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协同药物治疗冠心病伴抑郁焦虑患者60例

时间:2022-03-30 12:03:41

心理干预协同药物治疗冠心病伴抑郁焦虑患者60例

[摘要]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协同药物治疗在冠心病伴抑郁、焦虑治疗中的作用。 方法 选择2010年6月~2012年2月冠心病伴抑郁、焦虑的住院患者6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干预组给予心理干预协同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药物治疗。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均采用老年抑郁量表(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GDS)、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进行评分,出院时进行临床疗效总体评估。 结果 治疗后干预组患者的SAS和GAS得分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心脏射血分数(LVEF%)、脑钠肽(BNP)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干预组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组总有效率(90.0%)优于对照组(6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对冠心病伴抑郁焦虑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可以让患者正确面对疾病,提高患者治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不良情绪,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 心理干预;协同治疗;冠心病;抑郁;焦虑

[中图分类号] R5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2(a)-0025-03

抑郁症是一种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往往伴有焦虑、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压力的增加,抑郁症的发病率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健康问题。而持续严重的抑郁情绪是引发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1-2]。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发生后常常会出现复杂的心理反应,临床上多表现为抑郁焦虑症。而抑郁焦虑症也可以导致冠心病症状加重或复杂化,显著影响患者的预后[3-4]。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干预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临床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因此,本文选择2010年6月~2012年2月治疗的冠心病合并抑郁、焦虑患者60例,探讨心理干预协同药物治疗在冠心病伴抑郁、焦虑治疗中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6月~2012年2月因冠心病在保定二五二医院干部病房住院,且经过老年抑郁量表(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GDS)、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调查,诊断患有抑郁和(或)焦虑的军队离退休老干部60例,其中男58例,女2例,年龄平均(78.5±3.5)岁。患者被随机分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干预组给予心理干预协同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药物治疗。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心绞痛发作次数、心功能分级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排除以下情况:①脑血管性痴呆;②老年性精神病;③近期家庭变故;④恶性肿瘤患者。冠心病的诊断采用1979年WHO关于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标准,抑郁、焦虑的诊断采用《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

1.2 方法

1.2.1 药物治疗 对照组患者按照中国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于2007年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给予药物治疗,具体用量如下:①单硝酸异山梨酸注射液(山东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6862),规格10 mL:20 mg注射剂,20 mg/次,配入100 mL生理盐水中静滴,2次/d,连用2周。②注射用血栓通(冻干)(广西梧州制药,国药准字:Z20025652),250 mg/支,500 mg/d,静滴,连用2周。③拜阿司匹林(Bayer,国药准字:J20080078),100 mg/片,口服,1片/d,连用2周。④酒石酸美托洛尔(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00099)25 mg/片,口服,1片/次,2次/d,连用2周。⑤阿托伐他汀钙片(北京嘉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0258),20 mg/片,口服,1片/d。⑥注射用低分子量肝素钙[兆科药业(合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80166],规格5 000 AXaIU,注射剂,1/d,连用7 d。

1.2.2 认知、心理和行为干预 干预组患者在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认知、心理和行为干预,具体操作如下:①认知干预:提高患者及家属的防范意识,对患者及其家属指导急救自救的基本常识。从疾病的诱因、预防、识别并发症发生的先兆等方面开展健康教育,明确告知患者病情及诊疗方案,以及当前国内国外的治疗研究进展,减少患者的焦虑、猜疑和恐惧情绪,让患者了解自己所患疾病,以便配合治疗。②心理干预: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对患者做好心理疏导与解释工作,消除患者临床上的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使其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③行为干预:培养患者健康的生活方式,根据患者的身体条件及心理状况制定相应的康复锻炼计划,根据病情变化随时调整运动量及锻炼时间,及时告知患者治疗进展及下一步治疗方案,通过交流、沟通等方式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

1.3 观察指标

①治疗前后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心脏射血分数(LVEF%),脑钠肽水平(BNP),两组的住院天数;②患者治疗前后在老年抑郁量表(G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的自评得分。

1.4 评价标准

1.4.1 SAS评分标准 正向评题15项,单项分值1.29~0.98分;反向评题5项,单项分值2.08~1.71分,20项总分值平均(29.78+0.46)分,可作为常模总分均值上限。SA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0分,其中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为重度焦虑。

1.4.2 GDS的评判标准 0~6分为正常,7~9分为轻度抑郁,10~12分为中度抑郁,13~15分为重度抑郁。

1.4.3 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评判标准 就诊前48 h内反复发作心绞痛,静息心绞痛ST段下移>1 mm,持续时间>20 min,缓解标准: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80%,静息心绞痛ST段下移

1.4.4 总有效率计算 ①治愈:心绞痛每日发作≤1次,LVEF%较治疗前增加百分值≥8,脑钠肽(BNP)≤300 pg/mL;SAS评分≤50,GDS评分≤6,具备以上5项中3项以上者为临床治愈。②显效:心绞痛发作次数每日≤1次,LVEF%较治疗前增加百分值≥5,BNP≤500 pg/mL,SAS评分≤60;GDS评分≤10,具备以上5项中3项以上者为显效。③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每日≤2次,LVEF%较治疗前增加百分值≥3,BNP≤1 500 pg/mL,SAS评分≤60,GDS评分≤10,具备以上5项中3项以上者为有效。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4.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使用配对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人口统计学基本资料比较

在进行治疗干预前,对两组人口统计学变量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干预组与对照组在年龄、心功能分级、病程以及住院时间等各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SAS、GDS评分情况比较

两组治疗前,SAS得分分别为(56.66±2.86)分和(56.41±2.91)分,均处于轻度焦虑状态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治疗前GAS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表明两组患者在抑郁、焦虑程度方面是同质的。而在进行治疗后,干预组患者的SAS和GAS得分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这说明心理干预使得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症状得到了缓解。见表2。

2.3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指标比较

干预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LVEF%、BNP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干预组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可以认为干预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见表3。

2.4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对照组痊愈0例,显效7例,有效12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63.3%;干预组痊愈0例,显效13例,有效1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0%。干预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冠心病是一种老年人多发的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也是目前公认的心身疾病,既有机体导致的心理失衡,也有心理变化引起的机体病变。除了疾病本身给患者造成了躯体的不适症状以外,还使患者产生恐怖的情绪,对疾病过度担心,而不良情绪会降低机体抗病能力,影响疾病的转归。这种心理上的恐慌,更加重了患者的病情,延缓了康复的时间,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冠心病患者中抑郁焦虑症状发生率较高,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抑郁焦虑症状易被忽视,造成漏诊,由此导致冠心病症状加重或复杂化。以往治疗冠心病的方法多采取药物和饮食疗法,而忽略了新模式中的心理干预疗法。

心理干预是一种通过教育性和心理治疗性的途径,来影响患者应对疾病行为的新型治疗方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医学研究者已经开始关注心理干预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相关研究表明,有效的心理干预能够缓解患者抑郁焦虑的情绪,积极乐观的配合医生治疗,以便尽早地恢复健康。心理干预的治疗方式包括个别心理治疗、集体心理治疗以及心理健康指导等。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治疗。本次研究发现,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以有效的心理干预,可以提高临床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促进其早日恢复健康,已成为临床治疗过程中一种新型的治疗模式。

Davidson等[5]对冠心病伴抑郁状态患者进行评估及相应的认知行为治疗后发现,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Cowan等[6]研究进一步表明,认知行为疗法可以有效缓解心肌梗塞后抑郁患者的情绪,提高患者的社会支持水平。然而认知行为治疗在治疗冠心病伴抑郁的远期预后尚有待研究进一步证实。李冬梅[7]发现,对老年冠心病患者从入院到出院期间进行全程认知行为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精神状况,对焦虑、抑郁的调节与控制具有积极意义。彭军等[8]对心理治疗组冠心病患者进行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负面情绪的干预,治疗一段时间后,该组患者的SAS和SD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随访1年后,心脏总缺血事件发生率为1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

本文通过对60例冠心病合并抑郁焦虑患者治疗,结果发现,治疗后干预组患者SAS和G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根据我国的SAS量表正常人常模(1 158例),20项总分均值为(29.78+0.46)分[9],在本研究中,干预组的焦虑量表得分在干预后由原来的(56.66±2.86)分下降到(30.13±3.75)分,与常模相近,可以认为干预治疗对缓解患者的焦虑症状有显著的作用。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LVEF%以及BNP较治疗有明显的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干预组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通过对两组治疗效果的比较发现,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0%,干预组总有效率为63.3%,干预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综上所述,重视冠心病合并心理异常的诊断及治疗,及时给予心理干预和药物治疗,不仅可以帮助减轻患者精神负担,改善其抑郁、焦虑症状,更能进一步改善预后,降低恶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刘占丰,李宏宇,邢凤玲.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8,5(3):33-34.

[2] 田甜,王丽莉,王从辉,等.抑郁症和冠心病共病患者的临床特征[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1,21(4):263-264.

[3] 宋慧敏.老年抑郁症与冠心病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医药,2011,6(33):245-246.

[4] 李秀荣.综合护理干预对冠心病伴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上旬刊,2011,17(10):33-34.

[5] Davidson KW,Kupfer DJ,Bigger JT,et al.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National Heart,Lung,and Blood Institute Working Group Report [J]. Am Behav Med,2006,68(5):645-650.

[6] Cowan MJ,Freedland KE,Burg MM,et al. Predictors of treatment response for depression and inadequate social support-the ENRICHD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 Psychotherapy and psychosomatics,2007,77(1):27-37.

[7] 李冬梅.认知行为治疗对改善老年冠心病焦虑抑郁状态的临床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06,22(9):1283-1284.

[8] 彭军,蒋柳结.负面情绪干预对冠心病患者发生缺血相关事件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5,9(4):38-39.

[9] 张晖,林国芳.认知干预行为对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前、后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研究[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5):1806-1807.

(收稿日期:2012-11-07 本文编辑:李继翔)

上一篇:恶性肿瘤合并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下一篇:数学课堂提问设计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