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国家审计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时间:2022-04-01 12:16:40

试论国家审计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一、我国国家审计的基本特点

(一)国家审计的独立性强

一是组织上的独立性。审计机构是单独设置的,不隶属于其他任何部门或业务机构,独立于被审单位,与被审单位在组织上无行政隶属关系。二是工作上的独立性。审计机构与人员不直接参加日常的经济计划与管理工作,独立开展工作及作出审计结论,提出处理意见,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三是人事上的独立性。审计署审计长由总理提名,全国人大会议表决任命;地方各级审计机关主要负责人,由政府主要负责人提名,地方人大常委会任命。而且下级审计机关负责人的任免调动,要征求上级审计机关意见。四是经济上的独立性。审计经费是独立的,列入财政预算,由各级政府承担,保证其执法的独立客观性。

(二)国家审计的强制性大

一是主导地位上的强制性。国家审计在业务上对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进行管理、指导和监督,是不以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的意愿为转移的,构成了国家审计在整个审计组织体系中主导地位;二是审计立项上的强制性。国家审计立项是以法定程序和自我工作需要为主要依据的,而不受被审计单位和其他方面的左右和干涉;三是审查权限上的强制性。国家审计机关依照国家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也表现出国家审计的强制性;四是审计处理上的强制性。被审计单位倘若不执行审计决定时,审计机关可采取相应措施使审计结果得到强制执行。

(三)国家审计的权威性高

一是规范国家审计行为的《审计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处于较高的地位,是对《宪法》相关规定的具体化,在规范国家审计监督制度方面,是仅次于《宪法》的国家法律;二是审计机关与审计人员根据《宪法》规定直接在各级人民政府的主要行政首脑的领导下,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并向其负责报告工作,使国家审计具有权威性;三是审计机关不但可以对各级政府机构、国有大中型企事业单位进行监督,还可以对财政、税务、金融、工商行政、物价、海关等专业经济监督部门进行“再监督”,使其监督工作更具有权威性。

(四)国家审计综合性广

国家审计是综合性的经济监督部门,一方面具有监督面广的特点,它通过对综合反映经济活动的财政、财务收支进行审查、鉴证、评价,从不同侧面、不同环节上监视着经济活动的运行轨迹,在宏观调控中发挥着其他经济监督无法替代的综合性作用;另一方面具有监督层次广的特点,不仅可通过大量的微观审计,直接督导微观主体依法开展经济活动,促进宏观调控措施在微观层次的落实和微观经济效益的提高,而且能够通过对广泛的微观审计活动的综合分析,向决策部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促进宏观调控的改进与完善,间接提高宏观经济效益。此外,国家审计还可以对专业经济形式各业务范围内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与再监督,形成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经济监督网络,加之在审计监督的过程中,国家审计监督具有独立性强、强制性大、权威性高的特点,使国家审计监督具有一定综合协调作用。

二、我国国家审计发展的基本趋势

(一)注重审计目标的效益性,即从财务审计向效益审计过渡

今后我国国家审计的定位,主要是三大块:第一块是财政审计。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和决算审计、行政事业审计、农林文教审计、社会保障审计、环境保护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都是财政审计的组成部分。发展趋势是实现审计重点的转移,向收入与支出审计并重发展,并最终过渡到以支出审计为主,对支出审计由合法性为主向合法和效益性审计并重发展,并最终过渡到以效益审计为主;第二块是金融审计。金融审计从大的方面来讲也是企业审计,今后主要围绕怎样提高金融资产质量、防范金融风险的问题开展金融绩效审计;第三块是企业审计,包括工交、商贸审计。自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为主真正向《审计法》规定的资产、负债、损益审计过渡户由合法性审计为主向真实、合法、效益性并重转变,当前企业财务收支真实性审计是基础和前提,应放在首位,今后在真实合法的基础上,对国有企业进行全面的经济效益审计。

(二)审计方法和手段的科学性智能化,即实现从手工操作向计算机审计过渡

目前我国的审计还处于制度基础审计,有的地方甚至仍采用原始的账项基础审计,并且毫无风险意识,这根本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对现代审计的要求。审计手段的智能化,主要是括计算机在审计中的运用。这就是李金华审计长所讲的“人、法、技”中的"技"问题。目前,我国审计在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方面,不仅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明显落后于被审计单位利用计算机的现状,处于滞后状态。为了迎接信息技术的挑战,审计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已日显紧迫。国家审计部门要在这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审计中广泛采用电算化的方法,使计算机在审计查证、分析性复核、审计信息的收集、传递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要逐步实现办公自动化,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即计算机技术)作为国家审计的必要手段,提供准确的数量充分的信息,以达到决策科学合理,促进经济活动合理化的目的。

(三)审计实务和执行的规范性,即审计工作进一步规范化、法制化、制度化

从总体上看,现在审计署制订了38个审计规范,《审计法实施条例》也颁布了,应该说国家审计的法制化、规范性建设已经初步形成。但面对审计环境的变化,还有差距,还要加快改进、完善,这就是李金华审计长所讲的“人、法、技”中的“法”的问题。因此,跟踪分析审计服务市场,了解社会的要求及其变化,使审计提供的职能作用更有价值,以此作为审计规范和审计准则制定的方向,保障我国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当前在审计实务执行过程中受行政长官的言语和口头文件影响,而法定的基本工作任务却往往被忽视。国家审计发展将更多体现现代审计的思想、观念、概念(如内控了解、测试、审计重要性、审计风险、审计抽样、审计质量控制、职业道德、法制责任等),技术性和可操作性将更科学化、系统化。在审计准则方面除保持国家审计的特殊性外,将在与社会审计相同部分内容方面协调统一,并与国家审计准则接轨,为我国国家审计的进一步发展奠定高起点。同时,发展方向由对形式和程序的规范向注重内在质量和内容的规范转变,由模糊定位的审计评价向有量化标准的审计评价转变,以规范审计管理、业务人员的行为,从而改变审计质量因审计业务水平的差异和思维方式不同而难以达到理想的要求,对审计质量的考核和控制因无硬件性的衡量标准而流于形式的状态。审计实践中,对时过境迁的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有悖的法律条文应及时调整和建立严格的审计质量责任制,来加强规范化建设。

(四)审计服务向多维审计方向发展

充分发挥国家审计的优势和职能作用(监督、鉴证、评价三大职能作用),实现宏观服务层次上的突破,是国家审计发展的又一个基本趋势。在审计立项上,由“微观――宏观――微观”的思维方式向“宏观――微观――宏观”的方式转变。从宏观经济约整体态势,结合本地区和部门的经济特点,紧紧围绕“两个转变”,来找准审计方向和重点,并以审计重点为轴心合理确定审计覆盖面,根据审计中发观的问题,修正对宏观的认识,确定今后的章计项目。在条块分割审计的基础上,向加大行业联审方面转变。随着经济的发展,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突破了行业和地区的限制,不断流动和组合。对此,如果审计仍以分工为标准,孤立地、非系统地监督某一行业、某一地区的经济活动,就难以找到系统运行的症结。因此,在行业审计分工的基础上,实行部门专题的联合审计,是国家审计的一个发展方向,这样便于发现区域性的问题。由单纯的微观审计向微观审计与宏观监控相结合转变,在微观审计过程中,注意将微观审计对象纳入宏观监控目标的坐标系中考察,揭示其发生的偏差。同时,在微观审计的基础上,做好后勤总体会成工作,充分利用审计接触面大、信息多、资料实的优势,对审计资料作出全面系统的分析,从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中得出某一时期该地区经济状态的宏观的结论。在审查财务收支的基础上,向管理体制与内控制度、风险控制的有效性审查延伸,最终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体现监督深度广度上的突破。从审计形式来看,由事后审计向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并举转变,更好地发挥审计工作对经济建设的保护和建设性作用。

(五)以人为本,体现审计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人”是第一位的。当前存在审计人员素质不适应,一是指导思想不适应。就事论事,缺乏宏观意识、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二是知识、技能、手段不适应。因此,各级审计机关都应重视审计人员素质的提高。第一,要活化“存量”,提高业务素质。即抓好现职人员的专业培训,更新知识,使之适应审计现代化这,个发展趋势约需要,引导审计人员认真学习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相关的经济知识,培养宏观思维意识和立体思维方法,从全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历史的各个层次观察分析问题,使国家审计更具有权威性、宏观性和引导性,掌握计算机审计等现代技术,及时了解各项改革精神,使之具有较高政策水平和业务水平。第二,要提高政治素质。要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每一名审计人员只有运用邓小平理论的立场、方法、观点,实事求是分析工作存在的实际问题,才能在复杂的审计环境中高屋建瓴,把握全局,抓住问题的本质,使国家审计真正在财政经济活动过程中起到监督、鉴证、评价作用,提高服务质量。第三,要提高执法水平。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成熟伴随着法律法规的日臻完善,审计人员必须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强化法律意识,做到懂法、守法、执法。同时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审计人员素质的这一发展趋势,既是审计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为实现审计现代化提供可靠的智力保证。

(作者单位:弋阳县财政局)

上一篇: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的漏洞何在 下一篇:挪用专款现象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