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策略分析

时间:2022-03-30 02:30:05

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策略分析

[摘 要]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其关系着饮用者的身体健康,也关系着当地生态环境以及生态安全。我国饮用水水源保护存在保护措施不到位等问题,这不但降低了饮用水的质量,而且容易引发社会问题。所以,相关单位一定要加强对饮用水水源环境的保护,这样才能提高饮水的安全性。笔者根据实际情况,针对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策略进行了探讨,希望能为广大的相关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关键词]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 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S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1-0341-02

1 前言

干净、安全、放心的水,是人民群众所能享受的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水源地安全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生活保障、生存发展、人居环境和合法权益,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问题。水源地保护事关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中国梦的实现。国家高度重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并开展了大量工作,但是与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期盼相比还有差距,一些地方甚至差距相当严重。同时,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尖锐,水源地安全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2 影响水源地安全的不利因素

2.1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供需水矛盾加剧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布局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相匹配,加之城镇化快速推进,供水范围扩大与城市供水量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部分城市供水压力很大,在水资源短缺的同时又用水浪费现象严重,用水效率低下。部分城市供水应急备用水源缺乏、保障程度不高,应对持续干旱和严重干旱的能力较低。

我国目前人均水资源量为2100m3,已接近中度缺水警戒线(人均1700m3),远低于世界人均7342m3的水平。随着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提高,北方大多数河流开发利用超出了水资源承载能力。东部及南部地区水质性缺水问题严重;西南地区的水源工程建设相对滞后,工程性缺水问题比较突出;西北地区资源性缺水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水安全保障程度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我国作为“世界工厂”,各类出口商品携带着大量“虚拟水”输送到世界各地,潜在增加了我国的水资源供需矛盾,而且将相应污染物留在了国内。

2.2水污染违法成本太低,相关法律威慑力不足发达国家在饮用水源地保护过程中,对于违法者,不仅规定其应承担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而且更多以刑事责任和刑事制裁为最后的保障。美国对故意污染公共水系统或故意干扰公共水系统运转的人,“饮用水法”规定处以5年以下监禁或罚金,或二者并罚。对企图污染或破坏公共水系统的人,处以3年以下监禁或罚金,或二者并罚。德国水法规定,水污染危害他人生命或健康,造成重大损失,处以不超过5年的监禁或罚款,未遂者也应受到惩处。由于过失造成危险或危害,处以不超过3年的监禁或罚款。

我国相关法律对影响水源地保护的建设项目仅限于“停业或关闭”,没有更严格的法律责任。不足以防止水源污染。对于在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的,仅规定限期治理、责令改正、罚款等行政处罚,且罚金远小于其造成的损害,违法成本太低。同时,对造成严重污染的污染者不实施刑事处罚,威慑作用不足。我国饮用水源保护法律制度大多仅限于各种禁止、限制性规定,鼓励性规定很少。此外,水源地保护立法体系和国外相比,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2.3 缺乏水源地保护专门技术标准

我国尚无专门针对水源地保护的技术标准,相关规定散见于各相关标准中。饮用水水源相关水质标准有5个,分别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地下水质量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城市供水水质标准》和《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其中1993年颁布的《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由于久未修订,已无法满足新的饮用水水质标准,实际上已不再被采用。2007年颁布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但是适用范围是全国,忽略了各个水源地之间的差异性。相比而言,美国水源地保护区划分的职责在各州,各州可针对自身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水源地划分方法,提高了标准的可行性。

2.4水源地保护制度落实不到位。管理机制不完善

部分地方领导对饮用水源地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全国仍有部分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划分方案未获省级人民政府批复。对于跨行政区的水源地,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衔接不够,流域管理机构的监督协调作用未能充分发挥。水源地保护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协同管理机制不完善,水源地应急处置能力不强。政府、市场两手发力做的不够,在国家层面未建立生态补偿责任机制,生态补偿责任主体不明确,管理职责交叉,特别是流域上下游利益相关者之间缺乏协商机制。水源地监管能力不足,全国具备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109项检测指标要求的实验室还比较少,监测自动化程度低。

2.5水源地保护公众参与程度不高

水源地保护涉及每位公众切身利益,引入公众参与制度有利于在水源地保护过程中充分考虑和兼顾公众的利益,同时可以避免政府部门“精英式决策”对水源地城乡居民利益的忽视。在水源地保护与水源地城乡建设的各个阶段,公众参与都可以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受传统经济政治体制及其惯性影响,加之公众环境保护相关知识储备不足及公众参与机制不完善,与国外相比,我国公众参与水源地保护程度不高。

3 水污染成因

水质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引起水体污染物及人体危害,也就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人们忽视了环境保护的要求,未能做到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3.1产业结构与布局不合理

我国经济近年来快速发展,但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占经济主导地位的第二产业仍以粗放型为主,工业结构中有许多为工艺落后、设备陈旧、高资源和能源消耗、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重污染的企业,没有重视企业的清洁生产工作。

3.2水环境污染负荷增长迅速,水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虽然工业废水排放量经多年的治理有所减少,但是城市生活污水量快速增长,成为主要水污染来源。与此同时,城市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城市生活污水实际处理率很低。大量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排进内水域,加上工业废水以及农药、化肥过量使用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和禽畜养殖业的高浓度有机废水污染,网箱养鱼使富营养化现象严重,水环境污染负荷增长迅速。

3.3统筹治水与治污的关系不当

在修建水库和闸坝的同时,改变了原有河道的基本形态和水流特性,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从而影响了流域的生态环境。过去在水电工程建设和水资源调度中,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考虑不够。

3.4流域上游与下游的责任划分不清

我国流域管理机构还没有真正发挥统一管理和协调作用,使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出现了许多问题,水资源开发利用难以统一调度,流域水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难以统一协调,对流域开发利用水资源缺乏有力监督,各有关利益方仅仅分享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权利,而没有共同承担起保护水环境的责任。

3.5地区水资源分布差异大,两极分化严重

部分流域水量充足,节约用水工作基本是空白的。用水普遍比较浪费,工业、农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低,自来水管网损耗率高;缺水地区对地下水的掠夺性开采使地下水位急剧下降、破坏了含水层,水质优劣各异的含水层互相串通以使整体水质恶化。干旱洪涝等灾害的频繁发生加剧了污染的进程。

3.6水环境治理思路不清,前期规划工作不足

对于目前水污染严峻的形势,为急于改变现状,许多工程措施仓促上马,缺乏严密的论证工作,也缺乏从整体考虑的水资源保护规划,造成治理效果不明显。

3.7水环境保护工作缺乏有效机制,管理措施不到位

水环境保护工作缺乏一套有效的工作机制,水污染防治措施未逐一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而且缺乏必要的考核汇报制度,有关部门的环保责任没有很好地落实。

4 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策略

4.1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饮用水对人民身体健康带来的影响,随着毒理研究和检测水平的提高,在供水系统鉴定出2000多种有机物,其中有的是致癌和可疑致癌的,要求供给高品质的生活用水已成为人民普遍关注的中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集中体现了我国水污染防治由分散治理为主转向集中控制与分散治理相结合,由末端治理为主转向全过程控制、清洁生产,由单一的浓度控制转向浓度控制与总量控制相结合,由区域管理为主转向区域管理与流域管理相结合的指导思想的转变,为我国进一步加强对水污染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和强化执法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发酵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中规定了行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该标准不但有利于促进发酵工业的技术进步,还能够有效地推行清洁生产技术,提高污染控制水平,便于环保部门及行业主管部门的对环境进行保护管理。

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国务院关于环境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以及《城市污水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在完善立法的同时,更需要加强执法。当前,在涉水法律执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因此必须加强对违法排污企业惩处力度,充分发挥环境民事和刑事诉讼作用,对领导干部采取环境责任追究制。

4.2建立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管理机制

关于饮用水水源环境的保护,很多地方都存在管理不善的问题。必须建立相应的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机构,使该机构对饮用水水源环境进行科学的保护,并定期对水源地进行检测,解决水源污染问题。

4.3加强对水源的管理

我国在水源地的保护上与欧、美、日有很大差距,大部分水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欧、美、日等对水源非常重视,水源不污染或轻污染。应在水源取水口上下游建立保护区,这样水源环境既优美又可保护水源,取水口建立自动水质监测站,净水厂的处理构筑物都在室内,净水厂环境卫生要非常干净。我国的一些净水厂清水库容量小(小于10%),与欧、美等国家容量20%还有差距。另外,沉淀池排泥和滤池反冲洗水大部分未处理,直排水体污染水源,这些也是要注意的。

4.4提高水源地环境监测能力

针对目前饮用水水源环境监测能力不够,不能适应需要的现状,应该采取措施提高水源地环境监测能力。首先必须要建立切实有效的监督制度、监督方式,这样才能及时地发现其中的问题,并且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其次要构建不同级别的水质监测体系,引入先进的监测设备,并且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形成应急监测和常规监测相结合的网络系统。

4.5加强常规处理管理,增加新的处理工艺

针对我国水源状况,许多单位对提高水质的处理技术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提出了新的见解,有的已付诸实施。在现有条件下,“加强常规处理”、“增加深度处理”是提高饮用水水质的有效方法。我国大多数地面水源水厂采用了混凝、沉淀、过滤、消毒工艺,当水源受到污染时,难以应付。但如果管理得当,仍可起到一定作用。笔者等在18个省(市)对47座地面水源水厂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从提高水质考虑,加强常规处理,加强科学管理仍有较大的挖潜余地。

污染水源中有毒有害物质多呈分子、离子状态。经自来水厂混凝、沉淀、过滤后,分子量大于1000的物质能够聚结,附着在其他微粒上去除,而水中的“三致物质”分子量大多在500以下,利用传统常规处理工艺不能去除,非常有必要增加一些深度处理的环节,有目的的去除水中的痕量有机污染物。

4.6采用防污染的供水设施和二次消毒措施,合理规划管网冲洗工作

水池(水箱)材料要严格采用防污染卫生材质,地下蓄水池宜采用水泥材料,水箱宜采用装配式。居住区内供水管道宜采用UPVC给水管或钢塑复合管或涂层钢管,对于一般住宅采用优质防污染管材,尽管每平方米一次性投资增加3~5元,但从长远和环境效益方面看还是经济合理的。二次消毒应遵循效果可靠,管理简单的原则。通过长期研究认为,紫外线消毒器应是首选的方法,其次是微电解消毒器,它们管理简单,对环境非常安全,宜使用在居民区内。

大量研究和调查表明在输配过程中,出厂水水质显著下降,尤其浑浊度、色发、铁、细菌总数和大肠杆菌等主要水质指标的检测值大幅度提高,严重降低管网系统进行冲洗工作。管网水质问题很多,冲洗在一定程度上能控制水质问题的发生或减轻水质问题带来的危害,因而应有计划地周期性进行。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存在比较普遍的水源污染问题,各种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时有发生,饮用水安全保障有待加强。同时,长期以来饮用水水质标准的制定基本上都是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缺乏针对性和科学依据。为全面提升我国饮用水安全保障能力,充分保障我国的饮用水安全、优质,建议加强如下的科学研究:一是加强有关饮用水水质与人体健康方面的研究、为制定适应于我国国情的饮用水标准、确保饮用水安全提供科学依据;二是加强水质分析评价技术及水源水质变化预测技术研究,为饮用水安全评价和水源水质预警提供科学基础;三是加强单元技术创新与技术系统集成,形成适应于我国不同污染特征、不同工艺特点的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体系,为保障饮用水质安全提供技术保证;四是加强新药剂、新材料的研究开发、提升饮用水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提升我国饮用水安全保障产业技术水平的同时,促进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上一篇:中国企业如何在阿联酋做生意 下一篇:思维方式对环艺设计作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