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好习惯中家园共筑幼儿健康心理

时间:2022-03-30 06:45:29

在好习惯中家园共筑幼儿健康心理

摘 要 心理健康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在面对环境和问题时能够表现出积极的倾向,整个心理状态相互协调,适度发展,相对稳定,与客观环境相适应。那么怎样培养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呢?许多研究表明,人的心理问题的发生与一个人早期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幼儿期是一切教育的启蒙期,也是一个人身心健康成长的起点,有句老话叫“三岁看八十”,可见一个人从小的言行举止,心理思想对他今后的成长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益于幼儿期的心理健康,对成人期的许多方面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心理健康的教育从幼儿期开始尤为重要。

关键词 心理健康 自理习惯 家园共育

建设和谐社会,就要有和谐的建设者,所谓和谐的建设者我认为,他必须要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何谓健康的心理呢?心理健康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在面对环境和问题时能够表现出积极的倾向,整个心理状态相互协调,适度发展,相对稳定,与客观环境相适应。那么怎样培养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呢?许多研究表明,人的心理问题的发生与一个人早期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幼儿期是一切教育的启蒙期,也是一个人身心健康成长的起点,有句老话叫“三岁看八十”,可见一个人从小的言行举止,心理思想对他今后的成长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益于幼儿期的心理健康,对成人期的许多方面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心理健康的教育从幼儿期开始尤为重要。下面 从以下几方面阐述一下我的观点。

一、心理健康与幼儿教育的关系

在现代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3-6岁的学前儿童处在心里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具有巨大的可塑性和发展潜力,但是因为幼儿在心理上的极不成熟,自我调节、控制水平低,自我意识还处在萌芽状态,极易因环境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在当今社会,幼儿普遍存在着行为、情绪、社会适应性与习惯等方面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独立性差、心理脆弱、怕苦畏难、任性、不懂得关心人、缺乏合作意识和能力、自控能力差等,甚至有的幼儿还会出现攻击、多动、孤僻、情绪障碍等问题。幼儿的心理及行为出现问题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问题儿童的比率达约占15%-50%,这些现象的不重视,势必影响一代人的素质。因此重视和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教育改革中其重要和无法回避的课题。我园自2003年参加了国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课题《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健全人格培养的的实践与研究》的工作,我园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确立了《幼儿生活自理习惯培养的实践与研究》的子课题,通过这几年的研究,我们发现培养幼儿良好生活自理习惯,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二、心理健康与幼儿生活自理习惯的关系

幼儿自理主要是指幼儿在两岁以后逐渐走出“母亲依恋”,尤其是三到四岁第一反抗期的出现,使幼儿的心理出现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幼儿自理是幼儿自我发展的内在心理需求,是其社会化的必需条件。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的自理能力主要是力所能及的生活自理和生活习惯的养成,是幼儿在生活上管理自己、照顾自己的自我服务,它表现为穿衣、吃饭、洗漱、睡眠等一日生活上的自我管理。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将研究重点放在:

饮食习惯:餐前吸收、餐后漱口、安静进餐、主动收拾自己的餐具、主动喝水。

睡眠习惯:自己穿托整理衣服鞋袜、会整理自己的床铺、安静午睡、醒后不影响他人、早睡早起、作息有规律。

个人卫生习惯:勤洗脸、洗手、洗脚、刷牙、主动入厕、大小便后冲厕洗手、定期立法、剪指甲。

通过这几年的研究实践,幼儿不但养成了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而且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对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也起到得很大的教育作用。例如在幼儿在学习穿脱衣服的过程中,不但掌握了穿脱衣服的技能,而且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愿意让父母帮忙,慢慢的减少了对父母的依赖性。再例如在培养幼儿安静午睡的过程中,既让幼儿养成了良好的作息习惯,又让幼儿学会为同伴考虑,不去影响和打扰其他小伙伴。在穿脱衣服和整理床铺的过程中,既让幼儿学会了生活自理能力,又让他们体验到了同伴间相互帮助、密切配合的快乐。

幼儿生活自理习惯的培养,既锻炼了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又让幼儿在这一过程中建立了自信心,培养了责任感、意志力和独立性,学会了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与他人友好的合作与交往等良好的品质。

利用家园资源,培养良好习惯,发展健康心理。

幼儿园和家庭是幼儿生活的两个重要的环境,教师和家长对幼儿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教师和家长的教育决定着孩子的一生。在幼儿生活自理习惯的培养上,我们将教师工作和家长工作齐头并进,让幼儿在一个和谐、统一的环境中培养良好的习惯,身心健康成长。

在教师工作中

首先扎实做好幼儿生活自理习惯培养的实践工作。在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中,教师将习惯培养目标和内容渗透到各个环节中,从点点滴滴引导、教育幼儿。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教师通过分组指导、游戏活动、结对互助、热点话题、健康成长栏目、幼儿成长档案及个案跟踪等形式开展丰富的教育活动,采用观察法、调查法、日常行为训练法、创设情景法、榜样激励法、故事情景训练法、自我调控法、经验总结法等手段,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多种形式多种手段的运用,不但培养了幼儿的好习惯,在教师巧妙地引导下和有的放矢的教育中,还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习惯培养中,培养了幼儿的良好品质,促进了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其次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强调教师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教师是幼儿喜欢和崇拜的对象,是和幼儿天天生活在一起的亲密朋友,教师自身的因素就会对幼儿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在习惯培养中,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要求幼儿做到的教师要先做到,要求幼儿培养的教师要先养成,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有稳定的情绪、亲切的笑容、关爱的态度,平等的接纳和尊重每一个孩子,给幼儿积极阳光的一面,为幼儿创造一个快乐健康的生活环境。

在家长工作中

家长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幼儿园、家长的通力配合,在家长工作中,教师首先要帮助家长端正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式、促进家长自身素质提高。我们通过开展家长园地、家长观摩活动、家教经验交流、亲自协议、亲子游戏、热点话题、家访活动、幼儿在家观察记录等形式,使教师、家长、幼儿之间达成共识,相互督促,共同培养良好习惯。

温馨的家庭环境是幼儿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摇篮,因此在家园合作的过程中,教师不仅重视自理习惯培养,也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其中,例如:教师根据溺爱型家长、严厉型家长、民主型家长、缺乏责任心型家长进行分层次指导,通过个别交流、家长学校等形式倡导家长在培养幼儿好习惯的过程中,注意创造和睦、美满、民主、融洽的家庭氛围,给予孩子适当的爱,适度的空间,适宜的陪伴和交流,更多的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的成长。

我们在培养幼儿生活自理习惯的同时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而家园密切配合是幼儿好习惯养成的保障,温馨、快乐的家园教育氛围是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基石。三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家园共育,为幼儿开启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关注幼儿心理健康》 潘海燕

[2]《爱和自由》 孙瑞雪

[3]《好习惯是怎样培养出来的》 孙云晓

上一篇:“用心感化” 下一篇:浅析跨文化交际对英语教学之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