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排螺旋CT增强鉴别肺结节性质的方法探讨

时间:2022-03-30 01:04:38

16排螺旋CT增强鉴别肺结节性质的方法探讨

【摘要】 目的 探讨CT动态增强扫描对良、恶性孤立性肺结节(SPN)性质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36例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孤立性肺结节患者行同层动态增强扫描,分别在平扫及增强后30s,60s,90s,2min,3min,5min测量病灶的CT值,获得病灶的时间―密度曲线,评价强化峰值(Ph)、结节―主动脉强化值比(S/A)、灌注值、强化方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以增强值≤15HU,S/A

【关键词】 孤立性肺结节;动态增强扫描;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030-02

孤立性肺结节见于不同性质的病变,其定性诊断对临床治疗十分重要,以往对SPN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形态学分析,但仍有一部分患者因结节小,特异性征象少而未能得以准确的诊断。因此SPN的诊断与鉴别一直是影像学的难点,也是研究的热点。笔者采用CT动态增强薄层扫描的方法对SPN的强化程度和特点以及对病灶增强的时间-密度曲线进行分析,并与病理穿刺及手术结果对照,旨在提高对SPN的鉴别诊断能力,指导临床治疗。

1 资料和方法

笔者收集了2009.4――2013.6月期间的SPN患者36例,男21例,女15例,年龄24-81岁,平均53.2岁。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或临床抗炎、抗结核治疗后随访证实。36例患者中,原发性肺癌17例其中腺癌3例、鳞11例、小细胞癌2例;肺泡细胞癌1例、结核瘤10例、活动性炎性结节7例,错构瘤2例。

采用东芝公司生产的Light speed 16型全身螺旋CT扫描机,对所有病例均行常规CT扫描,取层距及层厚均为5mm,行全肺扫描。扫描条件为120kV、300MA,病灶区域重建,重建层厚均为2.5mm。病灶小于2mm者,再行局部1.25mm薄层重建。造影剂为370mg/ml碘帕醇100ml,均用高压注射器,注射流速3.0-3.5ml/s。

2 结 果

2.1 动态增强扫描SPN最大强化值 注射对比剂后,在动态增强扫描过程中,恶性结节的强化值为22.3-74.2HU,平均41.3HU。10例结核瘤均表现无明显强化或仅轻度强化,即增强后结节CT值增加0.05);恶性结节强化值明显高于结核瘤和错构瘤,差异极有统计学意义(P6%作为补充鉴别标准。

2.2 SPN的强化类型和程度 17例恶性结节中,不均匀强化10例(其中,周边强化为主6例,中心强化为主4例,坏死区不强化);结节状均匀强化6例。强化程度:中度。10例结核瘤中,呈周边环形轻度强化5例,不规则轻度强化2例,3例不强化。7例炎性结节中,5例呈结节状均匀强化,两例为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中-重度。2例错构瘤均无明显强化。

2.3 SPN时间-密度曲线 17例恶性结节有13例其增强高峰自30s开始就有明显的上升支,至90s时峰值最高,而后持续一段时间后缓慢回落,另有4例小肺癌强化峰值出现在120s以后。时间-密度曲线呈早期快速上升达峰值后持续一段时间后缓慢下降型。10例结核瘤中有3例均无明显强化,7例在120s后出现轻度强化,时间-密度曲线呈较平坦型或略微上升型。7例炎性结节自注射造影剂30s后出现明显上升支,其峰值出现的时间约在60s,而后下降较快,部分病例之后还可出现二次升高;时间-密度曲线为快速上升型又较迅速下降型。2例错构瘤在增强各期均无明显强化。时间-密度曲线呈平坦型。

3 讨 论

3.1 SPN动态CT增强扫描的强化程度 我们发现:恶性结节的强化值往往显著高于良性结节,而与炎性结节间无统计学差异[1-3]。但有部分良、恶性结节间也没有截然的强化分界值,而是互相有重叠;良性结节和结核强化不明显或仅有轻度强化。肺内结节无论是良性还是恶性,其强化程度与结节的微血管密度和血管床面积成正相关,不同性质结节的微血管密度不同,所以增强程度不同[4-6]。我们认为,活动性炎性结节病灶内血管增生和扩张,尤其是小动脉扩张,血流量增加,因而强化明显;肿瘤则由于肿瘤因子刺激血管生成因子使大量血管无序增生。结果都使血流量增加,也使得病变明显强化。在强化过程中病灶的最大强化值,称为峰值(PH)。我们就是常常用峰值判定病变的性质。炎性结节转为慢性后,结节内新生血管逐渐闭塞,纤维组织增生,所以强化度较低,甚至没有强化。结核球和错构瘤绝大多数是乏血管性的,因而强化程度低。

3.2 时间-密度曲线 单从强化程度上活动性炎性结节难以和恶性结节鉴别,甚至高于恶性结节[5]。这时,我们可以通过时间-密度曲线来进一步判定。时间-密度曲线是结节增强值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反映了结节对对比剂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其形态主要由结节组织血供、细胞外间隙容积及对对比剂的弥散能力决定[2]。有人通过大量的病例观察发现,恶性结节的时间密度-曲线多表现为注射对比剂后进行性强化,达到峰值后缓慢有所下降[1-7]。炎性结节在注射对比剂后很快出现一个快速的升高,达到峰值后下降,随后又有一定升高[1-2]。研究表明,肿瘤强化峰值较炎性结节来得要稍晚。肿瘤的峰值时间比炎性结节出现得晚这一特点,对病变的性质可作出了较准确的诊断。恶性结节的强化峰值为什么会比炎性结节来得晚呢?这是因为病变的早期强化改变与单位组织的血流量有关,而晚期改变则与组织间质外间隙有关。炎性结节有丰富的扩张毛细血管,局部血流速度增快,对比剂经淋巴管回流亦快,所以对比剂弥散快,排空快,同时由于炎性结节供血支气管动脉轮廓正常且较直,不易出现阻塞现象,因此峰值时间可以早于恶性结节;加上二次循环等的综合作用,使其时间-密度曲线可出现再度升高[2]。而恶性结节中充满了不成熟的肿瘤微血管,大量血管的无序增生,其中有大量的病理血管形成网、湖、池,造成肿瘤组织血管容积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而且大多数瘤体内存在较大的间质腔隙,淋巴管减少或缺如,这导致了对比剂滞留[6];所以明显强化主要发生在增强的后期,而且强化减退较缓慢。而乏血管的良性结节由于血供较少,对比剂的扩散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故其表现为低平的曲线,上升慢,峰值低,下降亦慢[1-7]。

上一篇:基于社会人才需求变化改革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 下一篇:浅谈日式风格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