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机械知识》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时间:2022-03-30 04:29:29

在《谈机械知识》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 要]创新教育是新世纪素质教育中的重点,教师要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意识。本文从机械知识教学的角度谈了如何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创造、兴趣创新、想象、观察

中图分类号:B84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1-0322-01

“创新”的概念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他在1912年《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最早提出。近几十年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趋势。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靠教育。”

我国倡导的创新教育中的“创新”是指通过教育使学生能够学会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和新方法,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创新教育是新世纪素质教育核心,给素质教育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具体内涵,使素质教育更具有可操作性。而我国传统的“说教式”教育方法,往往是教师口若悬河,学生目瞪口呆,严重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已经很难适应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教育方法的改革提倡开放式的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因此,在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迈向美好的未来。下面,我结合技校机械知识课的教学谈谈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是要培养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个性品质,应具有不盲从,勤奋、有毅力,有广泛的兴趣,有好奇心,能大胆质疑,有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等。具有这些个性品质的人容易做出创造性成绩。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这些个性品质,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极大帮助。

一、知识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

创新能力是建立在扎实牢固的知识基础之上的,没有深厚的知识底蕴,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是一句空话。所以在机械知识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就必须让学生系统地学好这门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并知道这些知识的内在联系。《机械知识》是一门技术基础课,它包括公差与配合、机械原理、机械零件,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液压传动等几门学科,其内容多,综合性高,用有限的时间,很难使学生有效地掌握全部内容。教材深度与学生水平之间也存在矛盾。为此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必须按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学时数来重新合理、科学地处理教材内容,而且要坚持避免照本宣科。教师应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经过由深入钻研和周密思考形成自己的讲授体系,这样按新颖体系去讲授,授课效果自然提高。

例如,讲授形位公差时,先介绍公差带、公差值、基准和形位公差项目等一系列概念,并利用画图形象地反映垂直度及其公差带范围,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掌握,若遇到问题,视图即可。

又如,在讲零件图和装配图时,先讲其所应包括内容,再就下面每一节,点明其应属于哪一部分,这样学生脑子里就会具有连贯性,较易接受。

二、培养创新能力的主渠道――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作为教育的主渠道除了传授基础知识、技能外,还要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使学生想创新、敢创新、会创新。

(一)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是进行创新思维的前提,课堂教学也是师生间的情意交流。

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不单是“生从师教”的单向传授,而是组织学生共同参与课上活动,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是要允许学生对老师的讲话观点提出异议,鼓励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方向交流。师生间的互动使课堂活跃起来,这样的教学氛围,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融洽师生感情。在这个氛围里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望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树立创新与创造的信心。创新意识在这样宽松的环境下才得以培养和发挥,创新能力得以发展。

(二)运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兴趣,激发创造激情

兴趣是创造活动中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能够高度的凝聚人的注意力,激发人的创造激情,这样促使人们不断深入进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创造出新的东西。所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应该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

1、以奇引思,激发兴趣

布鲁纳说:“使学生对一个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是使这个学科值得学习,也就是使获得的知识能在超越原来的学习情境的思维中应用。”应充分挖掘教材中可以激发兴趣的内容,用知识本身去吸引学生,才能使他们越学越爱学,越学越会学。

例如:在讲凸轮机构时,我先画了一台玩具钢琴的机构简图,告诉学生当轴上的鼓轮转动时,其上按一定规律排列的小凸轮便有次序地拨动长短不同的弹簧片,钢琴就会发出音乐。唤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想不到小小凸轮竟能和如此美妙的音乐联系起来。激发了学习凸轮知识浓厚的兴趣,这两节课学生处于追求探索凸轮奥秘的积极状态之中,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以疑启思,发展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建立在好奇心理上的兴趣是不稳定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兴趣很容易转移和衰退。为保持和发展学习兴趣,我在讲完凸轮结构后,向学生提出能否利用弹簧和凸轮设计一种除草机?新颖而富有创造性的问题,强烈的拨动了学生的心弦,跃跃欲试的创造心理,激发了他们求知的欲望。可见只有不断地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于持久、稳定、发展,即由低级的学习兴趣向高级的创造兴趣上发展。

(三)加强直观教学,培养独立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认识和发现的基础,创造发明是离不开科学观察的,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学中应遵循“将生动的直观与抽象的思维相结合”的原则,尽可能地增加感知材料,充分利用各种模型和实物,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和观察能力,指导学生有目的、有步骤地带着问题观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观察,把感知活动转化为观察活动。

当学生通过仔细的观察就会发现改变固定杆后,各杆的运动状态也发生了变化,但对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感到迷惑不解。于是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分析引起机构运动变化的原因和条件,进而得出辨别各种四杆机构的结论。采用这种方法经常不断地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有助于学生克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总之,可逐渐形成勤于观察、乐于观察、精于观察的良好习惯。

在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培养他们独立的观察能力,如讲链的传动时,让学生观察自行车链传动结构;讲凸轮机构时,让学生观察常见的补鞋机;讲四杆机构的“死点”时,让学生回家观察缝纫机;讲皮带传动时,可带学生去工厂观察皮带车床,等等。总之,把直观教学与指导观察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把观察活动与创造活动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善于观察和思考,具有敏锐独立观察能力的学生。

三、突出职教特点,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发展自身的创造能力

结合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将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密切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应用能力。要善于把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等信息经常渗透整个教学中。要组织多种多样的创造活动,鼓励学生在其中发展自己的创造能力,及时发现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学生,并为他们创造各种条件,使其创造能力得以充分发展与表现。

总之,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启发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技能、方法等去理解、分析、解决新问题,培养创新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创新与创业课题组编著:《创新与创业》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 张述组、沈德立编著:《基础心理学》教育出版社出版.

[3] 《机械基础》中国劳动出版社.

上一篇:新时期下企业宣传工作的思考和探索 下一篇:浅谈“万能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