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货会越早开=市场反应能力越慢?!

时间:2022-03-31 04:07:50

订货会越早开=市场反应能力越慢?!

问题并不在于订货会开了几次,问题在于订货会离适销季节究竟有多近。

对于以备货式生产为主、定位在大众化、以量取胜的中国服装品牌来说,要学会快速反应,提高单店业绩和店内平效,首先要学会在铺货时做到“适时适量”。

所谓“适时”,就是货品到门店既不要过晚,也不要过早;所谓“适量”,就是门店的货品既不要过少,也不要过多。

这便是美国纺织服装联合会提出的快速反应的基本要求。

为什么要向快速反应转型

美国纺织服装业提出快速反应,有着当时深刻的历史背景。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经历了一个经济快速发展期,各行各业都享受到了这一繁荣。企业生产多少就能卖掉多少,结果形成了生产型的经营文化。企业的重点都放在扩大规模,进而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上。

1969年,费舍在加州开了一家服装店,经销Levi牛仔裤。1974年,推出自有品牌GAP。自此,与蒸蒸日上的美国经济一道,踏上了问鼎全球服装品牌零售额冠军的征途。

GAP的经营之道非常简单:产品主要为经典款式,然后用“名人+广告”轰炸市场。对于经典款式,只要广告有“轰炸效果”,就不用担心消费者不买,可以放心提前生产。为了保证广告效果,GAP全部广告都自己制作,不委托外部的广告公司。

GAP的策略非常成功。强劲的经济增长,二战后人口快速增加,加上差不多囊括了所有美国传奇人物的广告,让GAP的开店速度几乎撵不上需求。1974年GAP创立,两年之后,GAP已有204家店。之后,店铺数量就以几何速度爆炸增长,直到有一天成为全球销售规模第一的零售服装品牌。

不过,最近10年以来,美国经济的高增长不再,消费者的购买力不如以前,什么都不愁卖的好时光一去不复返,但时尚的传播却越来越快,消费者对价格变得敏感,却比以前更渴望买到时尚的款式。

时间开始对服装业的经营者形成巨大压力。

面对潮流转向,节奏缓慢的GAP显得有些不知所措。2000年,GAP开到3018家店,门店开始饱和,连媒体都惊呼“美国究竟能买下多少条卡其布裤子?”

(卡其布裤子是GAP一款经典产品)

消费者开始厌倦没有新意的经典款式,GAP不得不尝试推出时尚些的产品。不过,提前半年生产的节奏却非朝夕可改,这让GAP的时尚化更像一场押宝游戏。2002年,GAP主打一款“低腰裤+花上衣”组合,夸张的低腰设计显然太前卫了,习惯经典款式的顾客根本接受不了,GAP只好灰溜溜地把货收回仓库。

“少款式、大批量”的经营方式开始没落,“多款式、小批量”的经营方式成为朝阳。

知道这段历史,就不难理解当时美国的纺织服装业为什么要向快速反应转型了。

不过美国服装生产商协会没料到的是,虽然快速反应的种子在美国发芽,开花结果却是在遥远的欧洲。后来,西班牙的ZARA、瑞典的H&M成了快速反应的佼佼者。

同美国在上世纪60年代后的繁荣一样,中国在改革开放后,也经历了30年高速增长,这让中国的服装企业享受到了一段发展的好时光,所有企业都把开疆拓土、扩大规模当成第一要务。如今,中国正踏入下一个温和增长的30年,中国的品牌服装企业也很快就会面对昔日GAP同样的挑战。

更加严峻的是,中国的品牌服装企业还远没长到GAP那样强大,就已被迫要和ZARA、H&M、C&A这些平价时尚、快速时尚的服装巨头同场竞技了。

为什么订货会在不断提前?

组织的系统升级,遵循的是生命进化的规律,而非神迹降临的突变,是一系列微小甚至难以察觉的改进,累加到最后得到一个大成果。

我们在安装有四个螺孔的盖板时,总是分别渐次拧紧四个螺丝,而不能先把一个螺丝一口气拧到头,这样做的话,其他三个螺丝就拧不上了。那些尝试快速反应的服装企业,多已有一定规模,其变革路径要受制于组织历史、员工队伍和产品现状。

对于以备货式生产为主的服装品牌,要把适时适量做到位,首先当然是在适销季节开始前,把货品铺到门店,抓住全部适销时间窗;其次是季中能够做到识别畅销品,快速补货。

企业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郎咸平研究品牌服装专卖零售业,得出结论说这个行业的本质是“前导时间”。要做到适时适量,自然应从前导时间人手。不过,很多企业很难一步做到位。对它们来说,确保季前铺满100%的终端,有一个更简便的法子,那就是提前开订货会。

以闽派男装来说,原先春夏新品订货会一般11月份开,但2009年,九牧王、七匹狼、柒牌等都是在9月便已启动订货会。秋冬订货会也明显提前,过去是6、7月份开,现在普遍春节一过便开始了。

订货会提前让生产和配送有了更充裕的时间。七匹狼总经理特别助理蒋祖昶就公开坦承:“的确,订货会召开的时间在不断提前,主要的原因是为了让生产有更充裕的时间。”但是,订货会提前也意味着从订货到正式销售间隔得更久,这相当于拉长了前导时间。更短的前导时间意味着企业更灵活,更长的前导时间也就意味着企业更迟缓了!

这听起来像一个黑色幽默:订货会开得越早越积极,就意味着对市场快速反应能力越差!

这点我们可以从产品设计上找到佐证。七匹狼一直梦想做“中国的POLO”,但当它的订货会开在POLO前,那肯定半点也参考不上自己的标杆。当引领潮流的国际品牌还没有公布看法,闽派男装已经生产完产品,这只说明它们的产品设计并无时尚坐标。

同时,订货会开得过早,作为买手的经销商也没法提供区域市场的流行前瞻。

于是,不约而同地,各家的产品设计都成了当年的GAP: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固守经典,千年一面。

比如,2009才子秋冬男装的设计开发思路,归纳起来就是四个兼顾:“南方与北方市场兼顾;城市和城镇市场兼顾;传统与时尚市场兼顾。不同消费对象兼顾”――这近乎于打官腔!这个思路说了等于没说,即便原文照用到2020年,也挑不出错来。但今年的新品和去年有什么不同?消费者肯定看不出来。

追求四平八稳的背后,反映的正是快速反应能力的退化。为了避免发生GAP“低腰裤+花上衣”的失误,只好让产品都成了“卡其布裤子”。这些企业正在重走GAP的老路,这份年复一年的平淡迟早会让消费者厌倦。

订货会的“早”和快速反应的“快”,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后者才是行业的未来。

缩短前导时间

应该说,第一个提前开订货会吃螃蟹的企业,是尝到了甜头的。

当只有一家提前召开订货会时,它确实比其他对手多了一点独特。不过,当大家都一窝蜂地提前,就让这个招数臭了街,还让这个招数远离适

销季节的负面性,显得格外惹眼了。

对于大多数中国服装品牌而言,走的都是靠规模获利、靠量取胜的路子。这样的盈利模式,只能追随时尚,而非引领时尚。即便是巅峰期的GAP,也做不到在奢侈品牌引领的流行趋势之外,让消费者接受“低腰裤+花上衣”,更不消说与GAP差了不止一个数量级的国内品牌了。

既然眼下还只是超市里的一杯酸奶,就不要以哈根达斯的冰激凌自居。

企业之所以提前召开订货会,其实想的是躲开打通研产销衔接梗阻的付出,就能在市场上轻松领先对手一步。可当大家都开始提前订货,结果就还是谁也没比谁早一步。竞争到此,缩短前导时间就成了绕不过去的坎儿。

没有灵丹妙药可以一夜之间缩短前导时间。有厂家尝试把一年两次订货会改为四次,春、夏、秋、冬各开一次,觉得这也算快速反应。不过只要订货会还是同样远离适销期,每季产品的前导时间就还是一样没有缩短,企业并不会因为把两次分成四次就直接变得敏捷。

相比之下,另一种思路更值得肯定些。比如虎都男装,每一个单季到来之前,在常规的订货会之后,会另加一个补单订货会。4月召开今年秋冬新品订货会,到9月各种趋势明朗后,再举行一次冬季补单订货会,作为4月的补充。相比于4月的订货,9月补的货前导时间大大缩短了。只要企业把内部9月补单的流程、动作,方法记录下来,形成标准推广,这个能力就在企业沉淀了下来,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就也较以前有所改善了。

所以说,问题并不在于订货会开了几次,问题在于订货会离适销季节究竟有多近。

企业提高快速反应能力,缩短前导时间,提高单店业绩和店内平效,是一个能力逐步积累、成效逐渐释放的过程。

拿H&M来说,它大体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1947年刚创办时,它只是一家传统的备货式生产为主的服装零售商,走的是薄利多销的路子,少款式、大批量、低价格。这个经营之道让H&M扎下了平价之根。

第二个阶段:当具备了一定实力,部分为了适应1964年开始的海外扩张,款式多才能覆盖多个国家的口味,部分为了应对1 975年诞生的ZARA

ZARA的快使消费者对时间更挑剔。H&M开始打造快速反应能力,以单店业绩为中心,改进每个细节,缩短前导时间,直到缩短为21天,从此形成快速之干。

第三个阶段:2004年,H&M与香奈儿首席设计师、时装皇帝卡尔・拉格菲合作,推出联名限量款,引发轰动。此后,H&M每年都与一位顶级设计师推出联名限量款。如今这道每年的招牌菜甚至比某些奢侈品牌还引领时尚。这为H&M缀上时尚之叶。

与卡尔・拉格菲合作时,H&M在海报打上“平价也时尚!”邀请麦当娜代言的限量款,H&M更是直接在宣传彩页明码标出“29.9欧元”。可以说,60年的不断改进,才有了H&M今天的根深、枝繁、叶茂,成为了一个兼顾平价、快速和品质的服装业巨人。

所以,企业要实现快速反应,需要有步骤地实现一系列转变,否则,很容易流为对快速反应的僵化模仿。这要求企业结合自己的实际,从适时适量的要求出发,得出对整条价值链上各环节的分解目标,然后利用管理体系和考核体系,把目标落实下去,从而对快速反应的瓶颈环节形成管理压力,以压促改,积累点点滴滴的进步,一步一步缩短前导时间,在渐进中,逐步提高企业的灵活性。

国内那些已有一定规模的服装品牌,大致处在H&M的第二个阶段。这时,转变的牛鼻子,是缩短前导时间;转变的缰绳,是铺货适时适量的要求;而单店业绩和店内平效,就是那头牛。

上一篇:卖不上价的心理陷阱 下一篇:步步失算的产品新鲜度竞争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