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文本―中学生阅读教学圣地

时间:2022-03-31 08:58:58

立足文本―中学生阅读教学圣地

“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目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如何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更好地为三维目标服务,我以为其主阵地仍然在文本,其核心仍然是以教材为核心划出学生想象创新的圆圈。

一、脱离文本―阅读教学实现

与中考的过滤仍在,长时间因袭的习惯难改,一些语文教师对编者煞费苦心编定的六本教材的课堂文本阅读的作用和价值认识不足,或远离文本,架空分析;或漠视文本,以练代讲;或弃置文本而代之,课外阅读,语文知识讲座忽视了课堂教学中文本对于人的个性发展的不可替代的积级作用,因而走进了文本教学的误区,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学生被带到老师和“教参”那里,如看风景,只看到导游图或导游,没看到风景,结果只能是徒劳往返。这样的话,学生的想象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既没有了支点,有何以放飞呢?

二、追本溯源,东西并起---立足文本的依据

西方接受美学认为,文本是相对理解和接受者而存在的,文本对于读者来说是一个无限开放的世界。由此可见,没有学生对文本的真正参与,真情体验,真切感悟的阅读教学是何等的荒谬!反之,离开了特定的审美客体“文本”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活动。就特定的文本而言,老师和学生都是读者,老师的主导作用就是要把学生引导到文本中去,让他们从中接受熏陶,感染,发挥想象,创造。同时,作为文学文本“不只是表面句子所构成,还有体现在话语中的深层意义”,文学阅读“是读者借助想象创造的一种想象话语,实现文本独特的意义指称,揭示话语背后的隐喻或象征意义,”不同对象的阅读主题在理解和接受文本意义时是不同的。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这种对文本的冷落和疏离中,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又是何等可悲!从西方接受美学和解释学的理论体系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

一种教材就是一种文化,可以说,几乎任何人的成长都摆脱不了课本文化的影响。为了强化这种影响,不论哪个国家,不管哪个朝代的统治者都非常重视课本文化建设。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封建社会。“四书五经”被奉为必读经典就是典型一例。不仅如此,统治者们还非常注重儿童启蒙读本的编写,力求从内容上、形式上优化这种读本,以便更好地发挥其影响作用。家喻户晓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流传之广泛,影响之深远,足见统治阶级和一些文人学时的良苦用心。我们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教材改革也是针对已有教材已经远远不能适合素质教育的需要,远远不能适应青少年发展的需要,所采取的重要措施。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每过三五年就要对现行教材进行一次改编或重构,也正好说明这一点。我们---作为这种文化的直接传播者有什么理由不重视它,抛弃它呢?

三、路在何方----立足文本的几种意识

不同的文本就是不同的生命,流淌着鲜活的血液,体现着相异的文化,文本教学实际上就是实现生命与生命的碰撞过程,以教师和学生的生命个性去体验教材的生命华彩,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关注这种生命个体的区别,因才施教,成张扬个性,达成教学的内在和谐。

首先,文本阅读要注意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既要化零为整,又要化整为散。如《腾野先生》一文中记叙鲁迅先生在仙台求学的生活片段,作者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1、检查并订正“我”抄的讲义---表现先生工作认真负责;2、先生纠正“我”绘的解剖图---表现他对学生的严格要求;3、先生对“我”敢于解尸体感到放心----表现给他对学生的热情诚恳;4、先生了解中国女人裹脚情况-----表现他对科学求实精神。通过对重点段落的分析,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到这是一篇赞扬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写对他真挚和深沉怀念的回忆性记叙散文。有了局部具体形象的认识之后,还要回到整体上来,通过整体的认识,引起认真全面的思考,达到认识的升华。综上所述,语文阅读,只有首先对课文有个全面的了解,才能把握文章的重点、难点及关键词、句、段;也只有对局部的字、词、句、段进行深入精读,才能达到从“点”的深化掌握,到“面”的深刻理解。其次,注意合理地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价值的建立,加强阅读文本的人文性。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提高民族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正是屈原那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范仲淹那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的博大襟怀,文天祥那永垂青史的民族气概,诸葛亮那鞠躬尽瘁的赤诚态度・・・・・在课文中闪烁着光彩,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造就了一个又一个民族脊梁。文学即入学,人文之学,它可以在更高层次上优化人的精神品质、思想情操。如学习《荒岛余生》时,通过梳理鲁滨孙在荒岛的心理历程,从中探究鲁滨孙精神,评价鲁滨孙精神在现实生活的意义。学习《羚羊木雕》时,围绕“这能全怪我吗”“到底该怪谁?”的话题,探讨个人的对错,什么是真正的友情,如何面对现实处理好”伤心事““烦心事”化解家庭矛盾,思考家庭教育问题等等。文学的熏陶感染是青少年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文本的人文观就是要让青少年在文学作品的熏陶感染中发展成长。

最后,倡导文本阅读的个性化。阅读教学是以学生自主审美体验的实践活动,是学生自身个性化的阅读,而非教师的一叶遮百树的模式教学。“认识事物角度不同,标准不同,结果就不一致”,这是《两小儿辩日》一文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小而言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解读为文本,其实亦同此理。让我们回到《两小儿辩日》这则短文上来,我们可以认为“这两小孩喜欢探索,精神可嘉”;而对于“孔子不能决”,则让我们懂得了“人的知识是有限的”这一道理;另外,根据专家的考证,这则故事的本意在于讽刺孔子,而作为故事的作者,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恐怕也无从给人一个正确的决断,这也启示我们,切不可“一百步笑五十步”等等。

文本阅读应该成为阅读主体(学生)的生命需要,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善于激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想象,从而创造出溶注学生自身情感和智慧的新形象,显现作品话语背后的隐喻和寓意。还要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生活,理解生活,又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关照生活,介入生活,创造生活,真正使文本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实现“人”的教育。

上一篇:抬头就在眼前 下一篇:浅谈顶岗实习中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