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创新视野下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转型探析

时间:2022-03-30 05:43:05

非遗传承创新视野下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转型探析

摘要:特色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在新形势下求得生存和获得持续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手段。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在全国率先开设服装设计(蜀绣)专业,培养专科层次蜀绣设计与工艺人才,将蜀绣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与高职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结合,特色鲜明,得到行业和社会认可,品牌优势明显提升。该院蜀绣专业建设的基本做法,提出了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又一路径。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蜀绣;特色专业建设

保护挖掘传统手工艺中蕴含的精神文化资源,就是保护自己民族的历史和文化。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5年我国正式颁布《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11年6月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012年2月,文化部出台《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以保持非遗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以有效传承非遗技艺为前提,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进行保护。在保护方针和原则上,“坚持以人为本、活态传承原则,坚持保护传统工艺流程的整体性和核心技能的真实性原则,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服从保护原则,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原则,坚持依法保护科学保护原则”。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推进,对众多手工艺的传承和保护产生了深刻影响。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整个人类共同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也是凝聚民族认同、促进文化交流和发展多元化文化的必要手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与高职教育结合,是对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行之有效的途径。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自2010年开设服装设计(蜀绣)专业以来,将蜀绣这样的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与高职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结合,特色鲜明,得到行业和社会认可。职业教育整合蜀绣原有教育培训资源,加强跨学科协作,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与蜀绣相关专业实现优势互补。

一、蜀绣简史

蜀绣又名“川绣”,是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刺绣品的总称,与苏绣、湘绣、粤绣齐名,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起源于素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川西民间,同蜀锦齐名,都被誉为蜀中之宝。蜀绣作为珍稀独特的地方工艺品,以软缎、彩丝为主要原料,其绣刺技法甚为独特,精巧的针法绣技多样,因此蜀绣的制作生产“冠于天下”,是成都乃至四川知名度最高的民间手工艺作品。

“若挥锦布绣,望芒兮无幅”记载着西汉成都“挥肱织锦,展帛刺绣”的场景,朝廷专门设置锦官来管理,所以成都又称“锦城”。到了五代时期,刺绣业快速发展,民间刺绣的绣品、技法进一步提升。到了宋代,蜀绣的技艺水平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在宋《全蜀艺文志》中也有“织文锦绣、穷工极巧”的描述,“蜀土富饶,丝制所产,民制作冰绣等物,号为冠天下”。由此可见,蜀地当时的刺绣之盛。1830年,四川出现了刺绣手工作坊。经官府同意,由店主、领工和工人共同组成行业性质的“三皇神会”(该组织由辅、料、师组成),才由“三皇神会”制定相关的祀奉条规,并负责调节行业内部纠纷事宜。1903年,在沈荣坤和周考怀的先后主持下,成立了“四川劝业总局”刺绣科,对蜀绣行业的生产、销售进行管理。蜀绣历史上曾风光无限,沿“茶马古道”传播到中东和欧洲,成为中国文化向西方传播的重要载体。蜀绣经过多年不断发展,逐渐形成清新淡雅的色调、流畅优美的线条,具有细腻醇厚、灵性隽永、韵致无穷的独特艺术风格,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

二、蜀绣传承方式演变

人,既是文化的创造者,亦是文化的承继者。民间手工艺的传承,不属于某种个体的创造活动,而是一代又一代承载者光荣而艰巨的使命,将传统的手工技艺薪火相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文化,这种文化的传承不仅需要人作为传播的载体,更需要适宜的场所――学校。工艺美术大师们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引导性作用,是传统手工艺的使者,是向年轻学子传播工艺之美的引路人。

蜀绣教育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包括师徒传承和家族宗族传承。这种形式通过传承人口传心授,手把手地反复演示,使被传承人在不断的实践中全面掌握蜀绣针法要领和技艺。这是一种非正规教育的方式,对传统技艺的过度保密以及被传承人天资阅历的参差不齐,使得他们大都仅仅成为了具有刺绣技能的工匠。

第二,以蜀绣行业为载体的社会传承,包括著名蜀绣工艺美术大师举办的工作室、蜀绣企业招收绣娘进行的职前培训。由于受到历史原因的影响,一直以来蜀绣的教育传承都处于师傅带徒弟,手手相传的模式,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出现了一些蜀绣大师自己组建的工作室,集蜀绣人才的培养就业、蜀绣工艺品的展销于一体。现在,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随着人们生活品质和品味的不断提升,各种家居、企业、公众场合的装饰装潢,开始将目光投向蜀绣等高档艺术品的收藏展示。蜀绣大师孟德芝认为:“蜀绣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对蜀绣产品的需求而逐步形成的。蜀绣要发展,必须适应社会生产水平的发展。”“蜀绣必须进行包括产品、技艺、针法、体质在内的全面创新”。以大师为依托,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蜀绣专业人才的继续教育和培训,这也是一种非正规教育的方式。工作室的规模、工艺美术大师的门派风格迥异、蜀绣企业经营受限等因素使得这种传承方式不能成为蜀绣教育传承的主流。

第三,以职业教育为基础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与各国、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在部分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起步早、水平高,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开发、研究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建立了较为成熟的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三、特色专业建设

蜀绣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浓缩了几千年来无数手工艺人绣艺的精髓,承载着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神,是特色专业,亦是一所高职院校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特色”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也是核心价值与附加价值的统一。个性与附加价值在职业学校特色专业的一个突出体现就是在职业教育大背景下学生职业素养提高的需要,并且在专业的开设、课程的开设上与其他一般服装、纺织类专业可以有差异。课程的多样性与选择性是像蜀绣这样的特色专业形成的保证。我们基于这样的背景和需要,走上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为载体的特色专业创建之路。

上一篇: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标准开发研究 下一篇:标准教学模式下军队医学博士生流行病学三年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