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时间:2022-03-29 10:10:19

试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摘 要:党的十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了重要论述,指出要以“三个倡导”为核心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精英的重要来源,对他们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尤其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大学生是高校社会主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体接受者,是教育的对象化客体。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如何解决当下面临的诸如学生对核心价值观认识不够全面、深入,传播途径不够全面、多样化及实践教育方式亟待突破更新等问题,笔者拟从对象化客体的角度,从教育观念的转变、遵循大学生的心理接受机制、与大学生亚文化相结合、创新宣传传播途径以及培育完善激励机制等五大方面探讨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与方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当代社会的主流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它不仅仅是一般的德育认知教育,更是涵盖了理想与信念的信仰教育。对于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不仅仅体现于基本知识的传播,更要注重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引导、建构与重塑。这要求教育路径不能仅仅依靠冰冷的文字与课堂多媒体,而要让更多学生参与其中,思考感悟、甄别发现,在课堂上思考,去生活中体验自身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点与契合点。这就要求转变教育观念,正确定性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不仅如此,要重视课堂教育,创新多种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丰富而深刻的理论实践内涵,对于学校大学生,认知教育是基础,要更加重视公共理论课程在学生课程中所处的地位。但是作为授业主体的教师要更加注重创新教育方法,优化教育机制。树立现代价值观念,正视现代社会中的多元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价值取向一元论与多元性的辩证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案例式、情景式等多种互动方式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甄别,深化对核心价值观内容的理解与认识。这要求教师更加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学习与思考,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转变班级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化学生“被动式上课”为“主动式学习”,活跃公共课程的课堂气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主张公共课教师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为学生营造人性化的轻松的“政治课”学习环境,这样“无压力沟通”的教育效果对学生可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次,遵循大学生心理接受机制,将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大学生群体的亚文化结合。

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键在于学生的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不仅在于使学生知晓我国当代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内容,更让学生通过对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能够从心理认同主流价值观并能亲身实践于各自的日常生活中,从而实现价值观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进社会整体利益的最终目的。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大学生接受形成价值观的过程是知情意行互相作用的结合过程。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时要循序渐进,除了基本的讲授灌输理论知识外,更多地应该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实践体验,如采用情景式教学启发学生思考和感悟,在教育过程中融入人性关怀式的情感性渗透,和学生在某些问题上产生共情体验,引导学生思考理想信念,让学生在自我感触和交流体验中不断地内化学习。

从文化视角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导社会发展的主流价值导向,被政府社会所倡导,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大学生群体因其本身年龄、所处时代背景等因素,具有鲜明的青年群体文化特质。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有想法,更有旺盛的精力与激情,但同时看问题不够全面,缺乏一定的细致与深度,容易走极端和片面化,容易被煽动。这些决定了核心价值观要在大学生群体中进行有效传播,应该尽量避免太过于死板、书面化以及与现实脱离的长篇大论,语言上尽量地生活化,有力量同时也要够温暖;在对核心价值观进行逻辑梳理时要贴近大学生的思维特点;采用一些与现实生活相关的热点案例或是学生关心的话题、社会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了解学生的现实要求与精神诉求,如就业问题情感问题等,深入浅出,针对性地、个性化地对学生进行辅导。同时,可以通过红色网站、微博、QQ等多种现代传播手段进行生活化教育,将主渠道教学与全方位的生活化教育相结合,让学生能够感受价值观文化与自身实际生活的关联性、契合性,引导学生感悟,启发学生思考,做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①相结合。

第三,拓宽核心价值观体系传播的教育渠道,将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校园文化大环境的建设中,创新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的传播途径。

第二课堂活动因其灵活丰富、自主性强、符合学生的接受心理等多种优点,一直都是学生活跃的活动聚集地,成为了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学生在第二课堂的各种活动中更可以多样化自主性地选择参加各种形式的主题活动,能更加主动积极地去思考去实践,能动性和可引导性更强。可以探索对第二课堂活动进行学分的量化,拓宽活动参与的学生群体。如要求学生在校期间需完成有关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相关活动任务,让每个同学在大学期间至少参与两次相关的第二课堂主题活动。对活动的设置更加合理,丰富各个类别,注重打造各类的精品活动。多质少量,更加注重从学生需求和实践意义思考各项活动的设计与开展。另外,要鼓励与支持学生社团的发展,并争取给每个类型的社团按照社团的属性配备相应的可供联系与指导的教师,让社团活动可以更加科学、规范地进行。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路径研究,其目的是为了让主流价值观能够引导学生的思想,内化为自身三观、习惯,最后外化成为自然自发的行为。任何观念要转变为行动都需要将其生活化、在生活中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在自身生活中去体会、比较、甄别、接纳,从而用观念引导或是改变自身实际的行为,甚至成为一种生活的习惯。对在校大学生而言,校园是他们主要的生活载体,在载体中活动的各个主体都可能成为彼此的对象化客体,对象间的互动都可能成为影响彼此思考价值观念的扰动因素。核心价值体系转变为学生实际行为的机制就是高校校园生活本身(这里将外部社会环境视作理想状态)。因此,要想在高校加强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最普遍最广泛也是最实际有效的路径就是按照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理念,进行顶层设计,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渐改善高校校园学习生活环境,从而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优质的教育-学习-生活模式。环境中的每一个人,不仅仅是学生,都可以有条件地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感受观念、启发思考、外化行为,让现实生活成为传播价值观的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路径。如下图1,校园生活涵盖的教学工作、学生、后勤管理等几大主体之间的活动构成了学校的教育、学生与日程生活,通过对整个学校大环境的优化,主体之间的互动及多种校园媒介的传播,让生活成传播价值观的有效路径。

信息化网络化生活的今天,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传统的诸如校报、宣传栏及校园网站、QQ群、微博、微信等新兴的媒介加强核心价值观在高校学生群体中的传播。一方面,可以大大增强传播的时效性与广泛性,另一方面还可以极大地增强在学生中的吸引力和可接受性。不仅如此,对于校园宿舍,现代学生生活最集中的聚居场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学生宿舍生活与管理制度之中,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干部以及宿舍长的带头作用,在宿舍可利用的各种软硬件设施条件的基础上,开展相应的宿舍文化活动,诸如最美宿管员的评选活动、我为宿舍出点力等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现实化,让学生不仅在现实生活中理解理论学习知识,更是让看似枯燥的理论知识可以成为被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激励自我成长成才的得力助手。

最后,要培育构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激励机制。

要鼓励学生广泛参与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活动就需要构建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学校可以把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今后各类文明创建活动和评比表彰活动的评比标准,进而激励学生广泛参与和认同。建立偶像激励机制。通过树立典型人物,发掘在他们身上体现出的核心价值观的典型故事,引导学生更加努力地去学习和践行核心价值观。除此之外,还可以建立生涯愿景激励机制。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要把核心价值观与学生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相结合,形成共同愿景,激励学生在践行核心价值观目标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刘川生.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实现伟大“中国梦”提供重要思想支撑[J].思想教育研究.2013(6).

[3] 张丁杰.曾贤贵.轮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的构建[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4] 王永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目标指向和实现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3(2).

[5] 马鑫一,王婉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探索[J].出国与就业,2012(6).

注解

① 显性教育是指充分利用各种公开的手段、公共场所,有领导、有组织、有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隐性教育是指教育者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将“三个倡导”融入到不同的教育活动中,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受到影响的过程。

上一篇:足球运动准备活动10min有球练习方法 下一篇:浅论汉地民间观音信仰的过程及成因