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谋实干 率先崛起

时间:2022-03-31 01:41:35

我们九江市委从实践中体会到,领导发展是执政能力最重要的体现,提高执政能力的关键在于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善谋发展。

发挥优势谋发展,培植特色经济

特色经济是一个地区形成核心竞争力、强大支撑力和全面带动力的重要因素。我们按照“发挥优势、特色取胜”的思路,重点培植基础较好、特色鲜明、前景广阔的产业,努力把潜在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使特色经济不断发展壮大,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

首先是打好“沿江牌”,兴建临江工业带。九江是江西唯一的沿江开放城市,拥有152公里长江岸线。我们抓住“长珠闽”地区传统制造业向内地梯度转移的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发展重化、纺织、汽车、船舶制造、建材等五大临江工业,沿江兴建了一条支撑全市经济的工业带。这两年新上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50个;发展骨干企业40多家,并做大一批龙头企业(其中九江石化年上交税收达8亿元,亚东水泥年生产规模达400万吨);沿江区域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分别占全市的71%、72%。

其次是打好“庐山牌”,做强环山旅游圈。九江境内的庐山是世界文化景观、世界地质公园和中国十大名山之一。我们依托庐山品牌,整合旅游资源,构建了以庐山为龙头、各景区景点相辉映的大旅游经济圈;在高起点规划的基础上,拿出优质旅游资源招商引资,加快了景区景点的开发;大力改善基础设施,规范从业人员行为,优化了旅游环境;发展特色旅游,推出精品线路,创新促销手段,开拓了客源市场。这几年庐山接待游客人次和旅游收入逐年增长,位居全省第一,九江也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魅力城市。

其三是打好“商埠牌”,搞活城区物流业。历史上九江是江南商业名城,曾为全国三大茶市、四大米市、五口通商之一。近年来,我们按照“城内大商场,城郊大市场,城外大货场”的发展思路,加快了市场的建设和培育,已建成华东建材、南方稻米、京九批发、鄱阳湖水产等四大年成交额20亿元以上的大市场。同时,加大港口资源整合力度,理顺港口管理体制,制定优惠政策,引进外资建设大型物流中转储备中心和临港物流区,做大做强现代化物流企业集团,逐步把九江建设成为辐射湘、鄂、赣、皖四省的现代区域性物流中心。

统筹城乡谋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统筹城乡发展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九江是一个传统农业区,78%的人口在农村,而且县域经济相对薄弱。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以壮大县域经济为切入点,大力推进县域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经过几年的努力,县(市、区)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分别保持了20%、10%以上的增幅,2004年县县财政过亿元,4个县财政超2亿元。

一是培植支柱产业。九江有水面5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2.9%,自然资源丰富。我们根据湖区、郊区、山区的特点,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培植支柱产业:山区重点发展药材、竹子、蚕桑,湖区重点发展特种水产,郊区重点发展蔬菜、花卉、药材。目前,全市建成了55万亩环鄱阳湖特种水产基地、20万亩毛竹基地、11万亩蚕桑基地、40万亩精品蔬菜基地、60万亩优质棉基地等十大优质农产品基地。

二是加快城镇化进程。城镇化是推动农村工业化、促进农业产业化、做强县域经济的重要着力点。我们坚持把加快城镇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头戏”来抓,不断增强城镇的聚集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突出发展10个县城和20个小城镇,形成城市和中心集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格局。一是采取鼓励措施扩充城镇人口:对户籍、用工和土地使用制度进行改革,取消外来人口和农民进城的各种限制,鼓励边远山区、湖区、库区的群众移民进城。二是建好工业园区,拓展城镇规模。现有的13个县级工业园区绝大多数在县城规划范围之内,既是经济的增长点,又是县城的新区。在工业园区建设中,着眼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土地、集约开发,优化了土地资源配置。三是搞好基础设施,完善城镇功能:走“专家规划、社会建设、政府管理”的路子,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用市场的手段经营城镇,逐步实现基础设施的社会化建设和商品化使用。

三是解决好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为群众增收创造条件。这两年,我市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其中的大部分用在群众身上,尤其是用在扩大就业、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和帮助群众致富方面。具体地说,我们重点抓了“一解二帮三改四建五助”。“一解”,就是破解农民致富的难题。针对农民在增收过程中存在的信息、资金、科技、市场四大难题,倡导全市各级干部联系农户解决问题。全市有1.1万名机关干部主动用工资为1.2万个农户担保贷款近5000万元,被担保农户人均增收20%。“二帮”,就是帮助农民解决大病治疗难、贫困子女上学难的问题。为此,我们制定农村大病救助制度,财政安排专项救助金,并随财政增长每年相应增加,逐步使困难农民得了大病有钱治;建立健全“奖、贷、助、补、减”的助学体系,使每一个困难家庭的子女上得了学、读得起书。“三改”,就是农村改水、改厕、改陋习。“四建”,就是建设再就业商城、再就业农业园、再就业工业园、再就业一条街,为入城、入园、入街的下岗职工提供贴息贷款,减免房租、税费。“五助”,就是在全市广泛开展万名干部“一帮一”扶助、再就业援助、特困热线救助、困难学生资助和社会互助。所有这些举措,都取得了较大成效。

利用民力谋发展,扶持民营经济

九江过去发展不快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民营经济的发展有所忽视。现在,我们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经济工作的一个重点,大力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近两年来,新增民营企业1620家,民营经济上交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由不足20%提高到3/1强,2004年民营经济上交税收比2003年翻了一番多。

一是创优环境。市场经济条件下,好的环境对资本有着强大的吸附、激活作用。环境搞好了,群众创业有条件,投资有回报,扩张有空间,就会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近几年,我市通过建立备案审核、超时默认等审批制度,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开展行风评议,把评议权交给企业主,对行风无记名投票,每季度评一次,评议结果与干部任用、奖惩直接挂钩,改善了部门服务质量;对干扰、破坏企业生产经营秩序的行为予以严惩,优化了企业的外部环境。特别是市委直接督办、严肃查处侵害企业利益的典型案件,使投资者更加坚定了在九江投资创业的信心和决心。“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由于环境的改善,我市民间投资积极性空前高涨,外地投资者也纷纷看好九江,民营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二是拓宽平台。我们大力鼓励支持民营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以参股、收购、租赁等多种形式参与国企改制,同时引进了美国卡博特公司、新加坡金鹰集团、中国化建巨石工厂、台湾远东集团等知名企业,裂变重生了赛得利化纤、亚东水泥、九江玻纤等一大批骨干民营企业。

三是扶强大户。我们采取领导挂点帮扶、银行授信支持、专家科技联姻的方式,扶持民营企业大户的发展。全市重点培植十户税利过亿元的大户,每个县(市、区)新上一个投资5亿元以上的大项目。对纳税大户、投资大户、创汇大户、安排就业大户在科技三项经费、技改项目贴息、农业产业化基金、高新技术发展基金等方面给予倾斜。

(作者系中共九江市委书记)

上一篇:发展工业 壮大财源 下一篇:生产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