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满教对蒙古族传统祭祀的影响

时间:2022-04-01 02:37:30

萨满教对蒙古族传统祭祀的影响

摘 要 蒙古族至今保留了一些祭祀仪式,包括祭天、祭火和祭敖包等。笔者认为这些祭祀仪式来源于远古蒙古人对萨满教的推崇。成吉思汗信仰萨满教,也从元朝起将萨满教推向高潮。萨满教中对于自然力量的崇拜和治病救人寻找灵魂的独特理念,催发了各类祭祀活动。至今在蒙古族中仍然保留的多种祭祀活动,就是源于对萨满教的崇拜。然而,现在的祭祀活动只是保存了祭祀活动的形式,却于曾经的中心思想分离,因为萨满教更是关注于人的灵魂,从人内心中的分离感中寻找统一。

关键词 萨满教 蒙古族 祭祀 传统

中图分类号:C950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萨满,也作珊蛮。最早阐释萨满的中国学者是南宋《三朝北盟会编》的作者徐梦莘,他说:“珊蛮者,女真语巫妪也,以其通变如神。”在通古斯语中是“智者”、“晓彻”的意思。蒙古语为孛额,回纥牟羽可汗是此字转音。有人释义萨满为“情绪癫狂的人”、“精神狂躁疯跛者”,萨满教崇拜多种自然神灵和祖先神灵。

1蒙古族信仰萨满教的历史

萨满教在蒙古游牧民族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来源于原始社会对神灵对天地的崇拜,更起源于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古代游牧蒙古族在迁移中,由于经常会遇到恶劣的天气状况,常常会有人生病,生病的人往往被认为是失去了天地赋予的灵魂,为了使病人找回力量和使灵魂完整,需要有人能够跟天地沟通,找回病人破碎的灵魂,渐渐的,这种具有能和天地沟通的力量的这类人被称为萨满。

萨满教是原始宗教,成吉思汗在蒙古人历史中的地位无人能及,成吉思汗常年打仗,在他身边的一位道士告诉他自己听到了天地的对话,说成吉思汗能够完成蒙古族的统一大业。后来成吉思汗则信奉萨满教,崇拜“长生天”,在多年的战屡生涯中一直依赖萨满,认为从萨满口中能够听到上天的旨意。直到元朝,萨满教在蒙古社会占统治地位, 成为封建统治者的意识基础。对头顶上那片永恒蓝天的无限崇拜成为统一的蒙古王朝初期一切祭祀的起点。同时皇室对萨满教的推崇、一系列花样繁多的祭祀方式,逐渐将萨满教推上高潮。举国上下,无论是皇亲国戚还是普通百姓,都对天地万物有灵的萨满教深信不疑,皇室祭祖、祭太庙、皇帝驾幸上都时,也全部都由萨满教主持祭祀。

2萨满教的核心教义

萨满教的核心教义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①万物都有灵魂;②万物互相依赖;③万物皆是神圣的。

传统萨满教义上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占据了整个教义核心。人也是属于自然,人类生病的原因在萨满教被认为是缺乏了自然力量,或者换一种说法是与原本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力量分离了,产生了漏洞,在这个时候,不必要的力量有了入侵空间。因此治愈疾病的方法就是呼喊灵魂归来,呼唤所失去的力量归来,将曾经拥有的力量重新统一。根据患者的症状,如果认为是“外来的鬼”致病时,在大门外或村边上生起篝火,萨满在篝火边“跳神”,并做象征性的射击,表示“驱鬼”。

在萨满教中认为,人的灵魂等同于生命力。萨满教认为,人类由各种灵魂或生命力所合成――这也就解释了何以人类会有碎离感。以印地安Coinibio族为例,Coinibio族认为,人体的每一个部分都有一个灵魂,疗愈就是去找回失去的那个灵魂。

3至今保留的蒙古族祭祀传统

至今蒙古族人仍然保留了许多当时的祭祀传统,其中最为典型的是祭“腾格里”、祭火、祭敖包。

祭“腾格里”,蒙古语音译,意为“天”。蒙古族萨满教观念之一。指上层世界,即天上;又指主宰一切自然现象的“先主”;还包含“命运”的意思。祭“腾格里”是蒙古族重要祭典之一。关于蒙古族的祭天,《元史》中说:“元兴朔漠,代有拜天之礼”。每年都要举行祭天的仪式。古代,蒙古族祭天,先要树起神竿,蒙语叫“玛尼杆”高约束4-5米,粗0.2米,多用桦木、松木。杆顶上安有铁制的长神,祭祀时,在蒙古包前,先要树起二根神竿,二根之间扯起一条绳,挂红、黄、监、白、绿五面彩旗,有的挂上经幡,绣上六字真言的梵文。有的还把干净的肉挂在竿上,然后洒马奶、谷物等,并对天祝祷,祝祷时所祈求的事,往往由萨满或年长者作为上帝的旨意而传达给群众。后来萨满教不祭,祭天活动由萨满主持。他们祭天的供品有乳制品和肉制品,摆在供桌上,直接上供祭天。这项活动,由男萨满(波)率领,呼叫天的祷词,众人相合。据《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说“木和黎吉我以天神所选之谶兆”。古代蒙古族祭天无的时间,一般都选择在四月、八月、十二月等月份。《元史》关于元朝蒙古族皇帝祭天的记载,以这几个月者为最多。除一般的祭祀之外,特殊情况也要祭天,如忽必烈在中统二年亲征北方室,就亲自“躬祀天于旧桓州之西北”。天旱祈雨时也祭天,《黑鞑事略》和《辍耕录》中皆有关于向天祈雨的记载,其法是“惟取净水盆,浸石子数枚而已,其大者如鸡卵,小者不等,然后默咒。”后来此俗一般人家都在农历年三十夜里举行祭天仪式。

蒙古族平时也要对天神表示敬意。逢年过节,每次宴请,举杯祝酒、食肉都要先敬天,然后才能吃喝。蒙古人认为天有天神,赋于生命的;地有地神,它是保佑人畜平安的。天神、地神,都被格外地受到尊崇。祭天分以传统奶制品上供的“白祭”和以宰羊血祭的“红祭”两种祭法。近代东部盟旗的民间祭天活动,多在七月初七或初八进行。

祭火,蒙古族的牧民、猎民十分崇拜火,这是因为他们的祖先笃信具有自然属性和万物有灵观念的萨满教,认为火是天地分开时产生的,于是对“渥德噶赖汗・额赫”更加崇敬。祭火分年祭、月祭。年祭在阴历腊月二十三举行,在长者的主持下将黄油、白酒、牛羊肉等祭品投入火堆里,感谢火神爷的庇佑,祈祷来年人畜两旺、五谷丰登、吉祥如意。月祭常在每月初一、初二举行。此外还有很多有关火的禁忌反映蒙古人对火的崇敬,如不能向火中泼水,不能用刀、棍在火中乱捣,不能向火中吐痰等。

祭敖包,祭敖包是蒙古人自古流传下来的宗教习俗,在每年水草丰美时节举行。敖包是石堆意思。即在地面开阔、风景优美的山地高处,用石头堆一座圆形实心塔,顶端立系有经文布条或牲畜毛角的长杆。届时,供祭熟牛羊肉,主持人致祷告词,男女老少膜拜祈祷,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祭祀仪式结束后,常举行赛马、射箭、摔跤等竞技活动。敖包祭是蒙古人为纪念发祥地额尔古纳山林地带而形成,表示对自己祖地的眷恋和对祖先的无限崇敬。这一信奉萨满教时最重要的祭扫仪式,现已演变成了一年一度的节日活动。

据《蒙古秘史》记载,蒙古人安葬祖先的地方不叫“敖包”而叫“也可嘎扎日”,也就是祖茔地或祭祀祖先之地。如今的乌珠穆沁旗蒙古人仍保留着“也可嘎扎日”这个称呼。蒙古族祭敖包是很真诚的,按照习惯,平时,每次经过敖包,都要口念:“俺、嘛、呢、叭、咪、哄”六字真言,向敖包上投石3枚,以敬三宝。有的还献上钱财,供以酒肉,有的剪下马鬃、马尾系在敖包顶的幡杆上。住在敖包附近的牧民,挤完奶或早晨喝第一杯茶之前,要朝敖包的方向洒几点奶或茶,以表示敬意。

4萨满教从形式上教义上影响了蒙古族至今保留的祭祀礼俗

蒙古族传统的祭祀活动祭天、祭火及祭敖包等会一直流传下去,搜寻这些祭祀活动的根源,我们可以发现萨满教对自然力量的崇拜才是祭祀的初衷和本源。萨满教从形式上、内容上广泛影响了至今蒙古族的祭祀活动。祭天、祭火和祭敖包等习俗从源头上讲还是来源于对自然力量的崇拜。

蒙古族现如今保留的各种祭祀活动,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已经越来越失去了当年原始的含义。内蒙古大草原随着游牧业越来越少,虽然蒙古族人至今仍然保留着祭天、祭火、祭敖包等习俗,但缺乏与大自然之间的真正交流,也违背了萨满教的原始含义。

从远古的祭祀活动中,萨满教充当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万物有灵,崇尚天地万物的思想在祭祀中也有极为重要的体现。不但表现出原始部落族人对自然力量的崇敬,也表现出他们相信人与自然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祭祀仪式发展到如今,虽然是从对天地的崇拜中衍生出来,却已经缺少了与大自然的非语言的沟通。现代社会造就了文明,在人类文明的旅途中,是不是有些时候也忘记了灵魂深处的归属感。返璞归真、追求内心的真正声音,是除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仪式习俗之外,真正该面对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何娟娟,贺群莲.谈萨满教对蒙族舞蹈的影响[J].岁月(下半月),2011(5).

[2]呼和.论萨满教对蒙古社会的影响及其衰落原因[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

[3]叔志红,哈斯巴根.满族和科尔沁蒙古族萨满教造型艺术的比较――以神服、神器为例[J].美术大观,2011(11).

[4]王红川.内蒙古科尔沁蒙古族萨满教剪纸文化初探[J].美术观察,2011(9).

上一篇:利益与路径:税法中“合理商业目的”的反思 下一篇:论高中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