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追问,为课堂着彩衣

时间:2022-03-31 04:15:19

提问+追问,为课堂着彩衣

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须教有疑”,提问就是通过巧妙的激疑设问,使学生心中产生疑窦,引起积极的思考;而思考,是学习深入的源头,启迪知识的钥匙,沟通智慧之路的桥梁。

课堂提问是有备而来,然而适时的追问却是即兴为之,既是教师仔细聆听的结果,更是教师智慧之花的绽放。作文课的提问,更是对老师的一种考验。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双边活动,这其中,教师的“导”起着关键作用。大教育家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也认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问是深入的阶段,是长进的桥梁,是触发的引信。教师的责任应该是使学生无疑而有疑,有疑而思解,解题而心悦。

作文,一向是学生最为头痛的事,难怪校园流行着这样的说法:“作文作文,说起愁人;想说不写,中考逼人;真的写起,甚是急人。”确实,作文一直是学生头痛,老师迷惘的区域。老师课堂提问,就来了个实话实说,“你喜欢作文吗”,学生当然有苦必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米(材料)也无从组织”、“语言干巴不优美”……一个字“难”,“作文,想说爱你不容易”。一句流行语,拉近了师生距离,一句简单而又贴心的问句:我们今日就来化不容易为容易,大声说上“作文,想说爱你也容易,行吗?”学生跃跃欲试,情绪被激发出来了。一位学生习作被推荐交流:“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推移,我的心里犹如万只蚂蚁在爬,又好似烈火焚烧一般,既难过又着急。额头的汗也不知流了多少。期盼的双眼凝望着河面:‘为什么还没有船?’话虽这么说,可心里却总希望下一刻,船就会出现。门外的芦苇随风摇曳,透过缝隙,恍惚中,仿佛有一只灰色的大篷船正向我驶来,定眼一看,那只是芦苇的影子罢了。唉!”同学评定为最佳心理奖,教师并未就此罢手,而是紧接着追问一句:“我想问一下,你为什么能有这样的心理?”“平时我比较喜欢打篮球,而且出去的话会和家长说一声,但是有的时候因为要学习,家长会不同意。看到别人去打篮球,心里会特别着急。所以有这样的感觉。”“你心理描写能刻画得这么细,因为你有切身的体会。”老师适时的追问让学生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作文素材怎么来,方法路径一清二楚。

能够启发思维是衡量提问质量的标准之一。北京市特级教师刘福增认为提问要给学生“留有余地”,留给学生“发散思维的空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精心设计的提问,能够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捕捉到有用的信息,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完《皇帝的新装》,我组织学生写作文《钓鱼》。“你喜欢钓鱼吗,钓上鱼的感觉怎样?”学生,尤其男生有话说开了:准备鱼饵、带上鱼竿、找好河塘……“真需要做如此充分的准备吗?今天有两个骗子,他们就钓到了好几条大鱼,想知道他是如何钓的吗?”不仅与文本资源紧扣,同时还将文章立意挖深。学生立马就讨论:四月一日,我钓过大鱼,把一位同学骗得真真切切;那天,我还被骗呢,不过,那可是善意的;去年去常州玩,被骗后,至今还后悔莫及呢……见学生打开了话匣子,这篇作文已不是无米之炊。这里老师一个巧妙的提问就化解了学生的难题,这样的作文课,学生也不会望而却步了。

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精心设计提问,把作者、教师、学生三条思路揉在一起,像一把钥匙去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并有意识地为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引导启迪他们领悟所学知识。曾听过一堂作文课,教师布置作文题《父亲的味道》,是跑鞋的味道、汗味、油味、烟味……看得出学生只是在面上徘徊。老师及时追问一句:“除了用闻,还可以用心体味呢?”“父亲很会开玩笑,他一回家,家中充满了快乐的空气,父亲是火的味道。”“是盐的味道。”“为什么呢?”“父亲在家地位高,就像烧菜的盐。”“父亲就是家里的顶梁柱,家庭这份汤,缺了盐就没滋没味,而有了盐,这生活的味道才可口、美味。”恰当的追问,促发了学生的思维,更是师生智慧之花的碰撞。

语文教材中有的作品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有的作品为学生展现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和多彩的自然现象,有的作品能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有的作品能锤炼学生坚强的意志……。这为我们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作文素材有了,如何将已有的经典成为学生的经典,教师的提问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主导作用;有效的提问是揭开面纱,及时的追问更是投下一粒石,激起千层浪。

上一篇: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下一篇:中学作文教学之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