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语文课堂内探究性教学新探

时间:2022-03-29 04:01:44

中小学语文课堂内探究性教学新探

摘 要: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要启迪学生的灵性,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关键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分析了目前中小学语文课堂研究性教学的现状,提出了科学理论的指导是灵魂,问题是引导学生探究的起点和动力。

关键词:中小学语文;课堂;探究性教学

探究性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命脉。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最大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语文学习是母语学习,但是多年的语文学习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就目前课堂教学改革总体而言,大方向是正确的,但由于对课堂理念的理解不到位以及实施者缺乏必要的经验等原因,课堂教学改革也呈现出形式化、低效化甚至无效现象。

一、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课堂教学片面追求教学的形式化

没有把课堂教学目标真正定位在学生的发展上,缺乏对学生思维广度、思维深度、思维力度、思维效度的训练,而一味追求课堂教学的表面形式,在“方法时尚化、手段媒体化、结构模式化、过程程式化、教授表演化”上大做文章,形成表面上课堂教学研究轰轰烈烈,实质上课堂教学效果空空洞洞的局面。

二、语文探究课堂教学的理念

新标准非常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倡导探究性学习。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探究性呢?探究性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虽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我们可以根据它的本质核心去探寻它的内在规律。笔者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逐步摸索形成了一种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四段六环节”教学模式。“四个阶段”:探究的准备阶段―探究的实施阶段―反馈顿悟阶段―总结延伸阶段;“六个环节”:寻求联系、找准切入―导入新课、设置目标―激发兴趣、自学质疑―探究质疑、合作释疑―反馈矫正、强化顿悟―拓展延伸、反省总结。

三、语文课堂探究教学的对策

1.发挥教师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双主体性

语文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即导演与演员的关系。华东师范大学的教授叶澜说:“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就可能蜕变为‘训兽式’的活动。”要当好一名出色的“导演”,首先要求教师对“剧本”――教学内容了如指掌。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学生读、说、演,把课堂交给学生。

2.科学理论是指导的灵魂

新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说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要“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作为教育工作者学习探究性学习理论要注意从实际出发,针对学生语文的认知水平,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学习并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课文、探究课文内涵,所以在引导学生探究各种现象的时候,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创造能力,还要注意避免过分看重理论而让理论成为探究问题的枷锁。

3.培养创新思维是核心

没有好的思维方式,是根本不可能在探究问题过程中取得突破的,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语文是表现人们思想的一门学科,如果知识储备不足是无法维护正常思维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熟练度,对探究课堂教学的开展是非常重要的。重视学生思考基础知识的积累,积极运用多种方式进行启发,让学生保持思维新鲜感,促使学生探究性思维的形成。

总之,中小学语文在研究性教学中,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发挥教师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双主体性,以科学理论的指导,巧设疑问,培养创新思维。为实现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创新,为他们的生命绽放异彩而努力实践、大胆探索、辛勤耕耘。

(作者单位 重庆市北碚区复兴镇大树小学)

上一篇:浅谈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下一篇:创新 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