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打鬼 第2期

时间:2022-03-30 05:43:24

大刚冻在缓气时,各吹两声低音,两声高音,再配一声低音,五声为一组。以大鼓、大铙、大钹做板点拍节,声震殿宇,令人悚然。

昔年,每于正月,北京的一些藏传佛教寺院都循例举行旨在驱除邪祟的善愿日大法会“跳布扎”,民间俗称之为“打鬼”。实际上,这是一种带有宗教色彩的大型西番乐舞剧,舞蹈、音乐、诵经,三位一体。在这个时候,寺庙以及周围,就会形成一个宗教、娱乐、商贸综合性的庙会。用老北京人的话说,它是春节庙会最后的“攒底”。

清末,北京的喇嘛庙共有32座,但有打鬼活动的只有4座。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以前,每于正月初六(也有的说是初三、初八或初九)西安门内的旃檀寺打鬼。庚子之役,寺被八国联军焚毁,之后再也没有恢复。德胜门外的慈度寺和察罕喇嘛庙,俗称“前黑寺”、“后黑寺”,前者例于正月二十三日打鬼、后者每于正月十五演鬼、二十三日打鬼。安定门外的普净寺,俗称“黄寺”,例于正月十五打鬼。北新桥北的雍和宫,清中叶时,每年腊月二十八和正月初四打鬼;清末民国,每年从正月中旬祈建善愿日大法会,正月二十九日演鬼,正月三十日打鬼。规模很大,最为热闹。

正式的打鬼,一般从下午一点开始,喇嘛们闻角声齐集殿,由该庙住持登上清帝御赐的“替僧宝座”,率领众僧诵经。瓮声瓮气,如发自吼嗓之音,平声一韵到底,收尾处放慢,逐渐低落。经止,鼓乐大作,大鼓、大铙、大钹先响,然后唢呐吹起旋律,以一对海螺号的尖声做高音底衬,以一对大“刚冻”(大型铜管佛号)连续不断地鸣鸣之声作低音底衬,十分庄严。大刚冻在缓气时,各吹两声低音,两声高音,再配一声低音,五声为一组。以大鼓、大铙、大钹做板点拍节,声震殿宇,令人悚然。

扮演神佛、鬼怪等的舞者,最少也要五六十人,俱都身穿五彩缤纷的舞衣,头戴各式奇形怪状之面具、头套,手持不同的道具。配合音乐与诵经声翩翩起舞,气氛热烈。跳布扎共分十三幕:跳黑白二鬼,象征人间出现了鬼怪。跳螺神、蝶神,跳金刚、星神、天王、护法、继而跳白度母、绿度母、弥勒,象征与魔王展开大战。舞蹈几个回合,最后象征魔王的梅花鹿终于被擒,大战告捷。

清代,作为全国来讲,每天都要有一座藏传佛教寺庙的喇嘛举行打鬼驱邪,而且是从宫廷开始的。每年腊月的除夕前一天,喇嘛184人在中正殿前殿院内跳布扎,念诵护法经。届时,皇帝和大小臣工都要着朝服前来随喜。腊月、正月,黑、黄两寺和雍和宫打鬼自不必说,自二月初二起,沿着北京东郊、清东陵、热河,经内蒙古东部直传到外蒙古的库伦(今乌兰巴托),每天必有一座寺庙跳布扎。六月三十日,库伦哲布尊丹巴宫城内的达钦架耳布音黑寺举行的跳布扎最为隆重。七月一日,已是下半年,由库伦的兹卧库钦寺开始,继续天天有一寺庙跳布扎,经外蒙的迈达哩、阿巴岱寺、甘丹寺,传到内蒙各地,再由张家口沿途到达北京。到北京时,就已经是又一年的除夕,在皇宫中正殿举行最后一场跳布扎。也就是说,跳布扎是从宫中开始,在宫中结束。故而,过去北京人有句俗话“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在打鬼。”

上一篇:世界已是淡漠异乡 下一篇:共业 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