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中考题引发的教学思考

时间:2022-04-01 02:00:55

一道中考题引发的教学思考

在近期的一次学生检测中,参与考试的一千多名学生中,一小问的得分率仅有0.2%.这么高的失分率,引发我们对教学行为的思考.笔者对该题进行认真的分析和调查,结合学生当时解题时候的思维过程和错误思路,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

原题是2010年扬州市中考物理的一道实验探究题,在这道探究题的最后,出现如下一问:小明又制了一些肥皂液,他用吸管向空中吹出肥皂泡时,发现美丽的肥皂泡总是先上升后下降,你能帮助小明解释原因吗?

针对这样一道解答题,学生的错误答案有以下两种.①肥皂泡受到人给它的吹力,使得肥皂泡上升,当肥皂泡不在受到吹力之后,肥皂泡由于受到重力作用而下降.②肥皂泡由于惯性先向上运动,而最终由于受到重力而下降.

正确答案和分析:首先学生没有去想象吹肥皂泡情景的意识,吹肥皂泡的过程是一个缓慢而温柔的过程,我们给肥皂泡吹的力并不是让肥皂泡上升,而是让肥皂泡慢慢的变大,在这个变大的过程之中,我们口中吹出的气体是热的,密度稍小于空气,导致整个肥皂泡受到的浮力大于肥皂泡自身的重力,导致肥皂泡上升,而肥皂泡上升过程中,气体的温度会慢慢降低,体积会变小,导致浮力变小,小到一定程度肥皂泡就会下降.其次学生没能从受力分析角度来分析这个肥皂泡,肥皂泡由原来的静止到上升,再由上升到下降,运动状态的改变,其实是受力大小的改变.再次,这是一个情景分析过程,这个情景过程,对于每位学生而言,他们都玩过,但是却不能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去分析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值得物理教师反思的一个问题.

错误原因:在学生印象中,物体之所以上升,是受到向上的作用力,而后下降是受到重力的原因,而且学生在长期的强化训练过程中,对生活中常见的惯性现象进行过强化训练,而在学生的思维中形成了思维定势,学生解题的过程中缺失了必要的情景设想,缺失了必要的情景分析,更缺失了将物理知识和实际情景相联系的思维途径.

教学反思及策略:针对这种教学现状,必须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在目前的物理教学过程中,很多情况下误入以下几个教学误区,下面就误区及解决策略作以下几点归纳和分析.

(1)重点难点强势突破.对于课程标准和教材说明中出现的重点和难点的环节,教师的突破方式是循环式采用题目进行突破,通过统一类型的题目进行强化训练,让学生对这类题目达到过目即会解答的“理想效果”,还有些老师还自夸是良好的变式训练.

(2)懒于创设情景.很多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自己省力,怕给学生在课堂中创设必要的情景,怕做必要的实验,或者担心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课堂不能掌握,实验的实际生成效果与教师原先预设的情况相差太大,直接影响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或教学目标的达成.

(3)不能换位思考.教师在课堂教学或者习题讲解过程中,完全凭借着自己的原有的教学经验,或者凭借自己对教材和题目的理解,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和预设的学生错误原因来讲解给学生听,学生被强势的接受教师的思维模式、理解方式,而自己原本的思维困惑却没有得到解决.

针对这种教学误区,要在教学环节中,注意提升以下几点.

(1)重点难点的科学突破.重点难点的突破主要要切合学生的思维断点,从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站在学生的立场,结合学生原有的物理知识基础和物理实验操作技能,在老师的巧妙科学的引导下,让学生大胆的去思考、分析、交流、探究、实验、讨论,最终将重点难点突破.比如,在苏教版《机械效率》的学习过程中,第一个重点和难点是帮助学生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教材的设计是“再探动滑轮”,教材的设计非常科学合理,学生原有的知识与层面已经探究过动滑轮,已经知道动滑轮中力和距离的关系,在这个基础上,应该让学生通过原有知识与基础,再去探究动滑轮对物体所做的功和拉力对整个动滑轮装置所做的功,通过几组数据的测量,学生不仅发现动滑轮对物体做的功都小于拉力对整个动滑轮做的功,从而理解了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而且在学生的实际测量过程中,学生也会发现拉升物体时,如果不做匀速竖直向上运动的话,弹簧测力计示数是变化的.这样的重点难点突破,效果远好于题海战术,且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在学生遇到新题时,不会形成思维定势,反而会切合实际地思考.

(2)拓展思维空间.思维空间的拓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在新情景之中进行思考,这些情景无论是视频情景、实验情景、还是问题情景,学生会展开丰富的想象.比如,人向前走路时,脚受到的摩擦力是静摩擦力,且方向是向前的,是行走的动力.为了让学生理解,可以让学生站起来走一下,把走路的动作放慢,让学生从自己亲自走路这个情景之中,感受到自己如果要向前走的话,自己的脚必须给地面一个向后的作用力,且不能打滑,这个力就是静摩擦力,方向向前,是促使人向前运动的动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思维在情景创设之中得到有效的提升.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空间就被拓展,学生再遇到新的物理问题时,会自己创设类似的情景,最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3)以学定教.换位思考的本质就是以学定教,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考虑学生真正不会的地方.从学生的思维断点出发,切实帮助学生突破他们困惑的环节.比如,学生遇到这么三题就开始困惑.

1.当人远离平面镜时,人在平面镜中的像将(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小明用一个水平方向的力推静止在地面上的桌子,小明未能推动桌子,这说小明的推力摩擦力(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3.小明站在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上,请问小明的脚底是否受到车对他的摩擦力?

这三题是很多学生容易出错的,出错的缘由并不是学生不理解平面镜成等大的像,也不是学生不理解二力平衡时,平衡的两个力是相等的,也不是学生不会受力分析.学生错误的原因是在学生的原有思维中就形成这样三个错误印象,一是他们在远离平面镜时,他们确实看到自己的像是变小(本质是视角变小),二是学生原有认识就是推不动是因为力量不够的原因,其本质是学生的推力小于这个物体的最大静摩擦力.三是学生认为被汽车拉着运动,汽车肯定给我一个向前的摩擦力,不然我不会前进.其实这个摩擦力只有刚起步时有,而一旦做匀速直线运动,运动状态不变,说明受平衡力.因此在引导学生解决这类问题时,不能用原先的理论知识来反复强调,而应该从学生真正的错误原因出发,切实解决学生的困惑.

应试教育虽然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但是科学巧妙的解题指导,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度,让学生在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去解决遇到的各种题型,帮助学生注重知识和技能与实际问题的结合应用,帮助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而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能满足各个层面学生的实际需求,满足每个层面学生的发展.

上一篇:两道关于“基因的抑制作用”题目引发的思考 下一篇:初中物理学习的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