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市原生态民歌特征略论

时间:2022-04-03 06:01:08

鄂州市原生态民歌特征略论

摘要:鄂州是闻名湖北的百湖之市,纵横交错的水系孕育了丰富的原生态民歌。本文从原生态民歌的地域特征、音乐特征、方言特征等方面着手,进行了综合探析,让人们初步了解了鄂州原生态民歌表现特色以及民歌生存环境,这对研究该地区的民间生活方式与习俗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采莲船;节奏;旋律

鄂州市位于湖北东南部,地处长江中游,是中国历史名城,三国孙权曾在此建都。它也是一座环境优美的现代宜居城市,西南面湖泊众多,东南面是低山丘陵。鄂州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原生态民歌。

一、地域特征

鄂州素有百湖之市的美称,湖北省第二大湖梁子湖就位于鄂州市西南端,梁子湖古称鄂渚,后称樊湖。梁子岛处在梁子湖的中心,四面环水,景色优美,这里的群众以打渔为生,产生了不少渔歌号子。《放鹰号子》就是渔歌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首,歌词是这样的:

嗬嗬嗬嗬……鹰子下了湖(哟),鹰子钻了水(哟),那竹篙一点(罗),船儿奔(罗)(哦)。船打浪来(哟),浪打鹰(哦),喊了几声号子(哟),鹰子啄鱼忙;大花头啄了个长春鳊(哦),小花头啄了个黄鳝丁(哦),那特字号啄了个翘嘴白(哦)小嫩鹰吞了一个麻孤嫩(哦)………

用鹰子捕鱼是梁子湖渔民众多捕鱼方式有的一种,在捕鱼的时候,渔民手拿竹竿,撑着溜子(两头尖的小船),每条船上排站着几只鱼鹰,有三五人、七八人乃至一二十人组织在一起,从赶鹰下湖,上船、下水、到捕鱼归仓止,均以吆喝为主――“嗬嗬嗬嗬………嗬啊”起音高、拖音长、伴之以竹竿拍水,木棒击船声。高潮时哦啃天,吆喝不断①,充分展现了渔民捕鱼时热火朝天的场面,表现了鄂州湖区渔民勤劳朴实、豪放乐观的性格。

鄂州的的地形地貌除了湖泊外,还呈现低山丘陵特征,位于梁子湖的东南岸的沼山镇、太和镇一带就属于低山丘陵地段。这一带居住人口密集,自古以来民风淳朴,民俗活动丰富多样,流传大量的民间歌曲,如劳动号子、小调、风俗歌、山歌、田歌等。春节期间,这里盛行狮子灯、龙灯、采莲船等民俗活动,采莲船就是春节玩花灯时最常见的一种民间表演艺术形式,其表演方式载歌载舞,一领众和,伴有牌子锣乐队,每唱完几句插一节锣鼓,气氛十分热烈。唱词多为即兴而作,见物唱物、见事唱事,唱词内容多是恭贺之词, “小小船儿(哟哟),两头尖哎(呀嗬嗨),来到贵府(哟喂子哟),贺新年(哎哗哗着)”,由于歌词精练,旋律流畅简洁,易于传唱,深受当地百姓喜爱。采莲船等民歌充分表达了鄂州湖区渔民对捕鱼这种原始生存方式的特殊感情和对美好生活无限憧憬的真挚愿望。

二、音乐特征

鄂州民歌旋律优美,以二度、三度、四度音程为主,小六度等大跳音程偶尔在渔歌号子中出现,音域大多不超过十度。旋律跨度不大,比较平稳,一般来说比较质朴浑厚,稳健有力,富有地方特色。[1]

节奏强弱分明也是鄂州民歌的一个重要音乐特征。这个地区的民歌中多以四二拍与四四拍为主,在沼山镇的民间祭祀歌曲中出现过混合拍子。鄂州民歌中最常用的音符是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少数小调民歌中采用切分节奏和前八后十六的节奏。

鄂州民歌曲调为五声音阶居多,极少数民歌为四声或六声、七声音阶,大部分民歌呈徵调式特征,与当地的楚剧调式基本相同,当然,也有的民歌属徵、商交替调式,有的属于徵、羽交替调式的情况。如鄂州沼山镇民歌《十里好风光》就是徵、羽交替调式。全曲共两段,且结构对称,第一段为羽调式,共两句,第一句三小节,落音为角音;第二段为徵调式,第一句三小节,落音为商音。第二句两小节,最后落音为徵音。一、二两段不仅调式不同,而且音乐材料和节奏型上也有一定对比。第二段增加了四个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型。歌曲在一种规整的框架下,又形成一定的对比,一唱众和的形式和较为密集的节奏型使音乐生动活泼,节奏感和律动感均较强。

鄂州民歌歌词简洁凝练,有四言句式、五言句式、七言句式,还有长短句相间的,形式不一。有些歌词每一句都有韵脚,有的则不讲究。另外,歌词中衬词的运用也很有特点,比较常用的衬词有哎、哟、哪,多字衬词有咿呀、呀嗬嗨、嗬嗨嗬等,这些衬词其实在鄂州人的口语中用的极多,具有地域方言特色。《十里好风光》这首民歌的歌词是这样的:“走过一里(登呀登),(呀嗬嗨)好风光哎(嗬嗨嗬)……”这里出现了两句衬词之间夹一句歌词的句式结构:衬词/歌词/衬词,这在鄂东南地区民歌中不多见,这个衬词既是前一乐句的延伸,也是对后句衬词的呼应,可以说是对后面歌词的引导,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2]这种句式不仅仅前后呼应,韵律回环,而且还丰富了歌词的节奏形态,能使歌唱者尽情自由地发挥,淋漓尽致地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

三、方言特征

从鄂州原生态民歌方言的区域来分析,在鄂州市三个区中,华容区和鄂城区大部分居民讲江淮官话,梁子湖区和鄂城区少数居民讲赣方言。鄂城钢铁厂和程潮铁矿居民说西南官话。鄂州说江淮官话的有70万人,说赣语的约26万人,说西南官话的约3至5万人。鄂州市区的居民和大部分乡镇居民讲的是江淮官话,说赣语的不到百分之三十,梁子湖区与鄂城区小部分乡镇的语言被市区的人戏称为鄂州的“土语”,有着赣方言与西南官话交界处特征。

声母发音特点鄂州的原生态民歌特征与方言密不可分,具有鲜明的地方音调特点。华容区和鄂城区一带的民歌与梁子湖民歌的语言虽然呈现不同的语音特色,但也有一些共同特征。从《放鹰号子》这首歌里可以大致了解鄂州民歌方言的一些发音特点,这首歌里面很多字是翘舌音,如:竹、啄、声、船、鳝等字,按普通话的读法字头声母是zhi、chi、shi,而这些字用梁子湖区方言唱,他们的字头几乎都是平舌音zi、ci、si,另外有鼻音与边音混淆不清,如“嫩”字,普通话读nen,而这鄂州方言唱成了len。另外还有声母h、f混淆不清。《放鹰号子》的歌词中有一句,鹰子下了湖哦,这一句中“湖”字,梁子湖一带的人念”fu”。如《长工歌》里歌词“正月里薅草正月中啊,收拾包y来上工啊。华容葛店一带的人将“y”念“hu”。

韵母发音特点鄂州市涂镇民歌《对面山上一只鹅》的歌词是这样的,“对面山上哦一鹅罗,摇头摆尾的来对歌哟,嗬嗬嗬嗬罗,嗬嗬嗬嗬罗,是我的对手就来对哟,不是我的的对手就莫唤我哟”。这里“鹅、歌”字的韵母本来e的,鄂州方言却念成”o”,如”鹅”字读”o”,歌字读”go”,“我”字却读“eo”。韵母中常用的”a”,鄂州人念起来不像不像普通话的a,也不像o,念的口型比a略小,比o的口型略开,略带窄母音的色彩。

综上所述,鄂州原生态民歌的综合特征与其地域环境,民俗、语言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浓郁的鄂东南地域特色,这些原生态民歌充分表达了鄂州人民热爱劳动,向往美好生活的质朴情怀与思想。

注释:

①鄂州市文化局文化志编辑委员会主编.《鄂城县文化

志》:152

参考文献:

[1]杨匡民.湖北民歌简介 [J]. 中国民歌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0:344

[2]张靖鸣.梁子湖花灯调民歌衬词初探[J].鄂州大学学报,

2009,4:38

作者简介:

1.张靖鸣,鄂州大学艺术系音乐表演专业带头人,教研室主任。

2.李俊,台州学院艺术学院讲师,中央音乐学院博士。

上一篇:音乐表现力的培养 下一篇:浅析泉州南音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