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小心 弄巧成拙

时间:2022-04-03 01:28:02

北京奥运会前夕,一位来华的美国读者(DanPrudhomm e)先后致函《上海日报》和国内另一家英文日报,感谢北京奥运会的志愿者热心帮他治疗脚伤。《上海日报》全文发表了他的来信,不仅全部再现了他的脚从摔伤到治疗的细节,也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他地道的美国英语。而另一家英文报纸却对这封来信作了大量删节,不仅删去了有关细节,更用中国式的英语取代了原信中一些地道的美国英语。

《华盛顿邮报》奥运特派记者Dan Stein berg抵京后,首先在中国的报纸看到了被删节的版本,当即认定那封信是中国国家宣传机器“捏造”的,并就此在《华盛顿邮报》为他开通的个人奥运博客中撰文,提出质疑。这个博客的受众不少,包括美国和英国等西方国家的大量读者。DanSteinberg几乎24小时和读者互动,所以他对中国媒体的质疑受到了广泛关注。当DanPrudhomm e获悉《华盛顿邮报》的质疑后,即与DanSteinberg联系,并向他出示了《上海日报》的版本,后者这才打消疑虑,承认《上海日报》的版本可信,并在他的《华盛顿邮报》博客中予以澄清。

什么叫“惹是生非”,什么是“弄巧成拙”,看看对待同一封读者来信的不同编辑手段,便可意会。英语不地道,文章不完整,再真实、再有说服力的内容,到了我们的报纸上,也会因小失大,适得其反。这个教训可谓新鲜而深刻,不仅对中国的英文报纸,而且对我们的其他各种媒体,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这里,我们就来解剖这只“麻雀”。先看《上海日报》发表的读者来信,再看另一家英文日报删除了哪些关键细节,最后看《华盛顿邮报》是如何质疑的。

《上海日报》上原汁原味的版本

北京奥运会开幕前两天,也就是8月6日,《上海日报》评论版全文发表了美国读者DanPrudhomm e的来信,以下是来信的中文翻译:

上周六,我骑着自行车,沿永安里向天安门广场行进。当天天气好极了。

但遗憾的是,我骑了不远就停下了。一方面是我骑得不如往常好(我的朋友坐在我的后座上),另一方面是我脚上的伤疤磨掉了。我的脚是上周早些时候受伤的。周六骑车的时候,脚不听使唤,老和脚踏板磨擦,因此很快就磨出血来,挺吓人的。

我下了车,倒不是怕疼,而是怕脚感染。我发现脚的确有些感染。关于细节,我就不罗嗦了。一句话,我的脚伤得不轻,有碍观瞻。坐在路沿,我在想,为什么没保护好脚呢?我又想,今天肯定无法带我的朋友去天安门了。

就在我胡思乱想的时候,身后传来了一声问候:“你需要帮助吗?”说话人的口音非常接近我家乡―――华盛顿特区―――的口音。我应声抬头,像个无助的、出了自行车车祸的孩子。我看见一些人穿着蓝白相间的T恤,上面印着“志愿者”的英文单词。我朝这些人身后看去,发现附近有个帐篷,上面也印着“志愿者”的英文单词。我很吃惊,因为这地方离奥运会场馆很远。“不用了,我没问题,”

我回答说。我想,这些志愿者除了英语好和有北京地图,别无他长。我谢绝他们的好意后,他们转身走开了。我又开始顾影自怜,并在想是否要打道回府。然而,没过几秒种,我惊奇地发现,这些志愿者回来了,大概三个人吧。

他们拿了一个大急救包,二话不说,径直治疗我的脚。我一直认为脚是人体较难看的部位,但他们毫不嫌弃,这着实出乎我意料。他们用镊子镊住棉花球,为我的脚涂了两种消毒液。

一个志愿者包扎好我的脚,并用中文开玩笑地和伙伴说我的脚长得是不好看。大家听了,笑作一团,说包扎后显得好看多了。我对他们说了“谢谢”,然后和我的朋友打道回府。

从这件令人愉快的小事中,可以悟出一些大道理。在美国,我给本科生讲文明礼貌的重要性,可惜我的学生没有完全照我的话去做。上周六的这件事让我看到了普通人身上助人为乐的潜能。无论美国人,中国人,日本人还是俄罗斯人―――不管我们来自何方―――都有可能相互帮助。我又想,如果世界上每个城市都常年设有北京这样的志愿者站点,世界将会怎样?

我上周六的经历,说明了好人有好报。好事就像奥运会的五环标志,环环相扣。上周我伤了脚,是因为我爬到树上替一些中国女孩拣羽毛球和拍子。我下来时不慎伤了脚。那些女孩没有求我帮忙,我是自愿的。上周六,我拒绝了志愿者的帮助,但他们依然自愿帮我。

有人说,中国无法照奥林匹克精神办事。但实际上,中国每天都在一步一个脚印地为全球和谐做出表率。志愿者对我的帮助,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

被某报删改的版本

另一家英文日报8月12日也发表了这封信,但长度只有原文的一半左右,关键是删除了原文关于作者的脚如何受伤的细节,以及作者对奥运精神(“好事就像奥运会的五环标志,环环相扣”)的理解(即《上海日报》版本的第二、第三段和倒数第二段)。

由于删除脚伤的细节,因而让读者怀疑作者脚伤的真实性。更糟糕的是,这家英文日报在编辑过程中使用了洋泾浜英语,从而更降低了内容的可信度。8月23日,我和作者DanPrudhomm e通了电话,请他指出原本不是他写的那些洋泾浜英语。他举了两个明显的例子:Ihad m yfoot hurt;Ithankedthem alot。在《上海日报》发表的原文中,这两句英语分别是:Ihurt m yfoot;Isaidthanky ou。两相比较,另一家英文日报上的句子非常拗口,的确不像出自美国人之手。DanPrudhomm e在和《华盛顿邮报》记者DanSteinberg交涉的时候,特别提到了这些洋泾浜英语句子并非他本人写的,而是那家英文日报编辑改的。

“我伤了脚”的地道英文说法是“Ihurtm yfoot”,而不是“Ihad m yfo othurt”(我让别人伤了我的脚)。“我谢了他们”的地道英文说法是“I saidthankyou”,而不是“Ithankedthem alot”。

《华盛顿邮报》记者的质疑

《华盛顿邮报》奥运特派记者Dan Steinberg最先看到的是这封来信的删节版本,8月12日当天他就撰文质疑。以下是他文章的中文翻译,题为《中国国家幽默写作守则》。他写道:

最搞笑的文章,莫过于一位署名Dan Prudhom m e的读者来信:

上周六,我骑着自行车,沿永安里向天安门广场行进。当天天气好极了。但遗憾的是,我让别人伤了我的脚(Ih admy f o othu rt)。很快我的脚就血流如注。

我坐在路沿,问我自己为何没保护好自己的脚。突然,我身后传来一声温暖的问候:“你需要帮助吗?”说话人的口音非常接近我家乡―――华盛顿特区―――的口音……过了几秒种,我惊奇地发现,这些志愿者回来了,大概三个人吧。他们拿了一个大急救包,二话不说,径直治疗我的脚。我一直认为脚是人体较难看的部位,但他们毫不嫌弃,这着实出乎我意料……从这件令人愉快的小事中,可以悟出一些大道理。在美国,我给本科生讲文明礼貌的重要性,可惜我的学生没有完全照我的话去做……有人说,中国无法照奥林匹克精神办事。但实际上,中国每天都在一步一个脚地为全球和谐做出表率。志愿者对我的帮助,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

在我看来,这是喜剧的看家本领:把一连串(不相关的)事情撮到一起―――美国人血淋淋的伤脚,会说流利英语的中国志愿者,全球和谐。编得不错。恭喜你了,子虚乌有的来自华盛顿的DanPrudhom m e。欢迎你联系我。

一点思考

跟着《华盛顿邮报》记者Dan Steinberg一起读那封被肢解的读者来信,一般人都会理解他为什么会不相信这封信真是美国读者写的。情节突兀,语言走样,怎么令人信服?

《上海日报》和另一家英文日报不仅在处理读者来信的情节和语言上方法不同,在标题处理上也大异其趣。《上海日报》为这封读者来信拟的标题客观平实:《奥运志愿者治疗受伤的脚》,而另一家英文日报的标题则显然拔高,变得大而无当:《一步步迈向成功的奥运会》。

DanSteinberg并非刻意对中国怀有成见,经与DanPrudhomm e交流后,他在8月18日发表了新的博客文章,告诉读者,说《上海日报》的版本比较可信,而且DanPrudhomm e确有此人。

应该说,这封美国读者的自发来信,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正面报道”的生动材料。透过老外的眼光看中国的志愿者,从一个侧面反映北京举办奥运会期间的良好环境,无疑是正合适宜,新鲜而讨“巧”的内容。但是不同的编辑方法,却引起了不同的反响,产生不同的后果,这很值得深思。读者的来信来稿,当然不可能都原文照登,但删改应该尊重原意。尤其是外国读者的文字,应该尽可能呈现其原貌,而不要以实用主义的方式“为我所用”,随意肢解,取其一点,不及其余,更不要任意窜改他们地道的英文,否则便会弄巧成拙,适得其反,难以赢得读者特别是外国读者的信任,弱化乃至丧失我们主流媒体的公信力。

上一篇:报纸如何重建新闻中心 下一篇:周报的奥运新闻策划芄笤谘锍け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