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语文素养的思考

时间:2022-03-30 09:34:38

如何提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语文素养的思考

随着经济的发展,班级上的外来务工子女也逐年增多。那么,作为课改浪潮中的小学语文教师该如何提升这样一个特殊群体的语文素养,让这群“流动的鲜花”同样能美丽地绽放呢?对此,笔者进行了如下实践与探索。

一、从沟通理解开始,激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习语文的积极情感

“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对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语文老师首先要从了解孩子开始。只要真诚地与他们沟通后,就会发现不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自己上学放学,回到家没有热腾腾的饭菜,爸爸妈妈很少关心他们的学习。如果老师只看到他们不良的一面,就会产生认识上的偏差,继而感情上就会产生隔膜,处理问题上就不能做到公平、公正。时间一长,孩子很可能就会因为不喜欢你这位语文老师而升级为不喜欢语文这门学科。反之,老师应该在沟通理解的基础上,带上放大镜去寻找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身上的闪光点,比如说你今天能主动回答问题了;你这几天写的字比前段时间有进步了;你能准时交作业了;小组合作时你虽然没有发言但做到了认真倾听,也不错呀;这段课文你不仅读正确了,还很流利呢……老师设身处地去了解他们了,关心他们了,鼓励他们了,自然就会理解他们,热爱他们了。此外,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通过教育引导,使组内的同学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给予真诚的帮助。同时,还要通过家访、通讯等渠道经常、及时、耐心地与家长沟通,得到家长的支持,全方位营造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久而久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也就会向老师敞开心扉,喜欢你这位语文老师,最终让他们对学习语文产生积极的情感,正所谓“爱其师”就会“亲其道”!

二、从端正态度起步,培养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有一句名言:“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须从端正学习态度起步,只有学生学习的态度端正了,想去学了,能认真去学了,才具备了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前提。语文老师要重视这样几个习惯的养成。①课前预习的习惯。课前预习并不是一个空洞的词组,而是要让学生知道课文要读读,词语要画画,课文的主要内容、结构等要想想,相关的资料要搜集等等。②阅读的习惯。晨读时应书声琅琅,读记结合,课外阅读面要广,要学会积累知识。③认真上课的习惯。课上应善于倾听老师和学生的发言,积极地思考,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能与小组成员进行合作、探究学习。④自主学习的习惯。能独立自主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先预习后复习,遇到难题能主动查阅工具书。⑤认真书写的习惯。作业字迹工整,本面整洁,记住“提笔即是练字时”。⑥勤学好问的习惯。学习肯吃苦,肯用功,努力上进,大胆提问,解决难题。当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多渠道、多层次、长时间的引导,需要师生共同的努力与坚持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从指导方法着手,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习语文的基本能力

语文学习基本能力的核心就是听说读写的能力。如何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听说读写的语文基本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从指导方法入手。语文课程标准中对第三学段“听”的要求是:“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语文老师要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会去听,课堂上同学发言时要认真倾听,注意提炼把握主要内容,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在“说”的能力方面,先要培养他们“说”的自信心,鼓励他们大胆地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他们想说、敢说的基础上再引导他们有中心、有条理、有感情地去说。再看“读”和“写”是分不开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也许会因地域、文化的差异,有他们独特的理解与感悟。教师应尊重这种独特的体验,同时也应加强对他们阅读的指导、引领与点拨,使他们逐步学会精读、略读、浏览,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在“读”的同时应指导他们“写”,写读书心得,写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写他们心中想说的话。“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语文老师应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写作训练的过程中指导他们观察、思考,提高他们的表达与创造能力。当然,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正所谓“厚积”才能“薄发”,语文教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可从“听、读”能力的训练,再到“说、写”能力的提升。

提升语文素养是对新时期学生提出的目标要求,我相信通过教师的引导、家长的支持、同学的关心以及自身的不懈努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这群“流动的花朵”同样能在课改的春天里美丽绽放!

作者简介:江苏省如皋市如城实验小学语文教师,教导处副主任。

上一篇:用训练留住语文教学的『根 下一篇:2011~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金论文统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