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铁路精调施工技术探讨

时间:2022-03-30 03:40:46

高速铁路精调施工技术探讨

摘要高速铁路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新的运输方式,中国的高铁速度代表了世界的高铁速度。其中,板式无碴轨道高精度的安装定位是当前铁路施工的新课题,本文详细介绍了博格式轨道板的精调施工。

关键词精调施工技术Bogl式轨道板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中国是世界上高速铁路发展最快、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营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在运行速度上,目前最高设计最低时速可达350公里,已于2011年6月30日正式开通运营的京沪高速铁路客运专线最高时速达到380公里;在运输能力上,一个长编组的列车可以运送1000多人,每隔5分钟就可以开出一趟列车,运力强大;在适应自然环境上,高速列车可以全天候运行,基本不受雨雪雾的影响;在列车开行上,采取“公交化”的模式,旅客可以随到随走;在节能环保上,高速铁路是绿色交通工具,非常适应节能减排的要求。其中,京津城际客运专线作为我国首次修建时速超过300km的高速铁路,引进了德国Bogl板式无碴轨道技术。而轨道板铺设的精度将直接影响轨道最终的平顺性,为满足高速列车运行时对轨道几何尺寸的特殊要求,在安装轨道板时必须进行精确测量定位,安装定位的最终精度与所设计的理论值偏差要求在亚毫米级的精度范围内,这么高的精度,普通的施工方法显然是不行的,这就需要一套高精度的施工方法来完成。

一、轨道板精调系统简介

轨道板精调系统由控制计算中心、数据处理软件、TCA1800型全站仪、通讯系统、调整量显示器、精密微型棱镜、测量标架、对中三脚架、微型棱镜三脚座、配套的测钉等以及安放控制计算中心和调整量显示系统的运输车架共同组成。

二、轨道板精调作业

1.轨道板精调作业流程如图

轨道板精调作业流程图

2.轨道板精调作业步骤:

1)将测量标架放置于轨道板的固定位置,将全站仪和定向棱镜架设在强制对中三脚座上,并与基准点强制对中;

2)用程序控制的全站仪测量放置在标架上的6个棱镜,获取6个工位的调整量;

3)按照6个显示器上的调整量用精调爪调整轨道板;

精调爪布置:每块板6个,四角各一个为二维,可进行平面、高程双向调整,板间两侧各一个为一维,仅能调整高度。

4)重复精调作业步骤2和3,直至满足轨道板铺设允许偏差的要求。

3.轨道板精调作业规定:

1)全站仪设站和后视棱镜安装应使用强制对中三脚座;全站仪的定向,应使用轨道板基准点和已调好的相邻轨道板上的两个棱镜。

2)为防止砂浆灌注时轨道板上浮和侧移,应安装和使用地锚及扣压装置。

3)轨道板精调后应采取防护措施,严禁踩踏和撞击轨道板,并及时灌注砂浆。如果轨道板放置时间过长,或环境温度变化超过10℃,或受到使轨道板位置发生变化的外部条件影响时,必须进行复测和必要的调整,确认满足要求后,方能灌注砂浆。。

4.砂浆灌注后应进行轨道板铺设精度复测,并满足下列要求:

1)轨道板铺设精度复测评估的主要设备表:

Bogl式轨道板精调复测评估的主要设备表

序号 设备 数量 用 途

1 轨道板测量标架 1个 轨道板精调作业的测量装置

2 全站仪 1台 测量辅助测量标架上的棱镜坐标

3 强制对中三脚座 2个 在基准点上架设全站仪和后视点棱镜的基座

4 精密棱镜 3只 用于轨道板精调作业

5 气象量测仪器 1 套 用于测距温度、气压改正

6 后视棱镜支架 1只 放置后视棱镜

2)检测方法:

将轨道板测量标架置于承轨台上,测量2个棱镜的坐标,保存测量结果;

3)检测部位与精调作业相同;

4)用分析软件对轨道板所对应轨顶的轨向、高低和扭曲进行偏差计算和平顺度分析,给出超限部分的调整作业方案;

5)轨道板精调验收标准应符合以下规定。

Bogl式轨道板精调验收标准表

序号 项目 允许偏差(mm) 检验数量 检验方法

1 中线位置 0.5 全部检查 全站仪

2 顶面高程 ±0.5 全部检查 全站仪

3 相邻轨道板接缝处承轨台 顶面相对高差 ±0.3 10块板抽查1处 专用量尺

4 平 面 位 置 ±0.3 10块板抽查1处 专用量尺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在客运专线建设中大量引进了国外的无碴轨道技术,其中多为板式轨道,全长110多公里的京津城际客运专线是我国第一条开工建设的客运专线,引进的是德国Bogl板式无碴轨道,已经安全运营了六年,实践证明京津线的轨道板精调定位施工是成功的,随我国高速铁路时代到来,这种精调定位测量技术一定会得到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TB 10621-2009)《高速铁路设计规范及条文说明》

[2] (TB 10601-2009)《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

[3] 铁建设〔2009〕674号《高速铁路无砟轨道 施工精调作业指南》

上一篇:暴雨中的“生命方舟” 下一篇:让法治成为改革列车的“钢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