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电站大坝基坑开挖施工技术之我见

时间:2022-03-30 05:46:36

水电站大坝基坑开挖施工技术之我见

[摘要]:本文笔者介绍了某水电站工程的概况及坝基地质状况,大坝基坑开挖工程特点及在施工中采取的对策,简要论述了开挖对相邻建筑物和施工的影响以及处理措施。简要介绍了开挖施工的质量控制措施和岩体声波检测成果。

[关键词]:大坝基坑 ;开挖 ;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工程概况

某水电站位于某县境内的河流上,坝址距县城15km。工程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航运等综合效益。大坝基坑开挖长度约330m,宽度约为170~180m,最大开挖高度61.3m,河床平均开挖高度18m,土石方开挖量110万m3。

2工程特点及施工对策

2.1工期紧、强度高

大坝基坑开挖施工工期只有7个月,最高月开挖强度达到20余万m3。为了确保大坝基础开挖工期节点目标的实现,联营体本着先进高效的原则,在钻爆、挖装、运输等设备能力的配置上均大于30万m3/月,高于进度指标,确保了大坝基坑开挖的按期完工。

2.2施工干扰大

碾压混凝土围堰施工与坝基开挖平行作业,距离近,坝基开挖爆破作业对混凝土浇筑的影响大。为了减轻爆破振动对混凝土浇筑的影响,在上游围堰混凝土施工前,将大坝基础上游侧20m宽的范围预先钻爆完毕,并达到初验水平,以此形成减震槽,在临近减震槽部位采用弱爆破技术,保证围堰碾压混凝土施工时爆破质点震动速度满足规范要求。

2.3施工难度大

大坝基坑开挖边坡高、陡、险,施工难度大,且现有的主干道均在高程245.00m以上,而下基坑的施工道路布置较困难,出碴道路较远,平均运距为4.5km,而且都是重载上坡、效率低。在大坝基坑开挖施工中,联营体合理规划施工道路以及优化施工方案,切实做好设备的维修与保养,加强施工道路的维护修整,在各交叉路口、道路陡坡段等设立安全行车指挥哨,并在边坡的陡峭段及险段设立路缘石和警示牌,确保施工安全。

3基坑开挖

岩基开挖就是按照设计要求,将风化、破碎和有缺陷的岩层挖除,使水工建筑物建在完整坚实的岩石面上。开挖的工程量往往很大,从几万立方米到几十万立方米,甚至上千万立方米,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资金和设备,占用很长的式期。

岩基开挖前应做好以下工作:

(1)熟悉基本资料。详细坝址区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了解岩性,掌握各种地质缺陷的分布及发育情况。

(2)明确水工建筑物设计对地基的具体要求。

(3)熟知工程的施工条件和施工技术水平及装备力量。

(4)与业主、地质、设计、监理等人员共同研究,确定适宜的地基开挖范围、深度和形态。

(二)软基开挖

软基开挖的施工方法与一般土方开挖方法相同,由于地基的施工条件比较特殊,常会遇到下述难工,应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开挖工作顺利进行。

1、淤泥

淤泥的特点是颗料细、水分多、人无法立足,应视情况不同,分别采取措施。

(1)稀淤泥。特点是含水量高,流动性大,此挖彼来,装筐易漏。当稀淤泥较薄、面积较小时,可将干砂倒入,进占挤淤,形成土埂,可在土埂上进行挖运作业;如面积大,要同时填筑多条土埂,分区治理,以防乱流;若淤泥深度大、面积广,可将稀泥分区围埂,分别排入附近挖好的深坑内。

(2)烂淤泥。特点是淤泥层较厚,含水量较小,黏稠,锹插难拔,粘锹不易脱离。为避免粘锹,挖前先将锹蘸水,也可用三股钗或五股钗代替铁锹。

(3)夹砂淤泥。特点是淤泥中有一层或几层夹砂层。职果淤泥厚度较大,右采用前面之法挖除;如时淤泥层很薄,先将砂面晾干,能站人时,方可进行,开挖时连同下层淤泥一同挖除,露出新砂面。

2、流砂

采用明式排水开挖基坑时,由于形成了较大的水力坡降,造成渗流挟带细砂从坑底上冒,或在边坡上形成管涌、流土等现象,即为流砂。流砂现象一般发生在非黏性土中,主要与砂土的含水量、孔隙率、黏粒含量和动水压力的水力坡度有关,在细砂、中砂中常发生也可能在粗砂中发生。治理流砂主要是解决好“排”与“封”的问题。

当挖深不大、面积较小时,可以采取护面措施。做法如下:

(1)砂石护面。在坡面上先铺一层粗砂,再铺一层小石子,各层厚5~8cm,形成反滤层,坡脚挖排水沟,做同样的反滤层,既防止渗水流出时挟带泥沙,又防止坡面径流冲刷。

(2)柴枕护面。在坡面上铺设爬坡式柴枕,坡脚设排水沟,沟底及两侧均铺柴枕,以起到滤水拦砂的作用。一定距离打桩加固,防止柴枕下坍移动。

4开挖对相邻建筑物和施工的影响以及处理措施

(1)坝基开挖按“立体多层次”的原则组织施工,各层先开挖靠河床侧,形成通往上游碾压混凝土围堰基础各开挖层的施工道路;基坑初期排水完毕后,即在河床中部抽槽至上游碾压混凝土围堰基础处。为上游碾压混凝土围堰基础开挖提供良好的交通通道,确保上游碾压混凝土围堰基础开挖按期顺利完成。

(2)加大前期开挖强度大,降低混凝土开始浇筑后开挖强度。在坝基开挖初期,尽可能的开设工作面,提高前期开挖强度,减少后期开挖工程量,使后期坝基开挖在爆破规模受到限制的情况下,能够按期顺利完成。

(3)提前开挖完成待浇混凝土附近区域。在上游碾压混凝土开始浇筑前,将坝基上游侧靠近上游碾压混凝土围堰20m范围内先开挖到位;在22#坝段浇筑混凝土前,将坝基左岸岸坡开挖至213m高程。并对207m以上的边坡进行预裂。使开挖区域与已浇筑混凝土部位至少有20m宽的距离,以降低坝基开挖爆破对已浇混凝土的影响。

(4)采取孔间梯段微差爆破,爆破前先对边坡进行预裂,严格控制爆破规模和单段起爆药量,必要时进行孔内微差,使建筑物爆破质点振动速度在规范允许的范围内。

(5)坝基开挖过程中为上游碾压混凝土围堰混凝土提供良好的交通通道,做好通往上游碾压混凝土围堰施工道路的保护,确保混凝土运输畅通无阻。

5 质量控制措施

(1)开挖采用自上而下、分层分段的方法施工,逐层开挖、逐层支护。

(2)严格按已审查批准的爆破设计申报单控制梯段爆破钻孔布置位置、数量、炮孔间排距、深度。检查过程中发现超深的爆破孔,用岩粉或砂填至要求的深度。

(3)严格控制预裂爆破和水平光面爆破的造孔质量。

(4)存在地质缺陷的建基面附近,必须适当降低爆破规模和单响药量。根据实际情况,邻近边坡的梯段爆破,必要时可采取孔间微差爆破。

(5)爆破作业中,严格控制最大单响药量,以减少爆破振动的影响。

(6)建基面上层梯段爆破、紧临边坡的梯段爆破,严格按照爆破设计参数组织钻孔、装药、起爆。

(7) 对临近边坡壁面处的2~3排梯段爆破,控制缓冲爆破孔的深度与药量必须符合爆破设计的要求。

6 结论

由于采用了预裂爆破和光面爆破等控制爆破技术,合理的选择了爆破参数,配备了足够的、先进的钻爆设备和熟练的施工人员,在开挖过程中严格按照爆破试验确定的爆破参数进行施工,并不断优化爆破设计,对所有施工部位的钻孔、装药等工序进行了全过程的质量检查。通过爆前、爆后声波测试数据分析,大坝基础开挖爆前、爆后声波符合“开挖后岩体声波速度下降不能超过10%”的要求,开挖质量达到了设计要求。

上一篇:高层建筑地基设计分析 下一篇:论某水库溢洪道底板补强的加固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