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性评价机制在生本课堂建设中的推动作用

时间:2022-04-02 09:20:14

激励性评价机制在生本课堂建设中的推动作用

摘要:新课改要求建设生本课堂,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

关键词:激励;评价机制;课堂教学;课程改革

评价机制是一种导向,现代管理学已经对激励性评价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而在中小学教育领域,却尚且缺乏广泛应用。

在传统的中小学教育中,虽然也制定了很多的教学管理制度,但这些制度却往往只规定应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而缺乏对学生积极上进行为的鼓励与引导。更多的学校干脆是直接通过处罚条例来约束管理学生。在课程改革逐步走向深入的过程中,我们感觉到:对于初中生来说,与其用严格的事后处罚去约束学生,不如强化事前的激励来引导学生。通过建立激励性评价机制,鼓励学生往积极上进的方向努力,逐步把学生的行为巩固成习惯,再把良好的习惯升华为素质。

一、对激励性评价机制的认识

在学校推行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为打破陈旧落后的教学套路,探索新型的高效课堂模式,我们在学习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东庐中学等课改名校经验的基础上,历经两年努力,逐步形成了“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把“师生合作,以导促学,共创生本课堂”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

经过改革初期教学质量的快速提高之后,我们发现:与国家的要求相比,我们的课堂教学仍然有很大差距;初期的热情过后,参与课堂的学生越来越少,又逐渐回复到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中。生本课堂建设进程呈现迟滞不前的状态。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们通过学生座谈、教师调研、校际交流等方式,终于找到了这种僵化课堂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原来,学生在长期的僵化呆板的传统教学模式下,已经形成了对课堂“不爱参与、不会参与、不敢参与”的习惯,养成了自身缺乏主动,事事依赖教师安排的缺点;虽然我们可以靠一时的激情暂时改变这种状况,但心理习惯却并不是单纯地靠教师号召动员就能彻底改变的。也就是说,生本课堂的建设并不是一声令下就能变成现实的,也不是靠三令五申的强制参与能够保证的。如果不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的改革,课改很可能就停滞在这个初级阶段上。如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课堂、实现生本课堂的常态化,成为我们课改中亟待解决的瓶颈性问题。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成立了“激励性评价机制”校本研究课题组,开展了以激励性评价机制推动“生本课堂”建设的实验探索,并取得了初步的经验。随后,以此为基础申报的课题也通过了河南省基础教研课题的立项。

二、激励性评价机制的特点与效用

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中用于处理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四者之间关系的核心理论。行为科学认为,人的动机来自需要,由需要确定人们的行为目标,激励则作用于人的内心活动,激发、驱动和强化人的行为。激励理论是业绩评价理论的重要依据,它说明了什么样的评价机制才能够促进业绩的提高。哈佛大学维廉・詹姆士研究表明:在没有激励措施下,下属一般仅能发挥工作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其工作能力可以提升到80%~90%,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3到4倍。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课程评价的改革,其具体表现形式是课堂教学评价的改革,具体体现在评价观念、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主体四个方面。班级教学管理离不了评价机制,但以往的立足点在于对学生行为的事后评价,无论是对优秀生的奖励还是对差生的处罚,都不能有效地发挥激励作用,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只有建立新型激励性评价机制,让事前引导与及时鼓励“两手都硬”;让班级各个类型的学生都看到希望,都有得到鼓励的机会,都得到及时的评价,才能使优秀生更优,中等生争优,并鼓励差生从一点点的表现良好向全面转优的方向努力,才能真正实现班级管理的人本化、高效化。

目前,激励性评价理论已经逐步在教育领域得以推广,并在一些课改先进的学校得到了长足的应用。其学生管理与课堂教学过程中,每一步都在有效地运用着激励性评价制度。

三、激励性评价机制对在生本课堂建设的推动作用

为深化课程改革,我们建立了与生本课堂建设相配套的激励性评价机制,作为学生行为养成的助推器。通过评价制度的激励功能,让学生及时看到自己的行为表现所产生的反馈,引导学生向积极主动的方向发展。推动学生文明守纪、积极学习、主动参与的氛围的形成,逐步由行为形成习惯,让习惯升华为素质。

生本课堂建设需要良好的课堂纪律,确保师生的精力都能集中于本课的学习中。我们首先对原有的课堂管理制度进行了改革,不再强调“不能……”之类的条款。而是把重点放在对保持良好秩序的学生的奖励。我们建立了课堂纪律积分管理制度,各个小组每天都对本组学生课堂纪律进行评价,凡是遵守秩序的学生都得到一定的积分奖励,而连续一周无违反纪律的,则给予“纪律保持奖”,每周汇总参与综合行为积分评定。

在这种评价体制中,体现了优差生平等的概念,着重鼓励学生做出好的行为。对于后进生也由以往的处罚威胁,改成了奖励诱导,每天都有与优秀生一样的得分机会;即使小有违纪,也只是不得奖励积分而已,只对极少数恶才扣分处罚。这种“变罚为奖”的措施经过试行,效果很好。一些缺点较多的学生,也为了得到奖励积分而自我克制,而我们对这种克制又给予奖励。经过不断奖励的强化,他们的坏习惯越来越少,好习惯慢慢养成。这样,就为生本课堂建设提供了秩序上的保证。

生本课堂建设强调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大胆发言讨论。如何打破学生被长期压抑形成的沉默惯性呢?只有让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平等参与课堂和获得奖励的机会,避免课堂参与和奖励的机会被少数优秀生垄断;才能形成争先恐后的局面,推动班级整体进步。我们在积分奖励制度的基础上,制定出合理分层、平等参与、优差生公平竞赛的差异化奖励制度。同时,通过评价制度的推动,让学生对枯燥的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激发学习动力;建立学习帮扶制度、小组合作制度,鼓励以优帮差,防止两极分化,避免学习气氛淡薄,差生无事可做,纪律难以控制的问题产生。

四、激励性评价机制在不同学科中的应用

在学科教学中的深入落实,是激励性评价机制真正发挥效用的保证。我们组织各科教师认真领会激励性评价机制的精神和做法,然后,以学科为单位,根据各学科内容的不同特点拟定出各学科的激励性教学管理方案。

通过激励性评价机制的点火、助推、加速作用,创设主动学习、积极参与、争先创优的课堂氛围,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鼓励学生“敢参与、愿参与、爱参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让学生渴望成功、能够成功、创造成功,形成学生发展的良性循环,促使优等生争当领头羊,争做辅导员;中等生走出平庸,力争上游;差等生拥有平等竞争的机会,看到通过努力获奖的希望,创设全员共进、平等参与的平台。

例如,英语学科就根据不同成绩学生的差异,制定了差异化评价制度。优秀生每记住一个单词奖励1分,中等生则奖励2分,而后进生则奖励3分;语文学科,也同样分组细化管理,对字词、课文、作文各类知识与技能归类量化;数学学科,则根据习题难度,分为基础题、提高题、选做题。通过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实行不同的完成奖励措施;基础差的学生得分变得容易,有便宜岂能不赚?优秀生固然基础很好,但得分难度变大,不得不加倍努力,不能落后于人。这样,各类学生都能同台竞技,调动绝大多数的学生把精力集中于学习中,课后积极预习、主动学习、课堂争先恐后、一比高下。我们通过这样鼓励学生的进步的方法,来强化学习过程、淡化学习结果。

综上所述,通过激励性评价机制改变传统的课堂管理思路,对学生实行引导为主、激励为主、分层奖励的管理方式,把批评处罚式督促措施改为奖励激发式。通过对学生行为的事前引导、过程中的及时评价、事后的综合评定,引导学生向积极主动的方向发展,逐步推动全班、全校文明守纪、积极学习、主动参与的氛围的形成,而集体环境将又进一步促进学生个体的进步,形成一个整体的良性循环。通过常规化、精细化、自动化的学习行为管理体系,进一步推动课改的深化与生本课堂建设。

作者简介:范凤堂,河南省沈丘县北城三中校长,中学高级教师,省级课题主持人。

参考文献:

[1]王志斌,赢在激励[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周峰,郑向荣.优质学校形成规律初探[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3]杨和茂.高效激励[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

[4]俞文钊.现代激励理论与应用[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5]苏伟伦.卓有成效的激励[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上一篇:为了一切学生 下一篇:钟情学校管理 体悟教育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