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分层教育理念 科学设计数学作业

时间:2022-03-31 03:54:02

运用分层教育理念 科学设计数学作业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推进,小学数学的作业设计现已成为衡量数学教学质量的一项指标。小数数学教师要从学生的天性特点出发,以提高作业有效性为目标,科学地设计出有趣、实用、精简的多样化作业,并在分层教育的理念下具体实施,为激发学生数学潜能、改善教学质量提供动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作业布置;科学设计

数学作业是数学教学过程的辅助内容,它不仅能够起到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作用,也是数学教师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的主要途径。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科学地设计小学数学作业,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数学。

一、运用分层教育理念,增强学生自信

不同学生在数学基础和学习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传统作业“一刀切”的模式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得优生的能力发展受到限制,而学困生由于做题吃力,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这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均衡发展。所以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在“分层”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来进行作业设计和评价,来改善这个情况。

(一)分层建组

分层作业的前提是将学生分层,教师应首先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然后才能根据他们各自知识基础的深浅、学习态度的好坏和学习能力的高低等将其大致分为A、B、C三个层次。这可以通过平常的教学观察,作业和测试反馈以及家访等途径来实现。然后再根据这个划分来编排座位,A组同学与C组同学组成同桌,起榜样作用,并在学习中为C组学生提供一定的帮助,推动全班学生的共同进步。

(二)分层设计

教师依据课堂教学的要点和学生作业的反馈情况,加强作业针对性,安排分层作业,题目具体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必做题,二是选做题。必做题是对知识的基础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掌握最基本的单元知识解题能力,三档学生都必须完成。而选做题则相应地分为ABC三个层次:C组作业与是课堂例题相关的基础知识练习,重点掌握数学基础概念和公式的运用;B组作业在此基础上增加一定难度,出题方式较灵活且更注重对综合能力的考察;A组作业则具有更强的拓展性,多以开放题型为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作业分层设计使得每组学生都能完成作业,获得了成就感,提高了自信心,进而激发各自的学习动力,逐渐缩小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差距。

(三)分层评价

不同层次的作业当然又要有配套的分层评价体系,所以在作业评价上,教师仍要坚持差异性原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对C组学生要加强关注进步,即便作业情况不理想,也要给予鼓励,帮助他们分析总结自己的问题,慢慢提高能力;对B组学生则实行全批全改,发现问题及时更正和指导;而A组学生则主要通过评语来肯定他们的能力,并鼓励他们去研究更深层次的知识。分层作业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和作业付出的充分尊重,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达到教与学的最佳效果。

二、提高作业趣味性和实用性,为学生减负

(一)让作业变得有趣

兴趣是我们做一件事的最大动力,数学作业若能成功激发学生兴趣,想必完成的效率和效果都会有所改善。例如,将作业设置成闯关题。教师可把布置的应用题设置成闯关题,将上一题的答案设置成下一题的已知条件,这样学生只有成功计算出了上一题的正确答案之后才能进入下一题的解答,有益于增加作业趣味性,激起学生的挑战欲望和做题动力。但是同时存在的风险也较大,只要一题做错,后面的题也会跟着错,所以需要学生足够细心。不过以此来给学生施压,让他们得以更加重视自己计算的正确性,从而更专心做题。

(二)让作业变得实用

作业的主要任务是要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升能力,所以在添加趣味的同时也不能放松其内容的实质性。例如,在作业中将数学知识的应用与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作业更具生活性和意义性。下面是“比例”课时中的一个作业设计:妈妈去水果店买西瓜,老板挑好的西瓜是1元/千克,但是包熟包甜,自己选的话就是0.7元/千克。妈妈自己挑了3个,共重10千克,三个西瓜的重量比为8:7:5,其中最小的那一个不熟不好吃,那么请问妈妈这次买的西瓜亏了没有?继而学生就根据所学的比例知识算出熟的西瓜的重量,按照1元/千克算出妈妈应付的钱,这样一对比就知道妈妈有没有亏了。这使得学生今后在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就能够回忆起曾经做过的题,施展能力来解决。所以数学教师务必结合生活现象来进行数学作业的设计,为学生选择实用性的题目,为其更深入地理解数学、掌握数学、应用数学提供条件。

(三)让作业变得精简

在国家教育改革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逐渐过渡的进程中,过多的作业长期霸占学生的课余时间,让学生无暇进行其他文体活动,是阻碍素质教育发展的一颗绊脚石。现今,新课程改革进行中,小学高年级学生如果还是单纯依靠加大作业量来巩固学生知识和促进能力的提升显然是不科学的,还应重视作业质量。所以数学教师在布置高年级的数学作业时,一定要对作业数量和作业内容做一个明确的规划,在布置基本的习题外适量加入一些提高能力的作业,在作业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加大考验难重点知识的习题在整个作业中的比例,以此来提高作业的针对性,在达到启导、巩固、检测等目的的同时使作业变得精简,为学生减负,保障学生不丧失做作业的耐心。

三、设计多样化的作业类型,激发学生兴趣

要真正提高学生做作业的热情和兴趣,教师还应充分利用小学生追求新鲜感的心理,开发更多新颖的数学作业形式,使作业变得多样化,来保证作业的完成质量。

(一)自主型作业

数学作业从设计、选择到布置、批改整个流程都是由教师一手操办,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教师对学生作业情况的全程操控,但为了响应新课标的号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多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一些自主创造性的作业。例如,在求图形的面积、体积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画出具体的图形,或自由给出已知条件进行计算,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短板去设计题目,目标明确地提升自己的解题能力。

(二)探究型作业

要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开发和探究能力的提升,教师可在作业中适当增加探究性题型。例如,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学习当中,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去寻找生活中存在有比例关系的数量,然后自己通过统计、实验等方法找到他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得出他们到底是成正比还是反比,以及造成这种关系的原因。通过这样的探究性练习,可以使学生对“比例”有一个更为直观的认识,而且在自己的主动探究下生成的知识其记忆的时间也比较持久,切实提高作业的有效性。

(三)实践型作业

学生学习数学的根本目标是要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去解决问题,所以数学学科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很高,若只有简单的书面形式的作业,很难让学生形成直观的体验,尤其是对图形的学习。因此,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师需设置更多的实践性作业,来帮助学生提高其动手实践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三角形这部分知识时,让学生找找生活之中的三角形,并分别指出其中的等边三角形和不规则三角形,然后让他们将找到的这些三角形带到课堂上来与其他学生一起分享研究,辅助课堂教学。或是,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之后,教师给学生提供硬纸板、剪刀等材料,让他们根据题目中所给出的面积、体积条件等自主设计并制作出符合条件的立体图形。这种实践性较强的作业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开发数学思维,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手和脑结合起来学习数学。

(四)叙述型作业

这是一个比较具有突破性的数学作业模式,其具体的做法是让学生将自己每个课时的预习情况、听课情况、作业情况和复习情况等一一记录下来,分析和总结自己在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对自身的期望并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在根据这个目标不断规范自身的学习行为。这可以使学生更多地关注到自身在数学学习中的成长和进步,自觉地查缺补漏,同时对观察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也有一定的帮助。

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数学教师要从传统的作业模式中挣脱出来,将学生作为作业布置的主体进行科学地作业设计,让灵活高效的数学作业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巩固课堂教学,真正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

[参 考 文 献]

[1]牟晨娣.新课改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浅探[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16).

[2]刘改梅.小学数学作业布置与批改方式优化研究[J].大众科技,2011(11).

上一篇:浅谈初中几何证明“四阶段”教学模式 下一篇:生活化思想应植根于数学教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