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课堂生成资源引领自主探索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时间:2022-04-02 01:51:54

发掘课堂生成资源引领自主探索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在科学与人文交融的教改大潮昭示下,数学教育也理应克服只见概念规律不见人的偏颇。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地、全面地看待学生,给予每个学生创造、表现、成长的机会,把人的持续发展作为课程关注的焦点。数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化价值。数学是一种语言,可以训练学生对世界进行精确、简洁的表述;数学是一种思想方法,可以训练学生推理,获得可靠的知识和培养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数学课程作为传播人类文化的基本方式之一,能够对人的全面发展发挥更大的促进作用。因此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生成资源是课堂即时产生,教师预想之外动态产生的教学资源,这种教学资源是学生真实体验的一种反映,是一种转瞬即逝的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自主探索是指学习主体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学习获得有价值的数学。由于生成资源是即兴的,灵动的,来自于学习者自身的,因而利用生成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使我们的教学课堂会勃发生机,学生会享受数学的无限乐趣。

一、优化学习环境,萌发生成资源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利用“错误”资源,让学生能过思考问题,几经碰壁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把思考问题的实际过程展现给学生看,让学生经过思维的碰撞,不仅要学会这道题的解法,更要学会这个解法是如何找到的。例如,在一节轴对称图形的认识课上,学生们兴趣盎然地学完了新课知识后,在完成课后的练习习题时遇到了这样一个情况,关于判断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的问题。有的学生说是,有的学生说不是,教室里一片争论声,一双双眼睛都看着我期盼着我一锤定音。既然学生提出了不同意见,何不将学生抛过来的“球”再抛给学生,让出现的问题转化成一种教学资源,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呢?我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去解决,鼓励他们的创新意识。有的学生动手剪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对折试一试,有的学生用小尺在书上画一画等等,活动中与同伴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迸发出了创新思维的火花。最后当他们终于讨论出了统一的正确答案之后,他们也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讨论,用学具操作等活动,他们终于找到了解答的方法。没想到书上的一个题目由于教师优化教学的环境、抓住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生成的有效资源,竟然演化出了几个不同层次,让学生想得更有价值,学得更有效。

二、利用生成资源,凝聚问题情景

课堂生成资源是否一定会成为探究性学习的问题呢?当然不是。教师要善于应变,及时捕捉来自学生的原始信息,迅速进行判断、分析,进行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提炼出有价值的研究主题,将问题情景呈现在学生面前。“价值标准”就是课堂教学的目标。如果生成资源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研究,可以加快目标达成的步伐,那么,教师要当机立断,加以利用,甚至改变预设的教学思路,相反,如果没有价值,或者与“目标”无关,则不能加以利用,否则会适得其反。

我上过一节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的数学课,课上我先让学生来说说已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学生们说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虽然还没有学习圆的知识,可说对了,我同样表示赞成。原来想就此拿出长方体让学生来比较它与长方形的不同,从而建立起立体图形的概念,可没想到,有一个学生提出了反对意见。“球也是平面图形。”是否应该马上就否定他的观点将学生拉回到教师预设的教学过程中来,还是听听这个学生的想法呢?我选择了后者。“你能说说你的理由吗?”“球是圆的呀!”这个回答出乎我的意料。原来他认为圆是平面图形,所以球也应该是平面图形。我决定索性放弃预设从“球”与“圆”入手教学立体图形。我将这个问题交给了学生,“球是圆形吗?”没想到班里学生虽然有不少反对可也有许多赞成。“那让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吧。”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其中不乏激烈地争论。在争论中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在思维的冲突中他们逐步达成了共识,同时对“平面”与“立体”这两个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就势顺水推舟,通过“圆”与“球”这两个与本课无关的知识点的学习揭示了“立体图形”的概念。

三、加强数学学习和实际的联系,让数学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

呈现了问题情景,就要展开探究活动,有效地进行探究活动,关键在于实践。教师要引领学生新身历练探究的实践过程,如猜测,凭借已有知识、经验对问题答案进行大胆猜想;假设,从多种猜想中选择最接近“真理”的作为假设;结论,做出探究结论;运用,运用结论解决问题。数学课堂的主阵地在课堂,但有些知识完全可以走出教室,在实际生活中“学习”,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知识对日常生活的重要性,体会到知识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这是做多少练习也达不到的。因此,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生活,深入他们的生活环境了解他们的需要和兴趣,有目的、有选择地把与学生最近的生活内容带进数学课堂,融入数学学习的探讨中。

总之,开发利用生成资源,凝聚问题情景,开展探究活动,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富有激情,富有挑战,对培养创造型人才颇有裨益。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走进孩子的心灵,因为孩子是一个个永远猜不完的谜,我们应该理性地研究课堂,课堂是一个个解不完的结。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性利用教材,给学生提供开放的、自主的、趣味性强的参与度高的探索背景,教师的教学应成为以学生个性发展为中心的育人行为,学生在这样宽松,自然愉悦的课堂中,个性得以释放,思维得以飞扬,这样的课堂带给学生的是情感、智慧和人格成长的甘甜雨露,将成为师生生命的绿洲。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城南小学)

上一篇:让我们的作业更有效 下一篇:实例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