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时代,愿更多人学会亲近纸质阅读

时间:2022-03-29 06:23:06

电子时代,愿更多人学会亲近纸质阅读

阅读是一种美好的体验。然而,一名市民在接受采访时说,一次他在公交车上看书,却发现周围的人都用异样的眼神看着他,他们或是稀罕这种阅读行为,或是觉得这样很做作,这让他觉得自己很“另类”。

这当然只是一种比较极端的个人遭遇,但这样的细节维系着一个愈来愈清晰的事实,那就是电子阅读确实日益对传统纸质阅读构成了挤压。去年5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了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39本。而欧美国家年人均阅读量约为16本,其中北欧国家达到24本。

电子阅读技术来源于发达国家,可为什么我们受到的对阅读习惯的冲击似乎比其更为强烈?为什么电子阅读在我们这里更容易攻城略地?诚然,电子书有其难以取代的优势,比如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但这样的优势往往同时也造就了它的劣势。习惯于便利的超级链接,却常常打断了深入细致的思考;过多地依赖搜索引擎,却往往纵容了思想层面的惰性。这种阅读碎片化、思维平面化的倾向,值得警觉。

一篇关于日本如何成为“读报大国”的报道引起了很高关注。报道这样写道:“如今,在日本的街头、公车和地铁中,仍然能够看到拿着报纸阅读的人。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强迫西方传媒业全面反思经营模式之时,在以科技著称的日本,这种趋势似乎还没有到来。”事实上,世界上发行量突破千万大关并一直保持到今天的报纸,都在日本。

读报和读书一样,都是一种纸质阅读。问题是,在电子时代的浪潮中,日本民众为何还能对纸质阅读保持忠诚?报道分析,对很多日本人来说,报纸不仅意味着获取信息的媒介,更是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日本报纸很看重读者的信任,一些地方报纸在与当地社区保持联系方面分外用心。另一方面,日本报纸很清楚,在网络时代,信息的传递会变得更加迅捷,但也会让信息变得支离破碎,而报纸能对这些事件进行更全面、更深入的挖掘,这种阅读需求并未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而减少。

此外,日本报纸也很注重培养孩子的“读报感情”。日本的小学和中学大多专门配备有新闻教育辅导员,从小就对学生实行媒介启蒙教育,并指导学生自己办校报,学生入学后就与报纸结下了不解之缘。各大报社还将报纸引进中学课堂当教材,以扩大报纸的影响。

在这里,也可以将“报纸”置换成“书籍”。如何让更多人养成纸质阅读、经典阅读的习惯,日本报纸的一些做法对我们不无启示。这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生活方式、阅读方式也同样是多元的,我们当然无须对电子阅读抱有偏见,但更不能对纸质阅读所面临的窘境无动于衷。美国一著名调查机构过一个关于美国人阅读习惯的研究报告,结论是电子阅读促进了纸质阅读。我们相信并期待,因热爱读书而更受尊重的国家,会通过全民阅读进一步让更多人学会亲近纸质阅读,深阅读。

(原载2013年11月22日《晶报》)

【点到为止】

电子时代,似乎宣告着纸质阅读到了一个“最危险的时刻”。然而在科技更为发达的欧美、日本等地,书籍、报刊的阅读仍是广大民众的一项高雅的喜好。在上述这些地方,国民的人均阅读量、报刊的发行量都要远远大于中国,这不能不引起我们这样一个文明古国的国民的深思。从出版部门来看,我们需要推出优质的纸质读物,保证图书、报刊市场“为有源头活水来”,以吸引越来越多的读者;从国民的角度来看,我们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拒绝浮躁的、不求甚解的阅读方式,努力克服阅读和思想上的惰性――而这,不仅依赖于我们的家庭,更依赖于我们的学校和社会。人们调侃的“读图时代”所流行的“浅阅读”,不应当成为我们阅读的主流方式。让我们的国民更加亲近纸质阅读,也让纸质阅读能够进一步促进我们的思维品质的提高――希望我们的每一个国民都能沿着这一良性循环的轨道前行。

【适用话题】

深阅读;深与浅;电子时代与纸质阅读的矛盾冲突;良性循环等。

上一篇:光污染:美丽外衣下的环境杀手 下一篇:未被格式化的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