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爱

时间:2022-04-02 01:52:33

母亲节又要到了,接下来又会是父亲节,“爱”这个字,将会在这个季节里不断地被提起。让我们谈谈有关“爱”的一些话题吧。

合肥少女毁

一件其实是发生在去年9月的“旧事”,因为微博的传播,前段时间成为全国关注的热点:安徽合肥一位名叫周岩的17岁少女在拒绝了一位男同学的“求爱”后,被这位男生当头泼上汽油并用打火机点燃……少女被烧成重伤,原本可爱的容颜顷刻间面目全非。

这真是一场噩梦!看到这样的新闻,如果你只是得出“早恋害死人”之类的结论,就未免太简单了。花季少年对异性产生爱慕之情,这太正常不过;追求而被拒绝,痛苦也是实实在在的。然而我想问,这“求爱不成便行凶”中的“爱”真的是爱吗?

如果是爱,你会把你爱的那个人看得比自己更重要,怎么可能舍得对TA施以毒手?这根本不是爱,而是一种“唯我独尊”“非我莫属”的占有欲,发展到极端就是“我若得不到,便不惜毁灭之,谁也别想得到”。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讲的一个故事:妈妈带着3岁的皮鲁去朋友家串门,回家后,皮鲁突然发现手里的一块糖果不见了,打着滚哭闹:“我要!我要!我一定要!”于是全家人倾巢出动,沿路进行“拉网式”搜寻,还在午夜12时硬着头皮敲响了朋友家的门……后来皮鲁长大了,喜欢上一个女孩,但那个女孩看不上他,他便拿起刀子割腕……被抢救过来后,他又开始绝食,父母劝他,他却只是恨恨地说:“我就想要她!要她!一定要她!”

据报道,这位行凶少年由于父母工作忙,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他的一位同学说:“奶奶太娇惯他了,(所以)他做这种事,同学们一点都不奇怪。”从媒体对这个男生的一些描述――比如经常在网上莫名其妙地骂人,喜欢挑衅别人,经常住酒店,和父母意见不合就离家出走,并发短信表示只有答应他的要求才回家,由此看来,他非常符合“放纵型溺爱”下成长起来的孩子的特征。

又是“爱”!

一个毁容,一个必将背负刑责,有人说这是“爱的代价”。我想说的是,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但并不是所有被人叫做“爱”的东西都是真正的爱。

母亲劝儿进国企:沉重的爱

天底下的父母都是爱孩子、为孩子好的――即使不是“无一例外”,“例外”的情况也是极其罕见的。但有些时候,真的爱,也会显得过于沉重。

今年3月,《重庆晨报》报道了这样一件事:27岁的冉希杰在重庆读完大学后留在当地工作,而他的老母亲3年里10次来到重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劝儿子回河北老家的国有企业去工作,因为母亲觉得国企是“铁饭碗”;儿子想按自己的方式生活,不愿接受母亲的安排,这位母亲便开始跑到儿子的单位去闹,跑到儿子女友的单位和家里去闹,满大街贴“寻人启事”,甚至擅自卖掉了他重庆住所中的电脑、衣服和被子,逼他回老家……结果是儿子一再被迫辞职,和女友分了手,于是,这位儿子拒绝再接听母亲的电话,一对原本贴心的母子就此“反目”。

母亲很伤心:“还不都是为他好,为何儿子就是不能理解我的苦心?”然而她依然很执著:“我不放弃,总有一天能够说服他。”唉,可怜天下父母心!

同学,你觉得冉希杰应该作何选择,是继续坚持“漂”在重庆打拼,还是听母亲的,回家去过稳定的生活?其实,不管旁人怎么认为,都代替不了冉希杰自己的选择,不是吗?母亲深爱儿子,希望他过得幸福,然而她忽略了,当一个人被剥夺了选择权,哪怕是以爱的名义,幸福已经离他很远了。

告诉你一个“秘密”:几乎所有父母都设想过自己孩子的未来。不过好消息是,像冉妈妈那么“极品”的毕竟是少数。如果有机会,你不妨和父母聊聊,听听他们的想法和理由,然后在这些成长的日子里,自己慢慢地想,慢慢地在心里把你未来的轮廓勾勒出来――理解父母的爱,带着他们的期望,努力走自己的路。

教室接吻被开除:与爱无关

在江苏徐州一所职业学校读书的小张和一位女生因为“公然在教室里接吻”,被学校断然开除。这件事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很多人指责学校的做法“简单粗暴”,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当然也有人认为,都什么年代了还对学生的谈恋爱行为处以“极刑”,做过头了。

但是我认为,在这件事上,学校有权开除小张,而小张确实有错。

很难接受这个说法吗?且听我慢慢道来。首先,职校不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对学生作出“开除”的处罚并不违法。其次,校有校规,你可以质疑和批评这些规则,比如联名给校长写意见书,向主管部门反映,或者诉诸媒体,但在规则改变之前,你必须遵守它,就算它不够合理――这是关于规则的“游戏规则”。而小张“犯事”之日,恰恰是该校对于相关规定三令五申之时,张同学“挺身撞枪眼”的行为,只能说明他打心眼里就没把“规则”当成一根葱。

在崇尚“自由”的美国,中小学里都有细致而严格的校规,学生入校第一天就要学习校规,连家长也要认真阅读并且签字,从一开始就树立按规则办事的观念。一般来说,够得上“停学”乃至“开除”的行为包括两类:第一类是携带危险和违禁物品进入校园,比如刀子、烟草、酒精饮料、帮派符号等;第二类是“行为不检点”,比如不少中学就严禁在校内接吻、搂抱,甚至牵手。

像小张这样十六七岁的中学生谈恋爱到底算不算得上“犯错”,这也许是个可以讨论的问题,或许有人认为这是一种“个人权利”,但是在教室里当众接吻,就已经超出“个人权利”,而进入了“公共领域”,因为它会给别人带来不好的影响。举个例子,吃东西当然是一种正当的个人权利,但国内外许多城市都明文禁止在公交车上吃东西,就是因为它已经不再是你一个人的事了。

当然,我说这所职校有权开除小张,并不是说他们做得“很对很好”,起码一点,只规定了“学校如何处罚”而没有“学生如何申诉”的规则是不完善的规则,但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对我们来说,这件事其实可以成为一个不错的“公民课”案例,它的关键词不是“早恋”,不是“接吻”,而是“规则意识”和“公共意识”。

・有话说・

【本期新闻话题】《华商报》报道,一位叫张蕊的13岁女孩在西安街头因为等不到妈妈而向路人借手机,但没人肯借,她伤心地哭了。在该报记者的见证下,张蕊再一次体验“街头借手机”,结果10人中只有4人肯帮忙,体验完之后张蕊又哭了。她说,从幼儿园到中学,老师一直教导自己要乐于助人,但遇到的现实“怎么和学校教的不一样”?

欢迎登录锐角网(www.省略)搜索“比较锐的锐角”,参与话题讨论。

小小新lol:

张蕊同学真是一个单纯善良的孩子!其实她的困惑我也曾有过,后来跟妈妈认真地谈了一次,慢慢地就想通了。学校老师教的,很多时候是“应该怎样”,而不是“现实是怎样”。现实中总有一些坏人利用人们的善良来行骗,所以对陌生人保持一定的戒心是完全合理和必要的。张蕊不必失望,请继续做一个乐于助人的善良人,只希望同时要学会保护自己。

我是根啊:

世界不像童话那么美好,但也没那么糟糕。你看,10个人里面不还有4个人愿意帮忙吗?要看到光明面。而且我看了一下详细报道,其中有些人不是把手机直接借给张蕊,而是叫张蕊把妈妈的电话号码告诉他(她),由他(她)来打――我觉得这样既帮助了别人,又聪明地保护了自己。对张蕊和我们来说,这其实就是生动的一课:如何做一个聪明的好人。

一米阳光:

世界上有好人,有坏人,也有冷漠的人,你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其实老师教得没错,因为只有更多的人成为好人,世界才会变得更美好,否则就会变得更“不好”。每个人都在改变世界,张蕊同学有她的坚持,她正是因为不想屈服于社会的冷漠,才将此事诉诸媒体,来唤起更多人的关注与反思,这不也是一种努力吗?

・我看见・

【90后炫书】

近日,一篇题为《我家没有宝马车,只有藏书数千卷》的帖子在网上“火”了,发帖人“重庆苇子”是一名正在备考的高三女生,她在网上“炫”的是18岁生日那天父母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她的几千册图书。她说:“君子固穷我不穷,别人炫富我炫书。”

她这一“裸”的“炫耀”行为引来无数人赞叹,有人说:“有藏书的家庭比有宝马的家庭少很多,这是一个民族的悲哀……现在有年轻人炫书,说明还有希望。”

【捡破烂买房】

最近,14岁美国女孩维娜・图法诺花了1.2万美元买了一套房子,买房款的一半是她通过“捡破烂”赚来的――维娜经常跟着做房产经纪的妈妈去看房,看到很多被业主遗弃的旧物,征得业主同意后,她从中捡出一些有价值的转手出售。

现在这套房子以每月600美元出租,维娜说,她很快就可以还清向妈妈借来的另一半房款了。

【学术猫】

风景秀丽的苏州大学被“喵星人”占领!一个“苏大喵喵军团”的相册日前在网上走红,相册的主角是混迹于苏大校园的流浪猫们。瞧,这位名叫“文成公主”的猫妈妈带着孩儿们一起来听课了呢。

上一篇: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阅读 下一篇:新课改下的理想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