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语文课堂气氛的策略

时间:2022-04-01 04:52:53

营造语文课堂气氛的策略

【摘 要】 当前语文课堂气氛十分沉闷。要改变这种情况,需要从语文除了工具性外的人文性着手,分析影响课堂气氛的三要素:教师、学生和文本,采取情意策略,创建师生双方的合作,对文本“因材施教”,应用多媒体技术来营造和谐的语文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自主创新的精神,促进语文教育改革的发展。

【关 键 词】 语文;课堂气氛;人文性;和谐

由于国外新的教育思想对传统教育观的冲击,相关学科理论如心理学、哲教育学对于语文教学的影响,语文教育自身发展的内部要求,以及社会发展对于语文教育革新的要求,人们对于如何办好语文教育又进行了新一轮的思考和讨论。语文课堂作为语文教育实施的平台是研究当前语文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新课标也对语文课堂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使语文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又要注重学生心智的培养和人文意识的培养。但我国目前的评价制度,中考和高考仍以知识和技能为主,应试教育仍有较大的市场,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学生家长都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了语文的人文特性。为了较好地掌握知识,取得好成绩,教师反复地强调知识点,而学生则是被动地反复学习知识点,语文课堂气氛十分沉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降低,甚至学生逐步丧失了主动探索和自主创新的精神。

语文作为一门学科除了工具性外,还具有人文特性。语文课堂气氛呆板、沉闷既与它的人文特性不相符合,也不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语文教材中收集了成百上千名作家的不同的作品,涵盖古今中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浓厚的人文气息。从语文教材中,不仅能反映个人的思想、情感,而且能反映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集体思想、情感和文化特色。语文不应单单作为识字和交际的工具,而应成为知识、思想、情感以及审美的集大成者。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不应该是呆滞、沉闷的,而应该是和谐、活跃、生动的。那么将如何营造良好的语文课堂气氛?我们应首先对语文课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来制定策略。

“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过程汇总教学双方共同活动的特定空间,它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活动参与的双方,影响着课堂气氛,而且文本以及教学内容也影响着课堂气氛,这三方面的因素对于课堂气氛的影响是较为根本的。教师作为课堂气氛的调节者,对于营造课堂气氛有很重要的作用。不仅他采取的教学方法会影响课堂气氛,而且其个人气质、性格、情绪也会影响学生的情绪,影响师生双方在课堂上的互动。而学生作为课堂的参与者,他们不时被动地吸收外界的知识,并且能感知外界的一切。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情绪影响着课堂气氛。一个对语文不感兴趣的学生对语文是较难产生良好学习情绪的,也不会积极参与语文教师的教学活动。有些时候学生对于教师的喜爱也会迁徙到对于学科的喜爱,因此对于语文的学习兴趣也多少与教师的个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联系在一起了。学生的情感是教师调节的根本着眼点,但学生的情感容易受到教师的影响。师生因素在所有学科课堂上都是不可忽视的人为因素。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具有更鲜明的人文性,教学内容包含了古今中外的文化,并引起人们对于情感、思维、审美的三重关注。

在语文教材中,不同的文本具有不同的情感基调和思维方式。文本的情感基调可以说是教师调节课堂气氛的出发点,教师能依据不同的文本营造不同的课堂气氛。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雄奇激昂,不仅有对于人生的如梦的感慨,而且有深厚的历史沉重感,教师设计的课堂气氛应该是激昂活跃的。而同样是苏轼的词作《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表现出了不同于前者的对于亡妻的追怀的深情,教师应营造深沉温情的课堂气氛。文本的丰富性奠定了语文人文性的浓郁,它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具有丰富的人文特色。在文本中,学生不仅可以了解中国的人文特色,也能了解外国的人文特色。

教师、学生、文本这三个因素影响着语文课堂气氛。作为人为因素的师生双方,应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课堂交流中共同体验文本中的情感、思维和审美。语文教师应着眼于文本的情感基调,注意学生的学习情绪调节课堂气氛,而学生则应采取合作的态度去配合语文教师的教学活动,共同营造语文课堂气氛。

鉴于以上的分析,从教师、学生、文本以及语文的人文特性整体出发,应采取情意策略创建好的教学情境来营造语文课堂气氛。“基于情意原理的教学策略,就是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努力保持学习热情以提高学习成绩的策略。”在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应从文本出发,以充沛的情感、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去感染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语文教师对于文本的体会不应是从教参与教案的解读来定位文本的情感基调,而是应该对文本投入自己的情感,用心品味文中情感、思维与美感。只有教师在理解了文本之后,才能较好地将情感传达给学生。学习本身是渗透性的。对于语文教学,语文教师应注重情感思维的渗透,通过潜移默化和情感的迁移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情绪和学习语文的兴趣。

而如何将情感传达给学生的较有效的方法则是创设教学情境。在语文课堂气氛中,中学生的心理因素极大地影响了语文课堂气氛,教师应对他们的心理多加理解来开展教学活动。创设问题情境又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随着教师的引导对文本进行深入地体会和思考,通过不同角度的问题设计,开拓学生的思维视角和探索精神。创设帮助情境可以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感情,个人的想法,培养自信心。不同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引起学生对于文本思考的兴趣而且也能培养他们灵活、理智、应对不同教学情境的能力。在教学情境的设计中尤其是问题情境的设计中,语文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主动性以及质疑精神的培养。

那么从作为人为因素的师生双方来看,应在师生间建立一种合作互动的对话关系。人在一切社会活动中都占据了主体地位,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没有人参与的活动是称不上社会活动的。教师和学生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双方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如果双方采取的是不合作的态度,那么课堂教学是难以开展下去的。在师生双方的合作中,应倡导互动、对话与平等,教师要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察或认识学生,而不是通过自己的臆测去评判学生,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则也应该采取积极配合的态度去参与教学活动,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愉快地交流。

双方合作关系的持久与加强,需要倡导乐学。其实,学习语文本身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因为语文有浓厚的人文气息,包罗了众多的知识和文化。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应该倡导乐学,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爱好语文自然会在课堂上积极思考问题,与语文教师愉快交流。如何使学生乐于学习语文:一是文本教材丰富,贴近学生的生活;二是语文教师讲授得法,课堂气氛良好。可以说乐学与良好的课堂气氛是互相促进、互相影响的。乐学本身就是在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中感染出来的。

作为非人为因素的文本而言,本身蕴含了不同的情感基调、思维方式以及审美样式。针对不同思想、情感的教学内容,应采用“因材施教”的原则。这里的“因材施教”并不是以学生为对象的,而是针对教材文本而言的。语文教材中选取了丰富多样的文本。不同的文本不仅具有不同的特色,并各有所长,而且其情感基调也大不相同。语文教师应根据不同文本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营造不同的课堂气氛,加强达到教学效果。如在学习《白杨礼赞》时,教师应营造一种庄严、肃穆的课堂气氛。白杨在寂寥的黄土高原中挺立,它的笔直与高大展现了一种坚强不屈的精神。在学习这片课文时应引导学生去感受白杨庄严肃穆的美。而在学习《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时,教师应营造一种柔美、静谧的课堂气氛,将曲曲折折的荷塘在月色下的柔美展现给学生,而不时激情澎湃地进行赞美。虽然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文本的情感基调大体上是固定统一的。教师应在怎样的文本情感基调上营造怎样的课堂气氛来感染学生。

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活动中的应用有助于课堂气氛的营造。现代社会,多媒体技术已应用于社会的各个角落,学校也积极兴建了多媒体教室。语文教师应积极利用这一设备来营造良好的语文课堂气氛。在这之中涉及到了其他(下转15页)(上接13页)学科,如音乐、地理、历史等与语文学科的交叉性。如在讲《再别康桥》时,教师可以在朗诵时配上优美的音乐感染学生,让他们体会诗的美和康桥的美,也可以在讲解前将搜集的康桥美景展示给同学看,激起学生对康桥美的共鸣,让学生对徐志摩对康桥的依依不舍之情能有更深的体会。教学多媒体技术采取了多种学科的优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活动丰富多彩。

“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真实的任务和学习领域内一些日常活动或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兴趣。语文有深厚的人文气息与历史、音乐等多个学科均有交叉。因此在语文课堂上,应积极采用多媒体技术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参与意识。但是还须注意的一点是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应适度。过量使用多媒体技术将有可能使学生过分关注多媒体展现的相关知识而忽视主体知识的学习。

以上四种方法从人的层面、文本的层面、技术层面以及语文的人文性出发,提出了营造语文课堂气氛的策略。因为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而具有人文特性,所以在具体的操作方法上应带有语文特色,应与其他学科有所区别。语文课堂气氛的营造不仅需要教师的辛勤设计,也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良好的语文课堂气氛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加强教学效果,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探索精神,促进教学改革向素质教育的方面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文彦,蔡明.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张承明. 中外语文教育比较研究[M]. 云南: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

[3] 袁振国. 当代教育学[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 姜厚粤. 论语浅悟[M]. 山东:齐鲁书社,2004.

[5] 陈黎明,林化君. 二十世纪中国语文教学[M]. 山东: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

[6] 高伟,王辉. 优化语文课堂气氛初探[J]. 教育科学,1994(1).

[7] 肖北京. 语文课堂气氛的几种影响因素[J]. 江西教育科研,2004(5).

上一篇:如何进行英语创造性阅读教学 下一篇: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