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程资源改革之我见

时间:2022-03-30 01:26:51

思想政治课程资源改革之我见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有着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则仅指形成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综合这两种观点,可以将课程资源视为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和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教师、学生、家长、学校、家庭和社区中所有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有个性地全面发展的各种资源。需要明确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是课程资源,只有那些进入课程并与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才是现实的课程资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更好地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每一位中学政治教师都必须面对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

一、丰富和拓展教材资源

长期以来,教材一直是中学思想政治课的主要课程资源,甚至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新课改提出“课程资源”这一重要概念,并不是要抛弃教材,减弱教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事实上,教材一直是我们的重要课程资源,我们常称“教材”为“课本”、“教本”,其意就是“要以教材为本”。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教材已经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对于教材的使用,应更多地把它作为课程资源的一部分来使用。教师要结合本地实际、自身的特点和风格、学生的现状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摒弃以往教师就是“教教材”的旧课程理念,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加工、使用方法的完善,以及开发补充教材等方式,使教材这一文本资源的课程价值升值,使教材的作用得到更有效的发挥。

1.加工教材,完善内容。

教材从出版到修改再版有一个周期,期间国内外形势会发生变化,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也可能出现重大调整。

现实中教材结构单一、落后于时代、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的情况比较突出,致使思想政治课的“教教材”几乎成了“乏味课”的代名词。这就迫切要求广大教师树立大教材观,确立“用教材教”甚至“用自己开发的教材教”的全新理念,善于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灵活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等进行适当的补充或调整。例如,可以根据形势变化和学生的能力水平与发展需要对教材知识进行增删,对过时、陈旧的材料、事例、数据进行置换和补充;根据知识的逻辑性、关联性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对教材知识进行结构重组和优化组合;对课后的练习进行调整更换,等等。教师要通过自己的加工与再创作,使教材内容结构化、问题化、人文化、综合化、生活化和优化,更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2.变革教材的使用方法,用活教材。

开发教材这一文本资源不仅需要再加工,而且需要改革教材的使用方法,将其用好用活,使“教材”变为“学材”,使教材变为教师引领学生思维“起飞”的“平台”,变为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媒介,变为师生对话的引子、案例和话题。这就需要教师寓理于例,把概念、原理融入热点事例,通过师生对话与活动创生新的知识,提高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

二、开发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学科教材提供的是学科知识,而学生的需要多种多样,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这就需要开发校本课程。就闽东地区而言,其美丽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民间风俗、辉煌的建设成就、感人的英雄事迹等都可以与相关的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促使教学更好地符合学生学习的需要和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开阔信息视野,拓展思维方式,真正发挥课程资源的促进作用。

三、广泛开发人力资源

新课程理念认为,在教育教学中,新课程的知识将在三个方面均衡分布:教科书及教学书所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

就思想政治课而言,政治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教师个人所具备的知识决定了课程资源开发的范围、程度和效能。教师要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营养,学习新的技能和方法,提升自主地、创造性地、合理地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教师教”,而且要重视“学生学”,特别要注意发挥好学生这一人力资源的作用。为此,教师需要注意以下三点:(1)要建立一种以师生个性全面交往为基础的新型师生关系。(2)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3)要引导学生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另外,人力资源还包括家长及其他社会各界人士,社会、家庭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性工作,我们有必要尽可能多地把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各方面人士的力量整合起来,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种全社会的教育,进一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四、创造实践资源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就必须为学生创造和提供可以选择的实践资源。在教学中要改变原来那种只重结论而不重过程的做法,放手让学生在自我探究中主动求知、快乐求知。教师要树立“社会即课堂”的大课堂教学观,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青少年活动中心、部队等单位进行调查研究,提高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

五、链接信息资源

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教育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信息的拥有量。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已势在必行。

就校内课程资源而言,学校首先要积极挖掘自身的文化积淀,弘扬和培育本校人文资源,让敬业爱学的传统发扬光大。其次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接触更多的信息提供服务,建设好图书馆、实验室、校园广播电视系统、校园网络教室等,以求不仅能满足教师对教学资料的需要,而且能满足学生自我探究知识的需要,从而开拓出多种教与学的渠道。

就校外课程资源而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公共图书馆、电影院、青少年活动中心,以及其他社区服务机构、风景名胜、人文景观等部门建立联系,这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方式和进度等,从而使教学真正走进时代,走进生活,焕发无穷的生机与活力。

综上所述,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对于学生和教师的发展都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重要的意义。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中小学的实际教育成果。政治课教师要强化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提高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为新课程改革提供强大动力。

上一篇:高职《检测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下一篇:构建高职《税法》课程实践教学考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