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湘西苗族鼓舞的社会功能

时间:2022-03-29 12:02:13

试论湘西苗族鼓舞的社会功能

摘 要: 湘西苗族鼓舞是中华民族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书写了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历史,抒发了一个民族的人文情怀。湘西地区有“西部门户”之称,历史厚重,文化底蕴比较深厚,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作者结合丰富的湘西民族舞蹈种类和时展,对湘西苗族鼓舞社会功能作了一定分析,并对如何有效发展湘西苗族鼓舞提出了建议和对策,以期通过湘西民族舞蹈文化产业科学运作推动湘西乃至湖南经济的发展,加快湘西和湖南小康社会进程。

关键词: 湘西地区 苗族鼓舞 社会功能

湘西位于湖南西部的武陵山区,是云贵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交的第一道屏障。湘西地区居住有苗、土家、壮、侗、瑶等民族,他们大部分依山傍水而居,长年出没于崇山峻岭、大江大河之间,形成了豪迈奔放、勇猛顽强、不屈不挠的性格,以狩猎、捕鱼为主要谋生手段。这些相对稳定且具有特点的文化,毫无例外地都会体现在民族共同体成员的实际生活中,体现在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体现在他们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上。由于历史的烙印及其地域性,湘西民族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多彩,融自然风光、民族风情于一体,在新形势下形成一种特有的多元一体的苗族鼓舞文化。湘西苗族鼓舞尚未受发达城市地区的经济物质文化的冲击,仍然保持原有形态,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由于湘西地区的位置边境性和内陆性、经济贫困性、生活低层次性、多民族性、社会竞争力及当地独特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其他文化资源的融合性,使湘西苗族鼓舞的社会功能更显多元化。作为一个多民族集聚地,在经济现代化的今天,笔者结合湘西历史,对湘西苗族鼓舞社会功能作了一定分析,并对如何有效发展湘西苗族鼓舞提出了建议和对策,对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二、湘西苗族鼓舞概述

(一)湘西苗族鼓舞的时展。

湘西苗族鼓舞的时展,湘西苗族鼓舞的时展是一段漫长曲折的过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素以歌舞之乡著称,各族人民能歌善舞,民间音乐舞蹈丰富多彩,各具特色,且历史悠久。唐宋期间,宋朱熹在《楚辞集注》中称:“昔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使巫觋作乐,歌舞以娱神。”随着苗族文化的发展,苗族鼓舞已经发展成能充分再现生产、生活画面,独具民族风格的舞蹈艺术,证明自古以来音乐舞蹈已成为境内各族群众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民国时期,民族歌舞曾遭当地政府查禁,民国17年,乾城县县长侯厚宗于1月19、10月6日连续发出布告,明文规定:接亲送亲时不准男女混杂歌唱淫曲、严禁祭鬼、取缔打秋聚众歌唱。

近年来,湘西州确立了“文化兴州”、“文化强州”的战略。为湘西州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为舞蹈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机遇。这一时间,湘西苗族鼓舞对湘西“富民强州”战略的实施必然起到重要作用。

(二)湘西苗族鼓舞的种类。

湘西是一个以土家族、苗族为主体民族和瑶族、白族、汉族等其他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由于各少数民族的生活环境和不同造就了各具特色的鼓舞,蔚为壮观的苗族鼓舞文化就是其中之一。苗族鼓舞俗称“跳鼓”,苗语里称为“素娜”,种类多达数十种,内容丰富,风格独特。其种类除宗教仪式舞外,有花鼓舞、猴儿鼓舞、团圆鼓舞、女子单人鼓舞、男子单人鼓舞、双人鼓舞、四人鼓舞、多人鼓舞、跳年鼓舞、踩鼓舞、盾牌鼓舞等。主要流传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吉首市和凤凰、泸溪、保靖、花垣、古丈等县。

二、湘西苗族鼓舞的社会功能

鼓舞就是一套象征符号系统,背后蕴涵包括物、人、关系、活动、仪式、观念、时间等丰富内涵的人类文化意义。

(一)祭祀和娱乐。

苗族舞蹈的祭祀与娱神功能,至今湘西苗族的许多祭祀活动都呈现出一种更原始的巫仪形态。苗族舞蹈系统中的绝大部分完全可视为不同形式的巫术行为,所谓:“巫以歌舞为职,以乐神人者也。”

(二)促进社会文化交流。

鼓是血缘历史的象征,是生死与共的象征,是悲壮的象征。通过鼓舞表达一种缅怀,获得认可、交流、理解、敬重、尊严、荣誉,甚至名望。

(三)表现民俗及历史文化。

承载丰厚的民俗文化。苗族是一个爱美的民族,是一个热爱生活、文化丰富多彩的民族。通过鼓舞等象征手法,表达出热爱美、热爱生活的精神追求,表达出开朗豁达乐观的性格特点和注重礼仪的民族习惯。在鼓舞中,特别是在节庆期间,舞蹈者和观众都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参加鼓舞或迎送宾客或节庆活动。在活动中服饰、图案、乐曲、仪式、礼节、祭品、饮食、器物等各种符号的美得到充分展示,鼓舞者更是用尽各种手法,拿出浑身解数向人们表达和展示美。鼓舞是苗族人民热爱生活的表现。苗族跳鼓时,往往步法多姿,形式不拘,歌声、鼓声、牛角声交织在一起。湘西苗鼓演奏最突出的形式为打鼓和打边,这是其他民族鼓乐所没有的表演方式。打鼓和打边是鼓点和鼓边相互配合的演奏方法,一人打鼓,一人打边,鼓点为主奏,鼓边为伴奏。苗鼓具有规范的套路,它能模仿猴、鸡、雀展翅等动作,体现苗族鼓乐的表演性和叙事性。

三、发挥社会功能,促进鼓舞发展

针对湘西苗族鼓舞的传承现状,笔者认为要使其很好地保护、传播、继承下去,在保证传承发展的前提下,将本民族传统资源向实现经济价值方面转化。可以从以下几点考虑:

(一)保留传统祭祀、娱乐活动,强化民俗意识、民族凝聚力。

苗族鼓舞在苗族传统活动中是必不可少的精彩戏份。“苗族鼓舞其流行程度,凡是传统节日都少不了跳鼓活动的内容。可见苗族鼓舞在节日中的重要作用”。此外,民族特有的祭祀、娱乐活动在村寨中开展,族人聚集一堂,浓厚独特的民族文化氛围交流下,对增强苗族人民的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有推动作用。

(二)推广民俗活动,促进文化交流。

加大旅游推广力度,促进民族文化交流。湘西地区可凭借自身传统文化的人文景观为特色开展旅游业,将文化优势与旅游资源结合发展。另外,在政府经济的扶持下开展广泛的交流和对外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湘西苗族鼓舞,让更多的外来人员知道苗族鼓舞、了解苗族鼓舞、喜欢苗族鼓舞,从而促进湘西文化的对外交流。

(三)完善教育,促进传承。

完善专业院校系统教育,传承与发展湘西苗族鼓舞。加大普通高等学校教育中湘西苗族鼓舞的学习力度,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湘西苗族鼓舞的基本动作,了解传统文化意蕴。校园开展湘西苗族鼓舞活动,不仅让学生了解民族文化,吸引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更是搭建起弘扬苗族民间文化的又一平台,还为传承和发展湘西苗族鼓舞培养新一代接班人。

湘西苗族鼓舞无论是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分析,还是从文化艺术的方面审视,它都不愧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它以其丰富的艺术形式真实、细腻地展现苗族人民的生产与生活。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典型而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有很深的艺术底蕴和文化价值。因此,我们要革新方法,顺应现代化的潮流,不断焕发其民族文化的时代精神,加大其传承与保护力度。

参考文献:

[1]蒋波.湘西苗族鼓舞的形成及其功能探析[J].湖南农机,2006.11.

[2]侯晋芳.苗族舞蹈审美特征探讨[J].长治学院学报,2009(06).

[3]麻三山.湘西苗族鼓舞象征意义及功能分析[J].艺海,2009.

[4]刘黎光.湘西民俗文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3.

[5]熊晓辉.湘西苗族民间舞蹈的文化本源[M].湖南文理学院出版社,2007:20.

[6]李晓鹏.浅谈原始宗教祭祀舞——巫舞的发展及艺术特征[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0(02).

上一篇:农村医学生公共选修课教学的改革设想 下一篇:难得“逍遥”亦“逍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