三、注意个性差异,实现全体参与

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首先就应把因材施教当作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需要对班中的学生尽可能全面地了解,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平时爱好、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在学习上所花的时间等,可采用家访、调查等不同方法,以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还要初步将学生分层,并将统一的教学目标按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情况重新设计,再提出不同要求。最后,将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实施分解,设计不同的问题和练习,以达到全体参与的目的,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以上,是我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几点做法。总而言之,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运用数学的意识,充分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每个人在数学上都将有所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就是要想方设法的让学生主动地、自主地参与到数学教学中。开展情景教学,让学生做从现实生活来的数学体验数学的真正价值,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师生共同探索、研究、合作交流的方法和小组讨论的合作学习方式,增加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频率,能使学生的自主参与的活动不断的进行;把数学建模引进数学教学,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在参与数学建模的各个环节的过程,就是一种自主学习、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主动参与”的意识得到了培养。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引导学生:1、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阐述爆发的原因;2、从矛盾的共性与个性原理分析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形式及特点;3、从量变与质变的角度说明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都是资本主义经济的量变引起质变;4、从人民群众和杰出历史人物关系角度正确评价历史人物;5、从人类社会形态的演变揭示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专制制度的必然性、进步性及局限性。此类分析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能使思维更加灵活丰富。

特别是初三第二阶段的复习,完全打破了教科书原有的知识体系。宏观上以历史时期或国别为主线,梳理社会形态、历史事件、典章制度等的发展与演变过程,称为跨度;微观上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科学的阐释社会形态内部的关系,以及事物发展演变的本质、趋势、规律等,称为深度。

例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跨度是指它形成、确立、巩固、强化、灭亡的整个过程;深度是指运用历史阶段分析法进行评价,阐释它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分析它对社会进程的影响。由此可知,跨度侧重于对历史过程剖析的能力,跨度主要是认识现象,深度主要是理解本质;跨度主要是叙述过程,深度重于把握规律。掌握跨度与深度的尺度不仅是训练中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逻辑思维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在掌握史实的基础上,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本质、探索规律,把握时展的特征,形成学科能力的过程。

如在复习一战二战的内容时,既要用时间顺序梳理清楚整个战争的过程,又要引导学生分析两次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过程、结局、影响等的异同,训练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掌握两次大战的本质,理解其必然性和偶然性。

历史充满了辩证法,人类的历史画卷立体的为我们展示了马克思主义观点的科学性。我们历史教师更应该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引导学生把握历史学科的科学性、思想性以及历史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对世界历史发展大势的深刻理解。

上一篇: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标识应用问题 下一篇: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