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惠特曼之旅

时间:2022-03-30 12:10:34

前不久,美国第84届奥斯卡电影金像奖揭晓,来自法国的黑白默片《大艺术家》横扫千军,一举囊括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等5项大奖,成为当之无愧的王者。一时间,“怀旧”“致敬”成了人们热衷的话题。这让我想起了那位出生于5月、被誉为“美国现代诗歌之父”的大艺术家,今年正好是他逝世220周年。让我们一起怀旧,开始一段――

去年春夏的时候,我和朋友窝在布鲁克林海边小镇的住处剪素材。那时的天气总是很绝对:有时接连不断的大雨可以下一整天,巨大雨点敲打窗户,带有某种节奏的乐感;有时又是黄灿灿的艳阳天,伴随着远处冰淇淋车的欢快音乐,仿佛是一个永无止息的假日。

剪片的间歇,我们看电影打发时间,每天一两部,日子久了也是不小的积累。经典扫盲的阶段,我们看了《死亡诗社》和《恋恋笔记本》。看到最后,总是为了忍住眼泪而憋闷得辛苦。所有看过这两部电影的人,一定都会记得那句“哦,船长,我的船长!”,会记得在夏日夜晚,男孩在木屋前的回廊读着“……远古的苹果、卵石,美丽滴落的片段……”。这些诗篇含有隐藏在静谧之中的激情,每一个音节都如漂亮的花体字一般优雅地伸出触角。它们都出自于同一位诗人――沃尔特・惠特曼。

这个时代,还有多少人在读诗写诗呢?我想起了高中时十分喜爱的诗人海子,他曾把诗歌看作三种幸福之首,却在25岁时选择了自杀。小时候还能在杂志上见到诗歌,虽然一般总是在版面的角落,后来就越来越少能看到了。某天不经意间在豆瓣上看到英国诗人华兹华斯的小组,竟然感到惊讶,想起自己曾经狂热地抄着四处搜来的华兹华斯的残章断句,那个小组里十分冷清,只有不到十篇的话题。尽管如此,我依然相信一定还有人热爱着诗歌,抱着纯粹而真挚的感情,哪怕他们正在成为极少数。

早就有人跟我说过,惠特曼的故居就在我们住的布鲁克林,有空可以去参观一下。开始我并无多大的兴趣,猜想那一定和国内那些名人故居没什么差别。就这样,一直拖到了回国的前夕。那天,我们早早收拾好行李,有了一天的空闲。有人说,去长岛看看吧。虽然一直住在纽约,却从来没有去过长岛。翻看旅游书的时候,我们才知道惠特曼的出生地就在长岛,后来因贫移居到了布鲁克林。长岛那么大,我们原本也没有计划究竟去哪里,大家又想起了《死亡诗社》里,年轻的伊桑・霍克站到课桌上流泪高喊着理想主义的诗歌,那一幕催人泪下;于是,大家说,就去探访惠特曼的出生地吧。好像一次庄严的任务,如果能找到那里,就会有莫大的成就感。

我们按照谷歌地图上的指示,坐火车从曼哈顿前往长岛。出门已经很晚,坐上火车正好下午3点。天气阴沉沉的,有时候下一阵细雨,又悄然停止。我们的生物钟完全为了回国被调乱,每个人都脸色发黄,眼窝发青,心里却有一种无由来的雀跃。

车窗外是红色的公寓,深绿植物像硕大的泡沫海绵一样,鼓鼓地被填充得到处都是,绿荫下是连片的居民别墅,都有着尖尖的顶。只有两站就到了,从简陋狭小的火车站出去,是全然陌生的地方。所幸看到了公交车站,这儿的公共交通变得很稀有,似乎错过一班就会打乱全部计划似的。我们坐了很久的公车,天却变得越来越亮,仿佛时间在逆行。我始终紧张地看着手机里的地图,生怕坐过了头,这里有一种荒郊的味道,迷路的后果在臆想中被无限地放大。

我们在一条宽阔的大马路边下车,对面有着很亲民的餐馆。按照地图往一条小路里行去,经过不少民宅,都有着精致的门廊、烟囱和院子。那里的小径按照城市命名,波士顿街后面紧跟着的是芝加哥路。终于到了地图所标的目的地,是一条叫作“惠特曼”的大道,汽车疾驰而过,这里除了石子路和几家店铺,周围鲜无人烟,我们一下子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已经被拆掉了么?天空这时变得很诡异,一半是艳阳,一半是浓黑的乌云,天际传来令人毛骨悚然的雷声。我们试图朝两边走走,但是见不到人。乌云越压越低,仿佛伸手就能触碰到。回去吧。朋友说。大家都有些踌躇,虽然觉得要找到的确希望渺茫,却不甘心这样轻易放弃。

远处有些精致的房子,急着跑过去看,都是些银行和餐馆等令人失望的建筑。我们走进一家乐器店问路。推门就好像进入到另一个世界,与外面的寂静相比,里面热闹非凡。一个满脸络腮胡的年轻店员听了我们的问题后,抱歉地说不太清楚。边上有个顾客搭话,说好像是听说过附近有这样一个地方,但不知道具体在哪里,也许在东边吧。

我们决定试一试运气,往东边去,走得越深,出现越多的小别墅,都安安静静的,不像有故居存在的样子。雷声一直在恐吓我们,巨大闪电令人猝不及防地跳闪,开始有雨点砸在我们头上。慌乱间我们往回疾走,在乐器店的门檐下避雨。一个黑人女警正在那里抽烟,她很热心地指点我们,惠特曼出生地就在前面,再走一段就能看到。

雷声依旧,雨点一阵停一阵落,乌云好像被绳牵着,跟着我们走。找到惠特曼出生地时,我们很是感慨。它的确就在不远处,却被浓密的树荫牢牢地围裹起来而难以发现。门前有一块简单的牌子,白底黑字写着“惠特曼出生地”。我们来得太晚,已经过了开放时间,而它安静得好像从来没有人进去过。

门口跳着几只稀疏的鸟雀,因我们的到来而四下惊飞。走进一条幽径,是这个展览馆低矮的前厅,墙上贴着惠特曼的诗句。透过玻璃门,看到里面有一个小小的铺满草皮的园子,更深处有一栋沉默的白色小屋,每一扇窗户都被百叶帘密不透风地遮了起来;许多年前,那里曾有一个婴儿呱呱坠地,抱着他的女人一定还穿着当时流行的束腹而繁琐的裙子。我抬头看着,想象着两百多年的人事与光阴,如今被这百叶窗牢牢地封存起来。一定很少有人来探望这个伟大诗人曾经的住处,我想,连住在附近的人都对它一无所知。

我们逗留了一会,明知看不到什么,也不愿意急着离开。走出大门的时候,意外地看到天放晴了,变得比来时更亮。下午五六点钟的光景,太阳璀璨耀眼。我们一路慢慢踱回去,路上全是汽车,车里的人对我们这几个罕见的行人报以好奇的目光。沿路有很美的野花,一栋栋漂亮的小房子沐浴在金光里,院子前的栅栏边有精致的报箱,好像《绝望主妇》里那样美的场景,充满生活的情调。与朋友们讲着往事,聊着诗歌与理想,又去路边的甜品店坐了一会儿,临时计划着是不是要赶去42街看场戏――仿佛这一天的美好下午才刚刚开场。

雨过天晴,我们也如完成了任务一般心满意足。虽然这次的寻访之旅一点也不专业,充满了孩子气,更没有获得任何诗文上的进步,但此间每一刻时光、每一个脚印,却从此牢牢印在心灵上。这个长岛的偏僻之地,也许一生也只会来这一次。但愿我会记得,记得彼时的自己,记得那一场大雨与艳阳,每一株草木,每一条街道,绿荫下那栋古老的房子,与朋友在白色的栅栏边行走,许愿自己也能过上美好的生活。

愿我们彼此记得。

庞鸿:上海戏剧学院大四学生,曾作为交换生赴纽约电影学院留学一年。2008年获首届浙江省十大新锐校园新锐评选金奖,在《中学生天地》杂志发表过多篇作品,中篇小说集《刘大凡和她的同学们》即将出版。

上一篇:赵玮:我在乐坛大腕身边当志愿者 下一篇:老师姓沈 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